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意义是第一位的。
---------------------我的感触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总要写点什么东西给我的女同胞吧。
写点什么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美是美矣,可我过了这个年龄段。年届四十的男人,更愿重温一个故事让我对一位女性创业者充满了崇敬。
她,生于旧社会,却是中国的娜拉。她,不像爱迪生,会创造发明;不像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不像高尔基,多才多艺!她只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女性,我翻阅她的传记,是97年的第一版,感叹着命运:
董竹君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不久锦江饭店即在大世界畔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开张,掌柜的就是董竹君。开始的时候格局真是很小,只有两开间门面,不过是楼上有许多仅容一个桌面的小间。如果仅仅是一家普通的酒家开业,那在当时的上海也实在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可是它的老板娘董竹君却是位传奇性人物,其身世和画家潘玉良及张伯驹夫人潘素相似,颇具才华,又善交际,和上海新闻界很熟,在未开张前已被广为宣传。
许多年过去了,锦江饭店已经随着上海的发展淹没在高级饭店的丛林中,但是董竹君和她的传奇故事却仍然在这个丛林中亮出一点秀色来,不为世俗所掩盖。锦江饭店在今天或许已经归于平淡,但是董竹君仍然是上海女性自立自强的一个典范。
三个条件的婚姻
董竹君190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是拉黄包车的人力车夫,母亲是给人家做粗活的娘姨。在她13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父亲病重,万般无奈,只能向长三堂子(妓院)老板借了300元钱,条件是将董竹君抵押在妓院里两年,但是卖唱不卖身,只陪客人清谈。在当时的上海,这样的人称“小先生”或“清倌人”。小先生长大以后正式接客了,称“大先生”。
长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楼,是指豪华精致的妓院,又称书寓。书寓里的姑娘称女校书,又称艺妓,懂得琴棋书画。长三堂子这种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这不是老板心善,他们的目的是要等姑娘卖唱红了,接客时才能开出高价。这是老板的经营之道。
由于心情抑郁,幼小的董竹君从来不笑,就连照相的时候也满面愁云。客人们给她的绰号是“不笑的姑娘”。但是她有自己的长项。她天生丽质,嗓音又好,水牌总是写得满满的。一张局票唱一曲,堂子收一块银元。第一天晚上就有30张,后来逐日增加,客人不断,她成了青楼老板的摇钱树,经常要唱到嗓子嘶哑。
不过在那个烟花遍地、人心不古的年代,许多的客人只是慕名专门来看她。虽然不唱,但是每天上下楼不计其数,等客人走了,她也累得两腿酸麻、精疲力竭。
堂子里的红姑娘有专门的人伺候,为她们梳头打扮。董竹君身边也有一位姓孟的、颇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经常给董竹君讲青楼女子的悲惨命运。她还告诉董竹君说,妓院不会放掉她这样的红姑娘,即使抵押到期,老板也不会轻易放手的,他们会利用黑社会的势力,让你回不了家。多少姑娘都是被妓院榨干了血泪,年老色衰,最后流落街头。即使是从良,当有钱人家的小妾,也会因为出身青楼,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这位姓孟的女子还经常告诉董竹君,要尽快找一个好人,在接客以前嫁出去。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暗暗地等待机会,跳出火坑。于是她开始仔细地观察那些来堂子里的人。
可是这个地方好人太少了。偶尔会有革命党青年为避风头到这里来聚会。他们高谈阔论,使董竹君明白了不少道理,从内心佩服他们的救国志向。
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袁世凯窃取大权,暗杀了新党领袖宋教仁。大批革命党人遭到镇压,被迫转入地下,继续筹划讨袁的二次革命。现在上海的福州路就是当年上海红灯区的四马路,是当时革命党人经常出没的地点之一。灯红酒绿的妓院是他们举行秘密活动最安全的地点。
当时的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是这里的常客。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以新军军官身份领兵起义,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为实现中国内地的政治变革立下了赫赫战功。
于是,传说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了。在这个嘈杂的花街柳巷,夏之时与少女歌妓董竹君相遇了,她的容貌和歌喉令夏之时怦然心动。面对着这个身材高大、英俊豪放的革命志士,董竹君也不禁情窦初开,心里满满的都是爱的幻想。
