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丝绸茶叶商旅捷径古道考察
洛阳市南部约40余公里,有两条东西向的公路,是由交通部1995—2000年帮助修建的“交通扶贫工程”。伊河西的扶贫公路,西起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官庄十字路口,向东经莲庄乡洛河桥、赵堡、十字岭、白杨、伊川县的草店、穆店、宋店、东至伊川县平等乡(大辛店)。长约50余公里,由南阎路、白赵路、平白路三部分构成,是伊河与洛河间,横穿熊耳山脉最平坦便捷的直线通道,也是古代秦楚、晋楚古道和东部丝绸茶叶商旅捷径。目前公路里程标上标的是[平莲路]。
伊河东的扶贫公路,西起洛阳市伊川县白元乡,向东经汝阳县上渠、阎村、小辛店、内埠、陶营,东至与汝州市南长线交界处。该路包括交通扶贫汝白路和伊鲁路两部分,是伊河与汝河河间,横穿外方山脉最平坦便捷的直线通道,也是古代秦楚、晋楚古道和东部丝绸茶叶商旅捷径的组成部分。
古道位于洛阳以南40余公里,是一条东西向交通捷径,不仅是古代“东部丝绸之路”,而且是重要的“军事战略交通线”。东西向捷径主要有四:
其一,“晋楚古道”自山西曲沃经侯马从两个方向通向“楚”地。西道:经侯马、夏县、在平陆过黄河,经陕(三门峡)、交口、宫前、河底至宜阳韩城(古宜阳)过洛河,经赵堡、白杨、坡头、宋店、莘店(平等)过伊河,经寨子街(白元)、吴起岭、内埠、临汝镇、庙下、汝州再向东诸地。东道:经侯马、垣曲过黄河,经南村、渑池达宜阳韩城与西道合并。
。 其二,“秦楚古道”由咸阳东行出潼关至函谷关(灵宝),分南北两路通向楚地,北道由灵宝至陕县,走“秦楚古道”西道。南道由灵宝向南经杜关、官道口、上戈、长水、洛宁、三乡至宜阳韩城,与“秦楚古道”合轨,再经赵堡、平等、白元、临汝镇通东南诸地。
其三,“秦郑古道”。秦楚古道至新城(平等)向东经白元、半坡、颖阳、阳城(登封告城)、密县、新郑、睢县、商丘、徐州、上眗(连云港南)为“秦郑古道”。
其四,“周楚古道”。由洛阳出伊阙(龙门口)沿伊河到伊川白元,与秦楚古道合并去东南。
在上述两条东西向的交通扶贫公路平等乡与白元乡之间,自南而北的伊河阻隔在中间,使耗费巨资修成的扶贫路成了无法直通的“断头路”,尽管两乡之间最近村子距离仅是伊河滩几里地,可谓是鸡犬之声相闻,但车辆却须绕行几十里。1995年的“交通扶贫工程规划”,有伊川县平等--白元的伊河桥项目。但十年过去了,群众望眼欲穿的这个“扶贫桥”至今不见动静。2006年春节期间,笔者利用假日,对上述交通扶贫公路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所见所闻记录如下。
在古代文献《左传》中,记载秦楚古道的崤山雁翎关有夏后氏帝皋的陵墓,并说周文王在那里避过风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去福建贩茶,从湖北襄阳到河南陕县,马队走的就是晋楚古道,前面所说的平莲路、伊鲁路、汝白路交通扶贫公路,就是必经之路。考察就从陕县开始。
从秦、晋西来到三门峡的交口,向东南进入丝茶古道,距三门峡十二里的南菜园有一个叉路口,标着S249线到洛宁
而古文献记载的丝茶古道不走洛宁,而应直向宜阳三乡。
沿着平坦的公路,很快来到古书上所记的崤山雁翎关。过去所听关于崤山雁翎关的说法,好像雁翎关是大雁也难以飞越的险关,如果大雁从这里过,一定要累的掉许多雁翎,所以称此关为“雁翎关”:
在我的想象中,雁翎关一定是非常高峻险要, 其实车到雁翎关前,“莽莽雪峰疑无径,车到山前路自开”。公路从山峰中间的峡谷中穿行,跟本没有险峻的感觉。
我不由得佩服几千年来古人选择出的古道,要不然夏后皋、周文王、秦军的战车,隋炀帝、武则天、唐玄宗的皇家车队和历代商旅车马骆驼队怎能方便的东来西往?可能是过去的商人们过此关遭受官家和土匪的索要特多,“雁过拔毛”太狠,留下这么个关名。
崤山雁翎关有夏后氏帝皋的陵墓:
在没有感到翻山的行车中,很快到了陕县宫前乡。当地人说宫前又叫“公泉”,这个连昌河的发源之泉几千年来为过往客商、王公贵人甚至帝王将相提供甘甜泉水,从来不收任何费用。
宫前乡看起来不像个乡府所在地,因为太小了,只像个村:
