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力电脑”八周年了,从头至今陪她一路走来,心情激荡,颇多感慨。八年前自充“算命先生”谈古论今,谋算世事未来和身家命运,可是丝毫没有预测到——我的“未来”会与“天力电脑”结下不解之缘。
解读“天力”
1995年在北大学三食堂的元旦晚会上,偶遇一位在中关村开电脑公司的贵州老乡,他说他的清华同学、我的同县同乡黄道生先生在黔南经营电脑教育。我当时一阵惊喜:这位久闻其名的家乡英才回贵州办教育了!因为提起了“黄道生”,我和这位“中关村新贵”便一见如故,走出学三食堂大门来,还站在三角地的寒风中聊了好一阵。
6月份从北京回册亨县老家,巧遇好友罗国安老师到黔南与黄道生老师共事,便托罗老师捎去一信,建议黄道生老师来兴义举办电脑事业。有次在北大讲堂听一位著名的官方经济学家演讲,他说21世纪中国将迎来西部开发的热潮,中国西南要有出海的大通道,珠江流域和南昆铁路必将成为激活西南经济机体的血脉和筋骨,从云南到两广的沿江沿路将会形成一条优势产业带。我当时听了心花怒放,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素有“滇黔锁钥”之称的兴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和地下资源,正是珠江流域和南昆线上一大重镇,潜藏着无限商机,因此有必要提前来此开办一家技术和规模上档次的电脑公司——这是我写在给黄道生老师信中的建议和理由。不料他和罗国安老师已经早有此打算,果然虽非“英雄”,但也所见略同了。
1996年黄道生老师带领数位志同道合者到兴义考察,打算从教育培训入手启动和培育兴义电脑市场,但许多科技和商界的志士仁人都认为此举不可行,说从前有人做过,但都失败了。可是黄老师仍然坚持己见,他的理由很简单:第一,要有人购买电脑,必须先有人会使用电脑;第二,自己培养的学员走到哪里,销售市场就会扩大到哪里。我当时还是一个电脑市场和操作盲,但根据马克思理论,为黄道生老师的主张附会了一个文绉绉的“理由”——“电脑”这个先进生产力要素要能发挥作用,必须使与之相匹配的“人”这个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首先成为熟练高超的应用者;如果有市场机制存在,那么提供这个先进工具和熟练应用者就是一个赚钱的买卖;而在这个买卖中,培养应用者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我们几位随行者都同意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人为的剧变和契机,像信息革命那样深刻地影响世界和个人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时代,不管你如何想入非非都不过分;我们正在进入一种生活,不管你把它描绘得怎样天花乱坠,它都正在成为现实。这是因为有了人类二十世纪最辉煌的科技发明——电脑和网络。工业革命把人类在天飞如鸟、在地行如风的空想变成现实,而今信息革命正在把无数从前更加神奇的梦想变为现实。信息革命这个“人的作为”成了人自身不能左右的巨大势力,在这个强劲无比的势力面前,人真是没有“回天之力”啊,而且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甚至组织、个人,其各项事业的成功都必须“顺天之力”!
“天力电脑”正是以积极进取、主动有为的态度“顺天之力”,数年如一日不懈耕耘,把成千上万彷徨在信息社会之外的人们变成时代潮流的弄潮儿。“天力电脑”因规模迅速扩大而三易校址,由“天力电脑培训中心”办成“天力电脑职业技术学校”,以至完全取代了曾经活跃的销售业务;教学层次由最初的短期培训发展到中专和大专教育;在校学员由最初的三十人扩大到近千人,八年培训学员近万人次,成为全省培训电脑人才最多的民办教育机构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为黔西南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就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电脑,找天力”成为黔西南电脑学习者的共识。“天力电脑”的成功,正是顺应了信息革命的“天时”和黔西南的“地利”与“人和”。得天之力,可成大事,此之谓也!