不久,袁世凯以3万大洋悬赏夏之时的人头,他只能藏身于日本租界的旅馆,董竹君冒着危险前去看他。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时刻,夏之时十分渴望来自女人的关爱。1914年春末的一个深夜,董竹君终于不顾老鸨的阻拦和其他人的劝解,毅然丢弃了所有的珠宝首饰,从堂子里逃出,投入了夏之时火热的怀抱。
有意思的是,在夏之时劝董竹君跟他一起离开这个烟花之地的时候,董竹君提出了三个条件。她说:“我不要这样,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做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你是我花钱买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钱买,我就不跟你结婚。如果你答应我几件事,我会想办法跳出火坑。”
她提出的三个条件是:
1.不做小老婆;
2.到了日本,要送她求学;
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夏管国家大事,她管家务。
夏之时没有考虑就什么都答应了。之后,他冒险留在上海。由于董竹君出身青楼,他们的结合遭到了许多革命党人的反对,但夏之时态度坚决。两周后,他们在松田洋行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夏之时27岁,董竹君只有15岁。董竹君化了妆梳了头,还穿了一身洁白的纱裙,夏之时也穿了笔挺的西装,打了领带——从他们的服装也能看出当时他们思想是比较新潮的。
独木难支
结婚后没几天,董竹君就随新婚的丈夫去了日本。在樱花之国,他们兴奋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自由的无限美好。董竹君与夏之时在这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终于实现了去学校读书的愿望,并有了几位十分要好的日本同学。为尽快地适应日本的学习和生活,董竹君开始学习日文。1916年,他们的长女国琼出世了,这给他们的小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
。董竹君相夫教女,苦中有乐,生活得十分充实。夏之时那时正从事推翻袁世凯的工作,董竹君就利用这个机会读书。董竹君真正的文化,还有后来她的很多开明的思想,应该说都源自在日本读书的这六年。应该说,这六年是他们婚姻当中最美满最甜蜜的六年。夏之时对妻子抛头露面稍有看法,他为董竹君请了家教,由松田先生和林惠子小姐教她文化和家政。董竹君对丈夫这一举动虽说不甚理解,但她爱丈夫,也就乐意地接受了下来。松田的授课,使董竹君学到了很多知识。她逐渐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因夏之时父亲病危,董竹君不得不与丈夫一同回国。而此时的国内,到处是军阀火拼的混乱局面。不久,董竹君又独自带着女儿经过五天的长途跋涉,由重庆回到了四川合江——夏之时的老家,从此卷入了旧式大家族的复杂生活。
由于董竹君低贱的青楼出身,夏之时的家人起初对她冷眼相待。幸亏她早有准备,预先购买了大批洋货作为礼物,分送全家上下,笼络人心,这才换来了一些笑脸。此后,董竹君凭着自己治家的才干逐渐争得了尊严与地位,夏家为此决定重办婚礼,以确立她的合法地位。在一个精心挑选的日子,夏家张灯结彩、杀鸡宰羊,董竹君带着大女儿第二次拜堂,行了结婚大礼。
1919年,夏家迁居成都。这时的夏之时突然被解除军权,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渐由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这个辛亥革命的老将不仅对董竹君连生四个女儿非常生气,还对董竹君热心社会事业深感不满。董竹君那个时候很能干、很有见识,可以说比他更好一些,在社会上人们对董竹君的赞扬比对他多,夏之时下意识地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能干。董竹君容忍了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够找回当年那种革命青年的朝气,另一方面她也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毕竟是夏之时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给了她重生的机会的。
接着,夏之时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后来,董竹君终于生下一个男孩,夏之时重男轻女,竟然不允许四个女儿读书。一次,为了一点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枪来威胁董竹君,使董竹君伤心绝望至极。这样的侮辱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夏家的空气也越来越令人窒息。1929年,为了改变生活现状,董竹君毅然放弃了华贵和富裕,带着四个女儿来到上海。这个离家出走的壮举轰动了成都,成为当时各家报纸纷纷大炒的热门新闻。