如果不是公安局的牌子,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里是重要关口:
这里是连昌河的发源地,由此顺连昌河谷可直达洛河岸边的宜阳三乡,或顺韩城河谷直达洛河岸边的要塞宜阳韩城。
如今大道公路改走山梁而不走河谷,据说是过去的车是包铁的大木轮子,把土路碾的尘土飞扬,遇大雨变成泥浆,日久天长,致使道路变成沟壕。山梁路在下雨后干的也快,于是在商旅由马和骆驼向汽车转变中,走河谷能为马和骆驼提供便利水源的条件就不重要了。
不觉到了陕县宫前与洛宁中河的交界,也是三门峡与洛阳交界处,路标上的标语很有意思,洛阳界标上是“祝您一路平安”,把您当做过客,好像说,在洛阳的境内您平安不出事就好:
看三门峡的标语是“三门峡人民欢迎您”,把您当成贵宾客人,希望您到三门峡多住几天。
车过中河乡,仍是个不富裕的地方。看不出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在中河建立过敌后政府呢。
当公路又沿连昌河走时,刚修建好的“村村通”水泥路,一直通到宜阳三乡与省道郑卢公路相交汇处,那里有闻名的五花寺塔、连昌宫,又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里。
不几分钟就看到了高高的五花寺塔:
五花寺宝塔经历了千年风雨,背风阴面看着还基本完好,而迎风一面已被风雨摧残和风耗日晒折磨得不成样子了。这里没有可以供香客和游客歇脚和祭祀的地方,看起来来死气沉沉,难怪没有一个游人。
在郑卢路边,建有纪念唐朝大诗人李贺的亭子和石碑,“雄鸡一唱天下白,多么豪迈的请句,还被伟人引用过。只是不知是否还有李贺故居的遗迹?李贺纪念亭子北边,已沿连昌河新修成水泥路,使古老的丝茶古道重新显现出无限活力。
丝茶古道旁,宜阳三乡唐朝大诗人李贺故里纪念亭:
宜阳韩城是古代有名的经济军事重镇,因为其扼守在北去古都洛阳,东南达郑宛荆襄的交通要冲,《史记·秦本纪》中就记述了秦武王命甘茂为拔韩城“杀五万人”的血战。还有《汉书·光武帝纪》记述,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地截住从当时穿都长安东归的赤眉军几十万人,“缴获甲杖与熊耳平”,这个“熊耳”位于渑池到韩城的大路附近,两个山丘很像熊的双耳,有达摩修行的空相寺。
向东南郑宛荆襄去,必由韩城过洛河,洛河对岸的莲庄,是翻越熊耳山脉直通伊川嵩县最平坦的河谷捷径。交通要道十字交叉口在韩城镇北边,官庄位于洛河大桥西侧。
从这个十字口,北通渑池,南达嵩县、伊川。可能是掩盖原来将郑潼公路改错的缘故,标牌上不标伊川。
由北起渑池黄河岸边的南村,到南边嵩县阎庄的“南阎”公路,在韩城与郑潼公路交叉。
渑池是国道310线与省道247线南阎路的交叉十字口,向南到韩城只有36公里,到伊川平等约70多公里:
实际上,郑潼公路应是古代的“秦郑”古道,是由伊川县的平等一直西来到韩城,也就40多公里,也无山高路险之忧,但绕行宜阳和伊川鸦岭的现郑潼公路就不是直达线路了。
文革中的1969年,某些官僚长官,放着几千年来的直线捷径古道废弃失修不用,却“破旧立新”,把郑潼公路绕线改走伊川鸦岭和宜阳苗村,再拐向韩城,多绕几十公里冤枉路,几十年来也没有发挥什么重要作用。
下图:穿越熊耳山的丝茶古道、交通扶贫公路位置图(图中深蓝色是秦楚、秦郑、晋楚古道,目前平等与白元之间的伊河没有桥,不通汽车):
洛阳交通图
人们盼望早日架通东部丝绸古道上的伊河大桥,使东部丝绸之路比古代更加繁荣发达。——东南——西北通行车辆可直线通行,期间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希望有关部门切实落实交通部李盛霖部长今年2月6日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李部长说: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也,名曰县,其实郡也”。这个宜阳是现在的韩城故城。历史上晋国分裂成魏、赵、韩时,韩武子向南发展的初期,就选中宜阳(韩城)作为都城,后来又东迁到河南的郑(今新郑),又迁到阳翟(今禹州)。今天的宜阳县城,在韩城东北边二十多公里的洛水东岸锦屏山下。
从宜阳韩城官庄十字口向东,笔直的南阎公路通过洛河大桥.
