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唐万新
来源: 《财经》
“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位与唐深谈的金融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正是唐万新的写照”
盛时的唐万新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汲汲于做大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钱,用于不合法的扩张,没用在生活上,也没拿走。”唐万里则对外称,德隆做事简朴,“吃盒饭、穿布鞋”云云。
知悉唐万新生活细节的人们则告诉记者,他亦有诸多外人所不知的豪奢之处,“吃饭,消费,哪里贵去哪。”他可以长年包下豪华酒店最好的房间,就为了每年去一两次时可以随时入住;也可以兴头上来立即让人在贵州买下正宗的花江狗肉,当天送到上海总部。
在唐不可一世之时,有人送了唐万新三句话:
——“你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和你的团队是否有能力驾驭?”
虽然唐在2001年以后引入多家国际一流管理咨询公司为德隆产业整合出谋划策,唐万新对自己这个团队毕竟心中有数。“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大老板不少,但连个过去当过基层干警这个级别的干部都没有。”他曾自嘲。
唐本人虽然智力过人,但纯然是自生自长的领导模式和语言模式,并未经过系统训练。唐虽然以战略自负,但“恰恰失败在战略上”。“一个很好的连排长放到了司令的位置上。”一个唐的生意伙伴对《财经》说。
——“你想做事还是想发财?”想发财,那就闷声发财;想做事,就要按规则做。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牵涉到公众利益,行走于两者之间,必须要考虑公众公司的游戏规则。”
——“你想做企业家还是金融家?企业家和银行家是两回事,你自己没想清楚。”
事后,唐万新告诉身边人,这三句话,他“终身难忘”。然而,终局时刻,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撑无可撑之际,唐万新幻想的,是一场股价“软着陆”。
2004年1月,德隆高层在海南召开最后一次年度工作联席会议。会上,唐万新提出,准备到当年6月把“老三股”的价格先降三分之一,到年底再降一半,亏损大概在120亿元。“不过是18年全部白干。”唐万新说。
事实证明,崩溃来临方式不可能由庄家来选择。其后的三个月,“老三股”股价持续阴跌,节节向下。唐万新再也无力回天。
4月3日,是唐万新40岁的生日。他选择在这一天最后摊牌。所有金融机构负责人、友联全体执委和其他核心人员被通告了唐的决定,全面动员,全力护盘,坚决不能跌过30%。唐告诉众人:这一步过去了,德隆还有更好的将来,过不去,“再也没有机会坐在一起开会了”。
“那时测算下来,要托住,还得十个亿。”与会者纷纷表态将努力筹钱。事实上,德隆内部信心已经土崩瓦解。
2004年4月13日,清算日到来。德隆旗下的健桥证券首先抛售合金投资股票,当日合金投资股票跌停。德恒证券、中富证券以及德隆系坐庄的机构,开始疯狂抛售“老三股”股票。“老三股”崩盘就此开始。到期的与未到期的客户全部要求兑付,德隆的资金链彻底断裂。一切都结束了。
5月28日,唐万新失踪,后被证实出走某海外岛国。
6月初,德隆产业部分的14家贷款银行组成债权人委员会,并聘请工商东亚为财务顾问。
一个多月后,2004年7月18日,出走海外的唐万新回到北京,为整个故事平添了几分“悲情英雄”色彩。
与此时的唐万新颇多接触的多位人士告诉记者,唐万新若不归国,则“德隆系”只有他洞悉的千头万绪很可能就此断线;而唐之所以归国,第一个原因是其兄长唐万里向他力保归国则可无虞;第二个原因是不忿于“德隆系”分崩离析,昔日旧将翻脸自保;第三个原因是,唐万新觉得化危为机重振德隆未必没有机会。
在归国后致国务院的一封信中,唐万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A股市场挑选50家股价最低公司,购买法人股和流通股,获得公司控股权,输出“德隆战略”,对公司进行“产业重组”,提升价值后卖出股票获利。资金则来自央行再贷款或是其他有志于此事业的新资金。与唐万新七年来所做的事情略有不同的是,此番操作在“监管当局的监管下进行”。
自1997年至2004年,七年一轮回,庄家唐万新始终不悟。据说,他在回国后被捕前的最后时刻,还与前来看望的人感慨:“如果我有一家银行就好了”;“如果国家给我一笔钱就好了。我手上有企业,保证一个亿进去,三个亿出来。”
——他所说的“出来”和“进去”,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把戏——炒股。
“英谚有云: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位与唐深谈的金融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正是唐万新的写照。”
如果唐万新归国还有第四个原因,就是他的一点执迷不悟:如果归国后身入牢狱,那就将自己挽救民族工业的“志向”大白于天下,“让人们知道我是为国为民为改革捐躯”,他与一位生意伙伴交心。
这位头脑清醒的生意伙伴为之一笑,“为国为民为改革?难道资产不姓唐吗?”