在上海的复兴公园,相约而来的夏之时和董竹君进行了一次长谈,最后协议暂时分居五年。当董竹君怀着沉重的心情踏上谈判小屋的楼梯时,她想,假如五年之后双方谁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那么就跟他离婚。可走到一半的时候,她腿软了:假如真离婚了自己怎么办?孩子怎么办?转念又想,再不离婚的话,将来的生活就全完了,所以她又重新站起来。这样反复坐下又重新站起来之后,董竹君下定了决心,谈不好的话就和他离婚。就是在这次谈话中,夏之时说了那句话:你要跟我夏之时离婚,你将来如果在上海滩站得住,能把这几个女儿养活养大的话,不要说受教育了——我在手板里煎鱼给你吃。
扑朔迷离,柳暗花明
“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郭沫若等人回国鼓动抗日。董竹君在日本时已听过郭沫若的大名,对他十分钦佩,她包下了郭沫若的一日三餐,决心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上海遭到日本人的轰炸,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一天,一个汉奸带着两名日本特务来“锦江”吃饭,对“锦江”的菜肴赞不绝口。他们邀董竹君到日本军部的虹口旅馆开个“锦江”分店,这使董竹君非常犯难。答应吧,自己马上就会背上汉奸的罪名,这是她所不愿意的;不答应吧,日本人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难保他们不为难自己。
看来上海是待不下去了,考虑再三,董竹君决定一走了之。1940年底,她登上了前往菲律宾的海轮。董竹君打算在马尼拉开“锦江”分店,便托上海的经理张进之物色到马尼拉的人员,张进之却趁机牟取私利。
这之前到那里的两个孩子国琼、国秀的音乐演出获得成功,董竹君十分高兴。陈清泉来看望两个孩子,没想却见到了董竹君。久别重逢,二人沉浸在深深的喜悦之中。陈清泉爱上董竹君而不能自拔,他让好友桂华山劝妻子跟自己离婚,被桂华山所拒,不得已只好自己亲自去说。
陈清泉的妻子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是菲律宾第二代华侨。为了捍卫自己神圣的婚姻,她徒步来到马尼拉,向董竹君摊牌,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董竹君在惊诧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她自责自己原本就不该来菲律宾。太平洋战争爆发,原来的一切打算都化为泡影,董竹君母女被困马尼拉。远在上海的张进之知道董竹君一时无法回来,就不惜牺牲锦江饭店的利益,为自己大肆敛财。
战火中的马尼拉郊区,董竹君带着两个女儿狂奔逃命。途中遭遇菲律宾宪兵,因被怀疑为日本人,差点惨遭杀害。留在上海的国瑛在她同学和恋人胡凯的影响下,倾向进步,积极从事革命工作,然而她对胡凯说自己的母亲不属于劳动人民而大为不满。几经辗转,董竹君母女终于又逃回马尼拉。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捕,母女三人被迫睡在屋顶上。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被抓进了监狱。董竹君急忙凭借当年在日本学到的日语前往监狱探望。董竹君的到来,令陈清泉倍感欣慰。他觉得来日无多,因此大胆地向董竹君敞开了心扉。情缘不到头,寸心灰未休。面对此情此景,董竹君泪如雨下。
为了生存,董竹君带国琼、国秀在马尼拉做起了小生意,以挣点差价,她们的生活倒也苦中有乐。考虑到张进之的唯利是图,为了锦江饭店的生意,董竹君决定先行回国。
1945年1月,董竹君乘坐一艘日本红十字船,历经数十个日夜的漂泊辗转,终于回到了上海。
战乱的年代,对于董竹君是个莫大的考验:一方面,要经营偌大的一个饭店;一方面,还要应付纷乱的时局,同时,她还是一个母亲,又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几个子女都很争气,除了继承董竹君的信仰和秉性之外,也各有自己的成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她的子女教育观念感兴趣了。
有一次,她让只有12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听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董竹君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她对女儿的教育是费尽心机的,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瑕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要有感情,同时还要有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
如今,一代传奇女子董竹君留下她心爱的“锦江”和世上所有她爱着的人,远去了。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她传奇而又丰富的世纪人生,再次步入锦江饭店时,只见川菜厅的门楣依然挺拔,当日的店徽——竹,仍是随处可见;再次点上锦江烤鸭、银丝干贝、棒棒鸡、水煮牛肉等传统的特色菜,那鲜亮、震撼的感觉再次愉悦着我们的味蕾。而此时,更为震撼的却是我们的心灵。
竹君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伦比的锦江川菜,更为我们留下了浓郁醇厚的百味人生,那菜中的麻辣、甜、咸、酸,或许就是竹君留给我们对于人生的回味和思考吧?