洛河自古就是秦楚通道上的天堑,被东来西往的商旅视为危途。就是高级军事将领,亦十分重视涉渡洛水的问题。1979年秋天,我陪国家煤炭部综合利用局局长高振德在豫西考察,路过韩城。他是原王震三五九旅的先遣营营长,他当年为王震南下打前站探路。1944年12月,王震奉命率军由延安千里挺进大别山,刘子玖、韩钧率河南军区部队与中央警卫团一部打前锋,王震大部队在其后,趁冬季洛河水小,夜间强行军赤脚涉渡洛河。
如今,宽阔的洛河上架起了现代化的大桥,天堑变成了通途:
一条宽大笔直的现代化公路,向熊耳山脉直插过去。没有走过这条路的人,可能会想到翻越熊耳山一定是山高路险,因为从秦岭蜿蜒东来的中脉熊耳山脉,尤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洛河与伊河之间,海拔都在一、二千米以上,是难以翻越的山脉。
就在这难以翻越的山脉上,也许是正应“天无绝人之路”,老天赐出一道东西向平坦谷地,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楚孔道”。所谓“孔道”,就是细小狭窄的路。的却如此,在“秦楚孔道”的南部,是海拔
图为“秦楚孔道”古丝茶商旅之途上的古桥:
赵堡是秦楚古道上的咽喉要冲,由此一直向东,是一路慢下坡笔直平坦大道,经宜阳白杨到达伊水西岸边的大莘店(今伊川平等镇),仅只是三十多公里路程。由赵堡向东南是南阎公路,到嵩县也不过40多公里。
由于现代交通扶贫公路的开通,千百年来通过了无数“乔致庸”们大批马队、骆驼队、马车队的石砌古桥,似乎已被遗忘掉,荒废不说,还成了垃圾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赵堡是洛南的民主政府所在地,属于“革命老区”。1979年我陪高振德局长到赵堡时,这里依然是乡间土路,贫穷不堪。高局长回忆当年他担任王震南下部队的先遣营营长,曾经过赵堡,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大力支持和帮助,感概万分,眼内不由涌出泪水,发誓一定要向王震反映老区的贫困实况。很快,1994年国防公路“南阎公路”和1995年交通扶贫工程“平莲路”等交通扶贫公路相继修通,而高振德局长和原国家主席王震已经作古了。
交通部第三期扶贫公路白赵路宜阳赵堡纪念碑: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去福建贩茶,从湖北襄阳到河南陕县,马队走的就是晋楚古道,平莲路、伊鲁路、汝白路交通扶贫公路,就是必经之路。也是古代秦楚、晋楚古道和东部丝绸茶叶商旅捷径。
下图中,宜阳韩城至伊川新城(平等乡),是洛阳南部横穿熊耳山脉唯一的河谷交通“秦楚、晋楚孔道”,是东来西往商旅、军事捷径:
“秦楚、晋楚孔道”的南部,是从秦岭蜿蜒东来的中脉熊耳山脉,尤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洛河与伊河之间,海拔都在一、二千米以上,是难以翻越的山脉:
从赵堡向南可去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和洛南明珠陆浑水库。向北可去灵山寺景区。 “花果山”过去叫花山寨,民国16年(1927年),花山寨的土匪顺秦楚古道东下伊川平等县府,将冯玉祥新成立的平等县首任县长路尔宏抓到花山寨当肉票,致使平等县被逼的法办公,仅存五年就迁到位于当时洛阳辖区的府店街(今伊川县城)。
赵堡附近的半坡山(《山海经》记载为鹿蹄山),有一个奇特的神秘山洞,名叫“九龙洞”,洞深不可测,只容一人俯身爬进去,但洞内却是巨大的洞府,有龙潭、龙宫,石笋、石景等,洞口附近有“九龙圣母庙”。当地人讲,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就到九龙洞祭拜,求神龙保风调雨顺。而天旱时到九龙洞祈雨,四乡百姓云集于洞前,只允一人进洞求雨,据说挺灵验,有古代的碑刻作证。
赵堡镇的大街是沿路而东西延伸,路两旁是林立的各种商铺,有好几里长,这种东西向店铺林立的地方,还有白杨街、坡头街、宋店街、莘店街、寨子街(白元镇、内埠街、临汝镇、庙下街、弯子街和汝州城,这是过去丝茶古道经过而形成的历史印记。