2004年10月5日,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托管德隆资产近两个月后,国务院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德隆系”金融处置工作会议,首次公布了德隆系的债务情况。
——德隆系总负债高达570亿元,其中金融领域负债340亿元,实业负债230亿元。德隆系控股、参股企业200家左右,其中上市公司五家;德隆系控制和关联的金融机构有七家证券公司、三家信托投资公司、两家租赁公司、四家城市商业银行、两家保险公司。
——金融机构中,三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负债总额220亿元,其中个人债务缺口48亿元(含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14.6亿元);三家高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负债120亿元,其中个人债务31亿元。这六家高风险金融机构的个人债务合计79亿元,涉及17个省(区、市)。
——除了高达340亿元的金融负债,德隆系实业部分的负债也高达230亿元,其中欠11家银行贷款167亿元。
2005年12月,根据武汉市检察院起诉书的叙述,德隆控制的六家金融机构从2001年6月5日到2004年8月31日,共变相吸收公共存款450.02亿元,其中未兑付资金余额为172.18亿元。
来源: 《财经》
“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位与唐深谈的金融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正是唐万新的写照”
盛时的唐万新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汲汲于做大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钱,用于不合法的扩张,没用在生活上,也没拿走。”唐万里则对外称,德隆做事简朴,“吃盒饭、穿布鞋”云云。
知悉唐万新生活细节的人们则告诉记者,他亦有诸多外人所不知的豪奢之处,“吃饭,消费,哪里贵去哪。”他可以长年包下豪华酒店最好的房间,就为了每年去一两次时可以随时入住;也可以兴头上来立即让人在贵州买下正宗的花江狗肉,当天送到上海总部。
在唐不可一世之时,有人送了唐万新三句话:
——“你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和你的团队是否有能力驾驭?”
虽然唐在2001年以后引入多家国际一流管理咨询公司为德隆产业整合出谋划策,唐万新对自己这个团队毕竟心中有数。“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大老板不少,但连个过去当过基层干警这个级别的干部都没有。”他曾自嘲。
唐本人虽然智力过人,但纯然是自生自长的领导模式和语言模式,并未经过系统训练。唐虽然以战略自负,但“恰恰失败在战略上”。“一个很好的连排长放到了司令的位置上。”一个唐的生意伙伴对《财经》说。
——“你想做事还是想发财?”想发财,那就闷声发财;想做事,就要按规则做。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牵涉到公众利益,行走于两者之间,必须要考虑公众公司的游戏规则。”
——“你想做企业家还是金融家?企业家和银行家是两回事,你自己没想清楚。”
事后,唐万新告诉身边人,这三句话,他“终身难忘”。然而,终局时刻,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撑无可撑之际,唐万新幻想的,是一场股价“软着陆”。
2004年1月,德隆高层在海南召开最后一次年度工作联席会议。会上,唐万新提出,准备到当年6月把“老三股”的价格先降三分之一,到年底再降一半,亏损大概在120亿元。“不过是18年全部白干。”唐万新说。
事实证明,崩溃来临方式不可能由庄家来选择。其后的三个月,“老三股”股价持续阴跌,节节向下。唐万新再也无力回天。
