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先“停滞”,再“黄昏”,现在终于有人说出了“死”这个忌语,尽管是以如此遮遮掩掩的方式…… |
一场关于博客生死的大讨论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
|
2004年7月26日,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成群的博客作者们在会场撰写实时观感 术语“Web log”问世于1997年,很快被简化为“blog”。在中国 问世七年后,到2004年年底,韦氏大词典宣布择定“blog”为年度词汇。又一年,中国的技术媒体普遍将2005年定义为“博客之年”。 如今在互联网上,已有2870万个博客,且以每天数千的速度在增长。在资本市场上,博客网站也成最热门的投资方向。 “停滞”报告 但是,据盖洛普公司2月10日发布的一份题为《博客读者数量陷于停顿》(Blog Readership Bogged Down)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美国博客读者数量的增长介于停滞和负增长之间。” 报告发现,仅有9%的互联网用户表示经常阅读博客,11%偶尔阅读,另有13%很少阅读,而从来不读博客的上网者高达66%。这一数字与此前一年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并使阅读博客再度位居上网所为的13项主要活动之末——居首者仍然是收发电子邮件(87%的人表示经常或偶尔为之),以下依次为阅读新闻和查询天气资讯(72%)、购物(52%)及安排旅行计划(亦为52%)。 报告认为,在上网总耗时出现增长的情况下,“很明显,上网人群仍然仅仅在从事大部分同样的活动,而非拓展并尝试不同的网络服务。” 从“黄昏”到“垂死” 盖洛普的报告显然是一个警告,但是最初并没有太多的人对此表示关切,直到2月16日,互联网杂志《Slate》的专栏作家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s)刊出文章《博客的黄昏》(Twilight of the Blogs),才大大加重了这一警告的力度。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博客正处在越长越高的青春期。”格罗斯写道,“但是作为产业,博客已达到了最高峰。不妙的迹象——就像1999年关于互联网泡沫的预兆一样——暗示着博客已经到了峰顶。”所谓“不妙的迹象”乃指过度的、狂热的资金投入(如时代华纳公司以2500万美元收购Web logs公司)。“所有投资狂热现象的最后几幕,都有弱智者和贪婪客一拥而上。” 《芝加哥论坛报》随后跟上,2月22日刊出头条社论,如上一番综述之后,结论是“博客也有未来,但模糊不定”,最后还以这样的一个问题刺激读者:“博客将死否?” 捍卫博客 啊,先“停滞”,再“黄昏”,现在终于有人说出了“死”这个忌语,尽管是以如此遮遮掩掩的方式。是死是活的问题,果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该报转天即摘登数十封读者电函,其作者以被激怒的博客捍卫者为主。 “博客不会死亡。”一位来自佐治亚州的读者写道,“始终都会有大量的读者、张贴者和链接者。许多人喜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也有许多人喜欢阅读这些东西。总会有极少数人想靠这个来赚钱,但这也无伤大雅。” 与此同时,更多的争论从《论坛报》蔓延开去,深入网络社区、论坛,以及博客,有些看法颇具见地。例如,有人指出,在去年那份盖洛普报告出台之后不久,即有别家调查者发现,有62%的美国互联网用户不知道blog为何物。既然不明所以,又哪里谈得上阅读与使用呢? 显然,博客在美国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人心的观念。也许借名人强力推销的中国式做法,值得美国的博客服务提供商们借鉴,只要这种方式不会泛滥得让人恶心。 “老古董媒体”要小心了 其实,盖洛普的调查也注意到,在读者数下降的同时,一些著名博客的影响力却在提升。“许多博客使用者会坚持认为,博客的影响力要远远大过其读者数量的统计所示。”盖洛普的报告称,“正是由于这种不可同日而语的影响力,他们已经成为了意见领袖、政治洞察者和现代媒体。” 这一点在读者写给《论坛报》的信中,似乎也得到了印证。“你们关于博客的社论读起来,就好像是社论作者努力要对(自己的)老古董媒体感到好过些,”一封来信宣称博客才是未来传媒的前途所在,“老古董媒体被取代得太慢了。如果他们还想将来在业内占得一席之地的话,就得正视它,适应它。” 接下来这段话,也许是博客一代的真情表白:“更多样化的观点,以及对偏见更强烈的敏感,将有助于老古董媒体。举例来说,我拒绝阅读《纽约时报》,因为那上面除了‘布什是坏蛋’和‘希拉里是好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老古董媒体疏远了半个美国。如果他们只是客观报道新闻——从选择把文章置于版面哪个地方,到选择用什么词才能准确描述事件——那么,在美国的媒体大变革中,老古董媒体就得开始为自己如何生存下去而祈祷了。” 新生代才有未来吗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在美国的大报上,竟然也能读到如此咄咄逼人、充满革命小将口吻的文字,莫非大乱果真要来了? 博客是互联网一代的新奇玩具,这一代人打小与网络相伴,看屏幕上的文字,自然比要印在大纸上的“老古董媒体”来得亲切。又由于年龄的关系,畅所欲言的重要性压倒了一切责任和义务。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许能说明些问题。调查显示,美国20岁以上(young adults)和20岁以下(teenagers)的青年人中,分别有20%和19%有意开设自己的博客,为所有年龄段中最高。三、四十岁的中青年(Gen-Xers)中,这一数字仅为9%,与51-59岁的中老年人相当。 争论到了这一步,从产业前途之辩,迅速升级为文化较量。原处守势的博客阵营似乎已将局面完全倒转,目前该担心的,已非博客死活的问题,反倒成了“老古董媒体”怎样苟延残喘。 不过,我宁愿相信博客可与“老古董媒体”相安无事,如同照相与电影,电影与电视,以及正在磨合中的唱片与iPod,刚刚起步的纸书与电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