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法 千年之醇 千年之恋


    向来看电视都是随意地看,没有计划,没有规律,就像自己随波逐流的生活,但是遇上激流难免也会被卷入然后自觉景仰留恋。无意中看到中央四台“探索发现”的“千年书法”这个栏目,很快就被深深吸引了。去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加在自己博客的链接里,虽然只有供稿词,没有电视节目里那么多书法名作的大幅展示和那么多人的娓娓道来,但还是不妨碍我一期一期地看个过瘾。当局限在自我的狭小胡同里出不来的时候,那种经过历史考验的有着厚重底蕴和内涵的东西才容易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千年书法”,不错的,书法,被冠之以千年是实不为过的。当知道得太多的时候,往往不敢轻易落笔,像我什么都是三岁小孩一样,觉着好
奇新鲜,一点皮毛的学得都会让我罗嗦一大段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才能勃发,人家是集合了那么多能人的智慧,收集了那么多的资料,经过多少策划才能出这么一期好节目呀,所以除了敬意,我也不要被学术被技巧吓怕了胆,我手写我心,写什么算什么、不算什么
,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先前只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么多的文字只有汉字具备了极强的审美价值,以其古朴优雅和博大深邃令人叹为观止, 连外国人也不得不称奇。而提起书法,首先印入脑海的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以前的一段频道宣传广告,在大漠黄沙中,一个好似从曹植《洛
神赋》中走出来的古典美女,在猎猎寒风中,秀发飘舞,瘦削的脸庞苍白却写满韵致,一颦一笑都是那么动人,她在一圈又一圈地研磨,给她身旁“八面出锋,沉着痛快”运笔的男子,相知相惜的默契,一切尽在不言中。墨汁在砚台上慢慢泅开,滴落在时间的沙漏里幻化成婀娜多姿的曲线,妙,不可言说。一积淀,就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生活中,还认识几个退休老教师,退休了后,就好写写画画,修身养性,他们的书法绘画功底足够让当代年轻人的我赧颜的,他们能坚持自己,发扬传统,而我辈则多少有些冷落它了,其中有一个还爱占卜之类的,其实也就是测测字,看字算人,还给我算,说小姑娘有巾帼气概,写的字就刚劲大气,当时可把我笑惨了的,大笑他迷信的。不过,现在方知这也并不是无任何根据的。清代的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张宣纸,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的点线之中。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苏轼也赞成“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观点,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的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这是中央台做“千年书法”这档节目的初衷。

   而我看了节目后,更加深了的感受就是一期节目、一幅作品就是一种人生,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震撼,一股热流,一阵感动,一个大写的人,浓缩在45分钟的一堂课中,怎能不精彩纷呈?沉寂千年的墨迹纸张背后灵动着的是一副副鲜活的生命形象。

