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因为忙的缘故,本人仅仅上传了一篇文章到价值中国网上来,尽管如此,作为网站的热心作者,依然每天都要登陆网站看看。近期网站推出了“价值中国职业交友社区调查”,本人除了积极参与投票外,在此还想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比较方法,将自己的选择及理由介绍如下,以便与网站的其他作者与读者交流、探讨。
一、您作为资深职业人士,您个人的社交资源是有价值的,对于希望认识您的来访者,为提高社交的严肃性,您是否认为对方需要向您支付一点的社交费用?(因邮件、电话、或面访沟通所占用的时间价值)
截至3月26日凌晨一点,网站的调查结果是:选择“需要”的28票,选择“不需要”的25票,二者大致持平。尽管我并非“资深”人士,也无法想象有人采访我,对方会向我支付费用,但我依然选择了“需要”。原因在于,接受采访,对于资深人士本人来说,可以起到有效扩大自己知名度、宣扬自己观点和主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是否需要对方付采访费用,则取决于这两者的收益与成本比较。
现在在学校,有人向我咨询自学考试的情况,要我举办股票知识讲座,或者谈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前景,或者人民币汇率问题,或者如何撰写毕业论文,或者将论文初稿给我看要我提修改意见……出于热心和责任心,对学生所提及的问题,我基本于都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但麻烦也接踵而来:时间不够!由于其中相当多是我的义务劳动,并非我负责的事情,所以我也犹豫和迟疑: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倘若我们学校请外面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座,一个晚上的价格,大约是200元(尽管不高,但从本地经济的实际情况考虑,也算不低了)。可我是一无所有啊。
自己在价值中国注册后,发表了一些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和作者们的注意,当然是十分欣喜和高兴的事情。但麻烦也来了:不少读者通过本人所留的QQ号向本人咨询一些问题,开始还为自己的文章受到关注而高兴,可后来太多了,应付不过来,所以干脆删掉了上面的QQ号码。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要双方自愿的交换,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会增进双方的福利。因此,接受采访是否需要支付费用,完全可以通过双方的协商解决。倘若某资信人士认为自己的时间相当宝贵,要接受采访便要对方支付费用的话,无可厚非,因为他没有一定要接受采访的义务,自然也就有拒绝采访的权利,或者接受采访收费的权利。
二、如果您想认识一位特别想结识的资深职业人士,您愿意一次性向对方支付多少费用?
截至3月26日凌晨一点,网站的调查结果是:选择0元的16票,1-10元的8票,100-500元的8票,500-1000元的2票,1000元以上的8票。这一结果与前面需不需要支付费用的调查结果大致吻合。本人选择的是“1000元以上”。
其实,愿意支付多少费用,也取决于自己所想结识的资信人士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比如说,我很想结识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倘若有人能介绍我结识的话,中介费我就可以出1000元。至于倘若秦晖教授能接受我的采访,回答我的一些问题,那费用还另计。因为在我看来,结识秦晖教授给我带来的收益,远不只1000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中国网还有必要想办法,吸引更多的作者、尤其是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者加入进来。
三、为提高职业社交的严肃性,您是否认为网络社交一定要通过由认识双方的朋友来彼此介绍
截至3月26日凌晨一点,网站的调查结果是:选择需要的19票,不需要的14票,选择无所谓的12票。本人选择“无所谓”。
网络社交,倘若通过认识双方的朋友来彼此介绍,无疑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迅速增强彼此的信任度。比如网站的段军山博士,是我师兄刘建江博士介绍给我认识的,这样马上就能进入状态,犹如多年的老朋友。这次段博士来广东,可惜没有来我这儿,倘若要来我这儿的话,至少吃饭、住宿,我总可以免费提供吧。这是认识双方朋友介绍的好处。实际上,通过认识双方的朋友介绍,这也是国际贸易上所说的“寻找客户”的重要途径。并且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支付一定的介绍费。
但即使没有中介人,慢慢地双方仍是可以认识、增进互信的。比如我与价值中国网的崔文华、靳海光、孔善广、吴育家、杲占强、张录强等人,平素从未见过面,但彼此看了对方的文章,大大增进了对对方的了解和相信(所谓“文如其人”是也),倘若我去这些作者所在地,不小心钱包被偷了,我去找这些作者,我就不信他们不会相信我所说的话,不会给我吃饭、住宿与车费(想到此,我还真得说一声:价值中国网,真好!)当然,这个过程相对要漫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