首次授课的“惊险一跳”
1996年9月,“天力电脑培训中心”招收第一批学员。开学之后忽然有天下午,黄道生校长说黔南那边的电脑培训因招生爆满,原计划要来兴义的老师无法脱身,要我第二天开讲当时国内流行的文字处理软件WPS。可是我那天下午还一点都不懂这个软件,连界面都没看到过。我那时38岁,计算机操作水平只是刚学会五笔打字,僵硬的指头总是闹别扭,指法练了一个月还不会盲打。但我没有退却,相信自己能把这们课程讲好。于是当天下午赶紧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从教科书上整理抄录成讲义稿,晚上学员下机后,独自静悄悄地在机房里练了个通宵,黎明时分在办公室沙发上打一下旽,然后就登台授课。我一站到讲台上就立即进入角色,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把授课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板书口授头头是道。这第一次讲授的电脑课很成功,而且学员还以为我很渊博、懂得很多,我真感觉有点“骗”人的味道,哈哈。
这次讲课的“惊险一跳”使我感悟到——最高超的教学艺术就是“一碗水倒出一桶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信念和意志会把“潜力”迅速转变为“实力”,从而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以后我所第一次讲授的软件,除了屏幕英语,都是边学边教,已经没有“惊险”的感觉,而且还显得驾轻就熟了。我进入“天力电脑”的第一天,电脑知识几乎为零,即使是阅读最简单的电脑课本,也感觉像看“天书”一般。但经过这“惊险一跳”之后,我就每每一点一滴地“突击成功”,除了认真自学,还经常请教比我小十多岁、二十岁的年轻人,还虚心向学生学习。因此我在“天力电脑”不仅是老师,也自认为是一名学习很优秀的学员。
应该说这“惊险一跳”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在激励学员方面的成功。在我们的招生咨询和课堂教学中,很多人都爱提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工作如何忙、应酬如何多,而且不懂英语、数学或者只有初中、高中学历,不知能不能学好“计算机”这个高科技的洋玩意?我们总是苦口婆心地通过正面解释来打消大家的疑虑。在这“惊险一跳”之后,在招生宣传、咨询和入学训导中,我的解说换了一种方式。在大家信心不足、疑虑重重、犹豫期待的提问和目光氛围里,我常常先提一个相反的问题:学习为什么会失败,失败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说我们开始碰到一点困难,便失去了克服困难、争取学习成功的信念;多遇到一些困难,就精神崩溃,什么事也不想做了。比如计划每天背10个英文单词,第一天、第二天都完成了;可是第三天有事耽误没完成;那么第四天、第五天呢,虽然有背5个单词的时间,但却一个也不背了;然后第六天、第七天以至第二周、第三周,即使每天都有背诵5个、10个甚至20个单词的时间,结果还是一个也不背了。再比如你今天、明天有事不能来上课,后天因为喝酒、应酬、玩麻将不能来上课,然后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一天不来一天,最后就干脆不来,完全放弃了。
我说学习的失败就是这样造成的:你没有把一件平常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而不是学的内容有多难,你的个人条件有多差。我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个失败的原因,就是“失去信念,精神崩溃”。在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上采取退却态度,把成功的希望永远推到以后,等到我们的学期过了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那么这段学习就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古人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你做雕刻半途而废,即使是一根烂木头也弄不断它;如果一直雕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戳穿它。因此要把电脑一气学成,必须去掉我们性格中“退却”的因子,借助“天力”来抵御“惰性”。只要你坚持来上课,即使是偶尔耽搁,过了之后还要坚持来,不要放弃,这样我就能把你教会,让你学习成功!
在“天力教育”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和竞争中,我学会了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地给学员进行精神激励,使学员处在自信、愉快的精神状态中学习。有不少学员说,看到“天力”二字,就会从不自信到自信,而且信心倍增。有个学员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学电脑,找天力,会成功!