    书法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境界,是和哲学、文学、历史、文明都休戚相关的集大成之艺术。它比哲学更形象生动,同样是探询,有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调和,有出世入世避世,有儒家、道家、佛家的不同理念,但哲学理性深邃、敏锐独到,涉及真理、人生等共性问题的思索,有章有法,而书法更感性,描摹的是真性情,有点有线有面有章,抑扬顿挫、腾挪跌宕,有情有理,有血有肉,可以看到每个不同的人;它比历史更鲜活恒久,同样是记录,历史记录的是我们民族的发展史,是严正的凛然不可亲近般的,而书法书写刻画的是人物某时某刻的心理活动,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讲历史常用一段来说,而人的心灵伴随着人类永恒;它比文明更人性化,文明意味着不断地开发什么,又不断地淘汰什么,文明能将算盘、毛笔淘汰出历史舞台,改为更普遍通用的计算机、钢笔,因为文明更新得快,所以容易肤浅,机械化,不及书法这千年的艺术般人性化。要说和它最亲近的,要算是文学了,看这些专业名:汉语言文学、英语言文学专业,文学与文字及作为文字外现的表达书法自然如影随形。看八期节目中,仅一两个书法家不是文学家,或许艺术是相通的吧。特别是宋代自苏轼开始,那些著名的书法家,不论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官,他们首先认定自己的身份是文人,心态自然也应该是文人士大夫心态。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将艺术素质作为书法要义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苏轼书法中所充盈的文章学问之气,淋漓尽致地从笔墨之间散发出来,这种浓郁的文人气息,自宋以来,一直影响了中国书法艺术道路900多年,直到今天。文学有“建安风骨”、“太康诗风”、“盛唐风韵”等,讲究气格,“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谓的文气的清与浊,其意接近于书法中的刚与柔,作家亦或书法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价值观人观指引下形成的不同气质、才性可以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的意气风骨 :或洒脱飘逸、或隽爽流畅、或肆意放纵、或温文尔雅、或恢弘豪迈,或动或静、或肥或瘦、或硬或软、或刚或柔,或张扬或内敛、或粗犷或精细、或豪放或平和、或凝重或流动……尽显灵动的多元化和谐。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法风格,与盛唐之音的时代之强音和正大光明的为人、大义凛然的做派对应,颜真的书风就是雄浑、有力、丰厚、大气的;同样在出山和做空谷幽兰夹缝中挣扎相对柔弱的赵孟頫的书风就比较秀气;苏轼除了个性豪爽对应的书风外又多了一些书生儒风……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学一样,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各期节目的标题中可见一斑(一)翰墨精神(二)至尊书圣[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王羲之 书法的中和之美不激不励、平淡深邃、 千年书法(三)热血书家颜真卿 书法的气格之美、 千年书法(四)尚意领袖苏轼 千年书法(五)悲情书家赵孟頫书法的温雅秀润 千年书法(六)淡笔尚书董其昌 千年书法(七)浓墨宰相刘墉  千年书法(八)紫气东来李世民。
在天、地、人三位一体中,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天地灵气之所钟聚,以人为本
位,因之也就重视自我,重视人性和独立人格,人又和自然社会国家融为一体,形成书法作品的人文精神特质。 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在书法优秀作品中,存留着我们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他们的人格操守,他们的志趣追求。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风貌,而且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风度神态。“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就拿我看的第三期热血书家颜真卿(也是个人比较欣赏敬佩的书法家)来说,
书法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有这么几种表现形式:
    爱国情怀。先前知道的都是最知名的那么几个爱国典范,屈原、陆游、岳飞、陈亮、辛弃疾、文天祥等妇孺皆知的人物,看了这期节目后,我知道了这个列表中不能少了重量级的颜真卿,原来他以及他的家族是平定安史之乱使大唐转危为安的大功臣,《大唐中兴颂》因这段历史成为千古名篇。在世时,造福百姓,一直为国尽忠到生命完结,最后抱着赴死的决心写好遗书去执行明知奸人陷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被缢身,如此刚烈之举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先前竟不知道这些细节的。
   亲情主题。祭奠为大唐社稷捐躯的族兄颜杲卿及侄子颜季明时,“颜真卿悲从中来,难以自制,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祭侄季明文稿》,后人称作《祭侄稿》。 ”《祭侄稿》书写25行,共234个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颜真卿面对亲人的亡灵,国难家仇,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在爱国的主旋律中,这份亲情分量凸显。 还有他为曾祖父颜勤礼所立据说代表了其书法最高艺术成就的碑刻“颜勤礼碑”,有感情的文字才能到达至高的艺术颠峰。这两篇佳作也说明了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人生感悟主题。这样的主题就更多了,《
多宝塔感应碑》及书圣的《兰亭序》等比比皆是。作为个体的生命,是终要逝去的;但作为“人”,却是永生的。个体虽逝去,而人世永存。生命个体之于人类犹如川河之于水。水流不断,今日之水,已非昨日之水;而川河却依旧。草木春华而秋露,历万世而常然。《兰亭序》等多是这种生命短促万物永恒的感喟。犹如作品也多少因为这样的永恒的主题而不朽。一切终将逝去,古今皆然。但逝去的一切,将永存留在时间的永恒里。书法大家文学大师们正是在这样的人生感悟里做到了宠辱不惊。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内容,对于苦难百姓的同情,对于人生不幸的反映,对于公正的呼喊等等,就连颜真卿和颜回就像鲁迅和周总理的血缘关系这样的细节我也感觉好些有趣。
    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表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
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既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张扬,也是对于群体的认同与依恋,动静起伏之间呈现出一种有冲突有矛盾有斗争但最终归于平静淡定和谐的美,就像每个优秀人士的精彩人生。     
    书法家创造美,做节目的人解读这份美,而我,从中感受美,在震撼中享受并获得熏陶。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