1932年陇海铁路和洛潼公路相继开通,加之古道沿线匪患日益严重,商旅改就改走洛阳西去的大道,于是这里成了偏僻、闭塞的山村。失去了商业运输功能的秦楚古道交通线,官方就不再重视,几十年这条路就没有修过,昔日车水马龙,车马驼队不绝于途的热闹景象没有了,变成了荒野僻壤乡村,不贫困才怪呢。
古道的新生是1995年交通部交通扶贫工程白赵路、平白路和国省道南阎路开通,使赵堡白杨成了交通枢纽。因为不需绕洛阳市区和宜阳县城,时间效益非常突出,加之里程减少了几十公里,又没有收费站,以往从渑池经洛阳到伊川平等或嵩县陆浑,至少得一天,而改走扶贫公路,仅用一、两个小时。
于是,从山西、渑池东运的煤车,货车、客车,日益增多,改走新通车的交通扶贫公路,里程短省油省时。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扶贫工程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赵堡、白杨交通扶贫路上却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就在交通部第三期交通扶贫工程纪念碑旁,巨大的水泥路障把新修的交通扶贫公路“平莲路”栏腰挡住,不让车辆通过,仅留很狭窄的孔道,能够过微型车:
在赵堡和白杨村东头,水泥路障已被撞的伤痕累累,可能是本地的车,硬是从路障一边挤过去:
为什么堵上巨资修筑的交通扶贫大道不让走,据村民讲也是出于无奈。缘由是,古道上原来走的是马队、骆驼队、马车队之类,沿街店铺正好可以为客商提供方便,双方都有利。而在此基础上修筑的交通扶贫公路,穿村而过,不适应现代汽车的通过。大批载重汽车只是由此路过,当通过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的集镇时,带来的是噪音、尘土、堵塞、压坏路面和易发交通事故等。本来群众盼望的交通扶贫公路,却被堵上不让汽车通行,要怪当初修这条公路时,设计人员应估计到这条直线捷径修通后的车流增加等情况,把公路设计改走在村子的外边就好了。
汽车从白杨出发继续东行,
在宜阳白杨与伊川草场村之间,有国务院立的宜阳与伊川交界的界碑:
沿着1995年修通的平莲路很快到了伊川县境内的草场村。这个小村子把新建民宅规划在扶贫公路两侧,但没有留出大门外的人行道,宅基高,公路面低,遇降雨各家出水一湧向公路,使公路变成泥水槽。由于村民又在门前起台,使公路显得很狭窄,变成了自家村内的人行道。更甚的是,有些村民为了迫使过往车辆车速减慢,在公路上加了许多条水泥混凝土作成的障碍横埂,高约有二十厘米左右,一家学一家,建了很多,过往车辆不得不减速,慢慢翻越这些横在公路上的障碍埂,过往司机多有怨言而毫无办法。
从这里有三条路可达伊水岸边:
一是走银河河谷一直东行到伊川大莘店(平等镇),是秦楚丝茶古道主路;
二是向东南走湖南村到伊川鸣皋镇,再去嵩县或东去;
三是向北走丰鸣路,经宜阳马村,再向东经伊川高山到平等古城村。
平等(大莘店)是秦楚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东西向大街有三里地长,过去大街两边都是店铺和大车店,平莲路在此与洛栾线交汇。大莘店是商相伊尹的出生地,有伊尹祠墓、天然石龍、邵雍墓、邵夫子祠安乐书院、炎帝庙、马回有莘学校红色摇蓝、卧云山等古迹名胜:
。
大莘店东不远就是伊河,古代有“莘渠官渡”,冬春有桥,夏秋水大有渡船:
。
过了伊河就是伊川白元乡,此地有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门遗址,出土的伊川缸上彩绘有神农时代的历法图案::
。
《图说中国文明大典,三皇五帝时代》,将{伊川缸}上的图案确定为“神农时代的历法图案”,是中华文明肇造开端的实物见证。白元遗址和土门遗址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元有清凉寺、金山寺、庄子洞、庄子墓,聚仙观;有双溪头康水,俗传是杜康造酒的地方,源头附近有“上皇古泉”和上皇酒古酒坊;还有著名的东都净土寺,唐代佛学大师玄奘出家于该寺,净土寺和金山寺清凉寺古今称五里三寺,早已名扬海内外。由于当地政府没有意识到净土寺的文化价值,使本应香火旺盛的隋唐皇家寺院,埋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