我读董竹君,更多的是读她作为中国第一位女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她的一生可能比任何人都累,却也获得比任何人都大的成就。虽说如今的锦江饭店早已随上海的发展,淹没在高级饭店的丛林中,可董竹君和她的传奇故事却仍然是这个丛林中一点秀色。“生命也像云游坎坷也是一种收获”,这句歌词好像就是为她写的,也好像是对你。我说的。人生只要有梦想,再累也是幸福,
---------------------我的感触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总要写点什么东西给我的女同胞吧。
写点什么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美是美矣,可我过了这个年龄段。年届四十的男人,更愿重温一个故事让我对一位女性创业者充满了崇敬。
她,生于旧社会,却是中国的娜拉。她,不像爱迪生,会创造发明;不像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不像高尔基,多才多艺!她只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女性,我翻阅她的传记,是97年的第一版,感叹着命运:
董竹君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不久锦江饭店即在大世界畔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开张,掌柜的就是董竹君。开始的时候格局真是很小,只有两开间门面,不过是楼上有许多仅容一个桌面的小间。如果仅仅是一家普通的酒家开业,那在当时的上海也实在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可是它的老板娘董竹君却是位传奇性人物,其身世和画家潘玉良及张伯驹夫人潘素相似,颇具才华,又善交际,和上海新闻界很熟,在未开张前已被广为宣传。
许多年过去了,锦江饭店已经随着上海的发展淹没在高级饭店的丛林中,但是董竹君和她的传奇故事却仍然在这个丛林中亮出一点秀色来,不为世俗所掩盖。锦江饭店在今天或许已经归于平淡,但是董竹君仍然是上海女性自立自强的一个典范。
三个条件的婚姻
董竹君190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是拉黄包车的人力车夫,母亲是给人家做粗活的娘姨。在她13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父亲病重,万般无奈,只能向长三堂子(妓院)老板借了300元钱,条件是将董竹君抵押在妓院里两年,但是卖唱不卖身,只陪客人清谈。在当时的上海,这样的人称“小先生”或“清倌人”。小先生长大以后正式接客了,称“大先生”。
长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楼,是指豪华精致的妓院,又称书寓。书寓里的姑娘称女校书,又称艺妓,懂得琴棋书画。长三堂子这种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这不是老板心善,他们的目的是要等姑娘卖唱红了,接客时才能开出高价。这是老板的经营之道。
由于心情抑郁,幼小的董竹君从来不笑,就连照相的时候也满面愁云。客人们给她的绰号是“不笑的姑娘”。但是她有自己的长项。她天生丽质,嗓音又好,水牌总是写得满满的。一张局票唱一曲,堂子收一块银元。第一天晚上就有30张,后来逐日增加,客人不断,她成了青楼老板的摇钱树,经常要唱到嗓子嘶哑。
不过在那个烟花遍地、人心不古的年代,许多的客人只是慕名专门来看她。虽然不唱,但是每天上下楼不计其数,等客人走了,她也累得两腿酸麻、精疲力竭。
堂子里的红姑娘有专门的人伺候,为她们梳头打扮。董竹君身边也有一位姓孟的、颇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经常给董竹君讲青楼女子的悲惨命运。她还告诉董竹君说,妓院不会放掉她这样的红姑娘,即使抵押到期,老板也不会轻易放手的,他们会利用黑社会的势力,让你回不了家。多少姑娘都是被妓院榨干了血泪,年老色衰,最后流落街头。即使是从良,当有钱人家的小妾,也会因为出身青楼,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这位姓孟的女子还经常告诉董竹君,要尽快找一个好人,在接客以前嫁出去。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暗暗地等待机会,跳出火坑。于是她开始仔细地观察那些来堂子里的人。
可是这个地方好人太少了。偶尔会有革命党青年为避风头到这里来聚会。他们高谈阔论,使董竹君明白了不少道理,从内心佩服他们的救国志向。
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袁世凯窃取大权,暗杀了新党领袖宋教仁。大批革命党人遭到镇压,被迫转入地下,继续筹划讨袁的二次革命。现在上海的福州路就是当年上海红灯区的四马路,是当时革命党人经常出没的地点之一。灯红酒绿的妓院是他们举行秘密活动最安全的地点。
当时的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是这里的常客。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以新军军官身份领兵起义,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为实现中国内地的政治变革立下了赫赫战功。
于是,传说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了。在这个嘈杂的花街柳巷,夏之时与少女歌妓董竹君相遇了,她的容貌和歌喉令夏之时怦然心动。面对着这个身材高大、英俊豪放的革命志士,董竹君也不禁情窦初开,心里满满的都是爱的幻想。
