人伦“孝道”的背离与精神“孝道”的继承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人伦“孝道”的背离与精神“孝道”的继承

 

我国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孝”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原则。广义而言,孝不只是对父母的孝顺,还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团队的忠诚。因此,企业有种说法,用人只需看其对父母的孝就可判断其能否在企业中委以信任。仅从个体人格而言,我坚持认为“孝”是有责任的人的基本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尚不能尽责的话,说他会为企业、集体、甚至是人民能尽职尽责实在是难以想象。同样的是,如果对传道授业的老师或师傅不敬重的话,这人的品质也是值得怀疑的。

但“孝”本来有着两层含意,第一:“孝”代表着人对生养之恩、教育之情的一种感恩,是人性中爱的最基本的表现,说这是天经地义也未尝不可。第二,是一种精神上的盲从与传承,也是鲁迅所批判的吃人的“礼义”。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恰恰就是对“孝道”真谛的背离。教徒只教80分,和中国武侠中的师父总要留个绝招是一个意思。其实质是让后辈们永远在前辈精神权威下度日,与其说是害怕饿死,还不如说是害怕权威的丧失。而“饿死师父”恰恰又是徒弟的不对了。这种现象可称为“父不父、子不子;师不师、徒不徒”。

在我家乡出现过这么一件事,母亲病逝在屋里,县里面当局长的儿子一个多月不知,还是收电费的人发现的。而这位局长可能不少接受忠于国家人民的教育吧!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对传统文化中“孝”的继承中,出现了人伦“孝道”的背离与精神“孝道”的继承现象。怎么解释呢,我举个例,现在有些人,可以对父母的病老痛不闻不问,但却关心着上司的生日;可以对前辈不敬不重,但却难以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正如马寅初所悲叹的,他的学生们除了对他的人身的不敬,却没有一个能从理论上推倒他,他还得给写大字报的学生们修改错别字。

而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传统文化中人伦“孝道”的继承和精神“孝道”的反叛。是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但遗憾的是,很多现象说明,我们在继承糟粕,去其精化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怪圈,做到“青出于兰而胜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