使白元镇载入近现代史的大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八月二十五日,伊川县抗日自卫团团长郭绍绪,设宴招待占领白元的日军军官,郭绍绪经过周密策划,利用日军放假之际,向日军驻寨子街大队全体官兵下了请帖。日军第112师团第139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大内以弘大尉带领木神亲志中尉、甲斐治郎中尉、村濑信三少尉和军医、会计、翻译等共8人,按时赴宴。酒酣之际,郭绍绪几个人,把手枪藏在上菜所端条盘之下,到桌前一起动手,用手枪把赴宴日本军官全部干掉了。
从白元去汝阳,交通扶贫修了两条平坦的水泥路。一是白汝路,从伊川白元顺大戟水河谷,经小辛店沿吴起岭,到广成驿故址汝阳内埠镇。二是走伊(川)鲁(山)路,由白元南行经商遗堡、鬼门关到烟涧村,民间有“能走鬼门关,不过伊川县”的说法。
由白元走商遗堡、过“鬼门关”,由烟云涧向东的线路,比绕道伊川县城近的多。由于当地的交警、车管所之类,对过往伊川县境的车辆乱罚款太过分,司机们就用“能走鬼门关,不过伊川县”来形容伊川那时的公路“三乱”。经举报,果然被河南省纠风办逮住几次,通报全省,促进了对执法队伍的整肃,现在过往伊川县的车辆很少被罚款了。 顺九皋山北广成泽故道东行;过汝阳蔡店,这里有一个知名的来自卤肉店: 蔡店与汝白路交叉口.由此顺九皋山北的广成泽,过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草营湖,说是湖,仅是夏秋时节雨水特别多时会积水,故又名“夏秋草营湖”。这个地方很神奇,草营湖的积水向西可流到蔡店和伊川白元,汇入伊河,故此湖属于黄河流域。然而此湖的积水向东顺牛家河会流到汝河,汝河向东南汇入淮河,因此草营湖又属于淮河流域。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几千年来从实践中选择出来的秦楚古道,就是沿着山间谷地行进,必须是有河流连绵,道路较平坦,线路方向相对最直,尽量不走弯路。 顺九皋山北广成泽故道东行;过黄河淮河分水岭草营湖,这里有一个近千亩大的天然洼地,夏秋雨水多时集水成湖,烟波浩淼,蔚为壮观,名曰“广城苑夏秋草营湖”。由于该湖地处黄河淮河分水岭,湖水既能向西北顺大戟水北支流,流入伊水,汇入黄河;又可顺牛家河水向东南,流进汝水,再汇入淮河。 内埠是十字要道: 汝安路与汝白路在此交会,焦柳铁路汝阳火车站位于内埠附近;新通车的洛南高速公路在这里拐了个弯,有上下口。 下图,洛南高速公路674公里处内埠出口: 古丝茶之路从这里跨上了时代飞奔的列车。 将来平等伊河上架了桥,古老的丝茶之路还会火红起来的,毕竟是直线捷径啊。西气东输管线如走此路,直线捷径可省可很多投资,意义很大。这条直线捷径沿线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群众,会因此路的畅通而获得更多的致富发展机遇;而封闭的高速公路,对贫困的乡村会带来多少利益呢? 在汝阳县与汝州市交界处的公路上,又一道栏路虎阻挡了过往车辆,早已修通的扶贫公路,又以“治超限”为名堵上,不让汽车通行,农民如何致富? 有近道不让走,为的是迫使车辆必须绕道过临汝镇的“收费站”,使扶贫路失去经济价值,成了乡间小路: 公路上树立的“保障公路畅通”标牌,使人哭笑不得。已经堵上了,如何"保障畅通"呢?实际上是让车辆绕到临汝镇收费站多收钱,群众说,花巨资修的公路成了摆花架子。
烟云涧是国内外闻名遐迩的青铜器之乡,铸造的各类精美的青铜器,侄由过往客商带到各地。由此向东过康水桥到汝阳蔡店街,是平直的水泥路。
像这样的“畅通公路”,如何实现交通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何年才会见效?
欢迎百度搜索:《东部絲绸之路与军事战略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