不久,袁世凯以3万大洋悬赏夏之时的人头,他只能藏身于日本租界的旅馆,董竹君冒着危险前去看他。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时刻,夏之时十分渴望来自女人的关爱。1914年春末的一个深夜,董竹君终于不顾老鸨的阻拦和其他人的劝解,毅然丢弃了所有的珠宝首饰,从堂子里逃出,投入了夏之时火热的怀抱。
有意思的是,在夏之时劝董竹君跟他一起离开这个烟花之地的时候,董竹君提出了三个条件。她说:“我不要这样,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做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你是我花钱买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钱买,我就不跟你结婚。如果你答应我几件事,我会想办法跳出火坑。”
她提出的三个条件是:
1.不做小老婆;
2.到了日本,要送她求学;
3.将来从日本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好的家庭,夏管国家大事,她管家务。
夏之时没有考虑就什么都答应了。之后,他冒险留在上海。由于董竹君出身青楼,他们的结合遭到了许多革命党人的反对,但夏之时态度坚决。两周后,他们在松田洋行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夏之时27岁,董竹君只有15岁。董竹君化了妆梳了头,还穿了一身洁白的纱裙,夏之时也穿了笔挺的西装,打了领带——从他们的服装也能看出当时他们思想是比较新潮的。
独木难支
结婚后没几天,董竹君就随新婚的丈夫去了日本。在樱花之国,他们兴奋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自由的无限美好。董竹君与夏之时在这里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终于实现了去学校读书的愿望,并有了几位十分要好的日本同学。为尽快地适应日本的学习和生活,董竹君开始学习日文。1916年,他们的长女国琼出世了,这给他们的小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
。董竹君相夫教女,苦中有乐,生活得十分充实。夏之时那时正从事推翻袁世凯的工作,董竹君就利用这个机会读书。董竹君真正的文化,还有后来她的很多开明的思想,应该说都源自在日本读书的这六年。应该说,这六年是他们婚姻当中最美满最甜蜜的六年。夏之时对妻子抛头露面稍有看法,他为董竹君请了家教,由松田先生和林惠子小姐教她文化和家政。董竹君对丈夫这一举动虽说不甚理解,但她爱丈夫,也就乐意地接受了下来。松田的授课,使董竹君学到了很多知识。她逐渐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因夏之时父亲病危,董竹君不得不与丈夫一同回国。而此时的国内,到处是军阀火拼的混乱局面。不久,董竹君又独自带着女儿经过五天的长途跋涉,由重庆回到了四川合江——夏之时的老家,从此卷入了旧式大家族的复杂生活。
由于董竹君低贱的青楼出身,夏之时的家人起初对她冷眼相待。幸亏她早有准备,预先购买了大批洋货作为礼物,分送全家上下,笼络人心,这才换来了一些笑脸。此后,董竹君凭着自己治家的才干逐渐争得了尊严与地位,夏家为此决定重办婚礼,以确立她的合法地位。在一个精心挑选的日子,夏家张灯结彩、杀鸡宰羊,董竹君带着大女儿第二次拜堂,行了结婚大礼。
1919年,夏家迁居成都。这时的夏之时突然被解除军权,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渐由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这个辛亥革命的老将不仅对董竹君连生四个女儿非常生气,还对董竹君热心社会事业深感不满。董竹君那个时候很能干、很有见识,可以说比他更好一些,在社会上人们对董竹君的赞扬比对他多,夏之时下意识地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能干。董竹君容忍了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够找回当年那种革命青年的朝气,另一方面她也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毕竟是夏之时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给了她重生的机会的。
接着,夏之时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后来,董竹君终于生下一个男孩,夏之时重男轻女,竟然不允许四个女儿读书。一次,为了一点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枪来威胁董竹君,使董竹君伤心绝望至极。这样的侮辱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夏家的空气也越来越令人窒息。1929年,为了改变生活现状,董竹君毅然放弃了华贵和富裕,带着四个女儿来到上海。这个离家出走的壮举轰动了成都,成为当时各家报纸纷纷大炒的热门新闻。
在上海的复兴公园,相约而来的夏之时和董竹君进行了一次长谈,最后协议暂时分居五年。当董竹君怀着沉重的心情踏上谈判小屋的楼梯时,她想,假如五年之后双方谁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那么就跟他离婚。可走到一半的时候,她腿软了:假如真离婚了自己怎么办?孩子怎么办?转念又想,再不离婚的话,将来的生活就全完了,所以她又重新站起来。这样反复坐下又重新站起来之后,董竹君下定了决心,谈不好的话就和他离婚。就是在这次谈话中,夏之时说了那句话:你要跟我夏之时离婚,你将来如果在上海滩站得住,能把这几个女儿养活养大的话,不要说受教育了——我在手板里煎鱼给你吃。