4月3日,是唐万新40岁的生日。他选择在这一天最后摊牌。所有金融机构负责人、友联全体执委和其他核心人员被通告了唐的决定,全面动员,全力护盘,坚决不能跌过30%。唐告诉众人:这一步过去了,德隆还有更好的将来,过不去,“再也没有机会坐在一起开会了”。
“那时测算下来,要托住,还得十个亿。”与会者纷纷表态将努力筹钱。事实上,德隆内部信心已经土崩瓦解。
2004年4月13日,清算日到来。德隆旗下的健桥证券首先抛售合金投资股票,当日合金投资股票跌停。德恒证券、中富证券以及德隆系坐庄的机构,开始疯狂抛售“老三股”股票。“老三股”崩盘就此开始。到期的与未到期的客户全部要求兑付,德隆的资金链彻底断裂。一切都结束了。
5月28日,唐万新失踪,后被证实出走某海外岛国。
6月初,德隆产业部分的14家贷款银行组成债权人委员会,并聘请工商东亚为财务顾问。
一个多月后,2004年7月18日,出走海外的唐万新回到北京,为整个故事平添了几分“悲情英雄”色彩。
与此时的唐万新颇多接触的多位人士告诉记者,唐万新若不归国,则“德隆系”只有他洞悉的千头万绪很可能就此断线;而唐之所以归国,第一个原因是其兄长唐万里向他力保归国则可无虞;第二个原因是不忿于“德隆系”分崩离析,昔日旧将翻脸自保;第三个原因是,唐万新觉得化危为机重振德隆未必没有机会。
在归国后致国务院的一封信中,唐万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A股市场挑选50家股价最低公司,购买法人股和流通股,获得公司控股权,输出“德隆战略”,对公司进行“产业重组”,提升价值后卖出股票获利。资金则来自央行再贷款或是其他有志于此事业的新资金。与唐万新七年来所做的事情略有不同的是,此番操作在“监管当局的监管下进行”。
自1997年至2004年,七年一轮回,庄家唐万新始终不悟。据说,他在回国后被捕前的最后时刻,还与前来看望的人感慨:“如果我有一家银行就好了”;“如果国家给我一笔钱就好了。我手上有企业,保证一个亿进去,三个亿出来。”
——他所说的“出来”和“进去”,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把戏——炒股。
“英谚有云: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位与唐深谈的金融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正是唐万新的写照。”
如果唐万新归国还有第四个原因,就是他的一点执迷不悟:如果归国后身入牢狱,那就将自己挽救民族工业的“志向”大白于天下,“让人们知道我是为国为民为改革捐躯”,他与一位生意伙伴交心。
这位头脑清醒的生意伙伴为之一笑,“为国为民为改革?难道资产不姓唐吗?”
2004年10月5日,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托管德隆资产近两个月后,国务院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德隆系”金融处置工作会议,首次公布了德隆系的债务情况。
——德隆系总负债高达570亿元,其中金融领域负债340亿元,实业负债230亿元。德隆系控股、参股企业200家左右,其中上市公司五家;德隆系控制和关联的金融机构有七家证券公司、三家信托投资公司、两家租赁公司、四家城市商业银行、两家保险公司。
——金融机构中,三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负债总额220亿元,其中个人债务缺口48亿元(含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14.6亿元);三家高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负债120亿元,其中个人债务31亿元。这六家高风险金融机构的个人债务合计79亿元,涉及17个省(区、市)。
——除了高达340亿元的金融负债,德隆系实业部分的负债也高达230亿元,其中欠11家银行贷款167亿元。
2005年12月,根据武汉市检察院起诉书的叙述,德隆控制的六家金融机构从2001年6月5日到2004年8月31日,共变相吸收公共存款450.02亿元,其中未兑付资金余额为172.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