链接“天力电脑”,写作连年丰收
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链接。其实文明的脚步走到今天,只发明了一件东西——链接!比如数学家把符号和思维“链接”,得到公式或计算结果;物理学家把物体“链接”,产生动力;化学家把元素“链接”,产生新的化学物质;管理专家把人、才、物“链接”,产生高效组织体和经济效益;投资者把自己和银行“链接”,从而获得资本……所以人类进步,只是在不断地发现信息和创造链接信息的方式而已。在过去三十年中,我一直热爱学习和写作,但我学习和写作生涯的巨变,则是从链接“天力”、链接“电脑”开始的。
我的生日是“4月3日”,而三天之后的“4月6日”却是一个比生日更特别的日子——四年之前的那个“4月6日”静谧的夜晚,天力电脑学校接通互联网,我面对网络的巨大诱惑不能自己,竟在办公室里独坐通宵,尽情领略电脑网络的无限风采,无声地开始了后来逐渐走向“轰轰烈烈”的“网络生活”。“落网”三年之后的去年“4月6日”,又是一个特别日子——在“天力电脑”公司配的家用电脑装了宽带网——于是毅然把在此之前二十多年中收藏的一千四百公斤报纸、杂志和部分书籍,当作垃圾廉价卖掉,这真是一种来自“天力”的精神啊!之后看着清爽整洁的书房,就像减肥成功、去掉“身体垃圾”后一样感觉轻松舒畅。
投身“天力”八年后的今天,我的书房从使用功能上讲,已经变成一间计算机房,“家用电脑”概念对我来说已经过时,我的计算机房是整个的一套系统集成,绝大多数的学习和写作时间都是在台式宽带上网电脑、移动办公系统、喷墨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所构成的环境中度过。而那紧贴三面墙壁的书柜、书架以及里边堆得满满的厚重、发黄、尘污的图书资料,渐渐地变得只具有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网络生活时间长了,我感觉这满屋子的书籍报刊简直像一堆堆垃圾,与崭新的房子、书柜和豪华家具、家电设备极不协调,而能与之相媲美的,唯有心爱的“电脑系统”了。
我每天的生活,几乎是有规律地、开心愉快地来往于“天力机房”和“家庭机房”之间,慢慢地就不会阅读纸质报刊和普通书籍了,感觉纸张载体缺乏最重要的信息搜索和链接功能,是天生的“无腿怪胎”。在“天力电脑”学会和习惯的“网络链接”功能,像一个倾国美女,已经轻而易举地夺去我全部的爱,使我的成功和喜悦都源自于她。如我有一篇研究董仲舒的论文,九十年代初发表在国内一家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后又被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收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但十数年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一般,我不知道它有任何的反馈和影响。前年2月我把这篇论文上载到网络论坛里,不久就被数家学术网站“链接”和转载,还被香港、台湾的两位学者引用。一位在美国大学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友人,还把此文通过因特网一瞬间调到教室的电脑大屏幕上介绍一番——这就是神奇的“链接”!
“网络链接”的奇特效果,会促使你抓紧时间去完成需要在网上发表的作品。比如1991年我在北大经济学院
去年京城有一位记者朋友给我留言说:看到陈兄在网上有那么多精彩文章,我真为你没给传统媒体撰稿而深感遗憾。但他不知道,我的写作完全是在“天力电脑”的诱惑下“落网”开始的。我在四年前开始“触网”的时候,是个“不惑”之人了,在非网络世界里,已经不大有可能去改变自己既定的生活道路。我的全部写作念头、灵感和材料都是在阅读网络文章、跟网友即时互动的交流以及“天力电脑”的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在“中年”之后、“落网”之前,我从不会产生那种要自觉主动地写一篇稿子、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跑到邮局买一个信封装好、贴上邮票去给某个报刊投稿的兴致和念头。很多人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挣稿费,而我写文章不为这些,相反我认为挣得名利钱财的人应该去网上寻找人生的真自由、享受人生的真乐趣。所以是伟大的“天力”和“电脑”改变了我。如果不是投入“天力电脑”后那日日夜夜倾其心智、挥洒激情的交流,我一定会在自己曾经选择的老路上走下去,而与信息网络和文章操业无缘,哪有那位大记者所说的“深感遗憾”啊。
在网络的广阔天地里自由交流,会不断得到网友的充分肯定和尖锐批评甚至挖苦讥讽,从而使自己开阔心胸,拓宽视野,吸纳百川,能很快并准确发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用武之地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发挥。而在一个受到多方限制和充满利害关系的现实环境中,一个人很难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如果现在把我拿到处处设防、画地为牢的传统媒体世界里,我也会立即变成一个“无腿怪胎”,不会“走路”的!是“天力电脑”注定了,我的“发迹”之路必然是在自由无限的“网络社会”里。不仅网络上所有的信息资源都相互链接,而且因为上网,我和网络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紧密的“链接”关系,使自己不能脱离“天力”和“电脑”而成为一个文化形态上“完整的人”。我爱“电脑”,我爱“天力”——“天力电脑”是我激情跳跃的舞台!
(陈嘉珉,2004年6月10日)
网事杂谈: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