扑朔迷离,柳暗花明
“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郭沫若等人回国鼓动抗日。董竹君在日本时已听过郭沫若的大名,对他十分钦佩,她包下了郭沫若的一日三餐,决心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上海遭到日本人的轰炸,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一天,一个汉奸带着两名日本特务来“锦江”吃饭,对“锦江”的菜肴赞不绝口。他们邀董竹君到日本军部的虹口旅馆开个“锦江”分店,这使董竹君非常犯难。答应吧,自己马上就会背上汉奸的罪名,这是她所不愿意的;不答应吧,日本人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难保他们不为难自己。
看来上海是待不下去了,考虑再三,董竹君决定一走了之。1940年底,她登上了前往菲律宾的海轮。董竹君打算在马尼拉开“锦江”分店,便托上海的经理张进之物色到马尼拉的人员,张进之却趁机牟取私利。
这之前到那里的两个孩子国琼、国秀的音乐演出获得成功,董竹君十分高兴。陈清泉来看望两个孩子,没想却见到了董竹君。久别重逢,二人沉浸在深深的喜悦之中。陈清泉爱上董竹君而不能自拔,他让好友桂华山劝妻子跟自己离婚,被桂华山所拒,不得已只好自己亲自去说。
陈清泉的妻子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是菲律宾第二代华侨。为了捍卫自己神圣的婚姻,她徒步来到马尼拉,向董竹君摊牌,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董竹君在惊诧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她自责自己原本就不该来菲律宾。太平洋战争爆发,原来的一切打算都化为泡影,董竹君母女被困马尼拉。远在上海的张进之知道董竹君一时无法回来,就不惜牺牲锦江饭店的利益,为自己大肆敛财。
战火中的马尼拉郊区,董竹君带着两个女儿狂奔逃命。途中遭遇菲律宾宪兵,因被怀疑为日本人,差点惨遭杀害。留在上海的国瑛在她同学和恋人胡凯的影响下,倾向进步,积极从事革命工作,然而她对胡凯说自己的母亲不属于劳动人民而大为不满。几经辗转,董竹君母女终于又逃回马尼拉。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捕,母女三人被迫睡在屋顶上。陈清泉因不愿与日本人合作,被抓进了监狱。董竹君急忙凭借当年在日本学到的日语前往监狱探望。董竹君的到来,令陈清泉倍感欣慰。他觉得来日无多,因此大胆地向董竹君敞开了心扉。情缘不到头,寸心灰未休。面对此情此景,董竹君泪如雨下。
为了生存,董竹君带国琼、国秀在马尼拉做起了小生意,以挣点差价,她们的生活倒也苦中有乐。考虑到张进之的唯利是图,为了锦江饭店的生意,董竹君决定先行回国。
1945年1月,董竹君乘坐一艘日本红十字船,历经数十个日夜的漂泊辗转,终于回到了上海。
战乱的年代,对于董竹君是个莫大的考验:一方面,要经营偌大的一个饭店;一方面,还要应付纷乱的时局,同时,她还是一个母亲,又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几个子女都很争气,除了继承董竹君的信仰和秉性之外,也各有自己的成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她的子女教育观念感兴趣了。
有一次,她让只有12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听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董竹君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她对女儿的教育是费尽心机的,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瑕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要有感情,同时还要有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
如今,一代传奇女子董竹君留下她心爱的“锦江”和世上所有她爱着的人,远去了。然而,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她传奇而又丰富的世纪人生,再次步入锦江饭店时,只见川菜厅的门楣依然挺拔,当日的店徽——竹,仍是随处可见;再次点上锦江烤鸭、银丝干贝、棒棒鸡、水煮牛肉等传统的特色菜,那鲜亮、震撼的感觉再次愉悦着我们的味蕾。而此时,更为震撼的却是我们的心灵。
竹君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伦比的锦江川菜,更为我们留下了浓郁醇厚的百味人生,那菜中的麻辣、甜、咸、酸,或许就是竹君留给我们对于人生的回味和思考吧?
我读董竹君,更多的是读她作为中国第一位女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她的一生可能比任何人都累,却也获得比任何人都大的成就。虽说如今的锦江饭店早已随上海的发展,淹没在高级饭店的丛林中,可董竹君和她的传奇故事却仍然是这个丛林中一点秀色。“生命也像云游坎坷也是一种收获”,这句歌词好像就是为她写的,也好像是对你。我说的。人生只要有梦想,再累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