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空降兵的利与弊
文 朱志砺
中国至今还没能形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表层原因在于诚信稀缺,也就是郎咸平所谓的“信托责任”不到位。而深层原因却是植根于体制扭曲,没有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理分离。所以,财经类媒体上才会经常有关于“空降兵”的似是而非的热点讨论。
所谓职业经理人,我给它下的定义是:向资本出售自身的经营知识与管理技能的那一部分专业人士,或者直白点说,高级打工仔。它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如果资本家自己管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在资本手里,自然就不会有职业经理的空间。二是职业经理人一定是可以流动的,他们的年薪与期权,是人才市场交易的结果。可以这样说,能空投、空降,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个基本特征。从这两点看,中国的国有企业不存在职业经理,因为他们来自于政府任命。日本也没有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的主流还是终身雇佣制,经理人的流动性非常低。美国企业中,经营权基本都在职业经理手里,所以“空降”现象司空见惯,没人大惊小怪。
中国有两家一直拒绝“空降兵”的企业,一家是联想,一家是华为。尤其是华为,进人基本上都是到重点大学直接招募应届毕业生,已经形成了传统。而柳传志则直截了当说过,联想不招募空降兵。柳总引以为豪的联想成功经营之一,就是“带队伍”,自我培养人才。
其实不光是联想与华为,国内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在90年代中期兴起过一股“招募应届毕业生,自己培养经理人自己用”的热潮。但大多数企业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不再一味拒绝空降兵。连联想也把原来的戴尔高管阿梅里奥,招募到联想国际担任CEO,启用空降兵。
那么,职业经理人的空降,对企业来说,对企业来说,到底有何利弊呢?
中国企业对社会招聘、对空降的警惕,不是没有理由的。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假文凭,虚构履历,而一旦上岗,容易出现职务腐败,所以企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倾向于招募应届毕业生,自我培养放心人才。
所以,我们从企业文化角度看,自己招募应届毕业生,从一张白纸开始,培养人才,有利于共同价值的形成,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光大。
但是,我们从业务能力这个角度看,自己培养人才自己用,这种观念与做法,却不利于企业搭建最优的人才结构、形成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能力。毕竟,一个应届毕业生,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经理人,是需要时间的。有家通讯研发制造商,声称自己1万员工,百分百本科以上,平均年龄27岁,它把这一点当作自己的优势来宣传。我却极不认同。为什么?平均年龄如此年轻,也许能证明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活力,但是,从经营管理角度说,这个企业却很可能是因缺乏经验与积累而狂躁冒进,从财务报告看,这种公司一定是大起大落的。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描述和不同的职务能力要求。从企业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这个角度看,应该是谁有能力谁上岗,自己培养的与社会招聘、空降的,应该一视同仁。这里的关键是诚信、信托责任、经理人职业操守和企业内部的约束监管机制。
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降兵话题真的无人当回事。比如美国的房地产公司普尔特,它是全球房地产界最受推崇的一家企业。它的CEO原来是百事可乐的高管,主管流程再造;它的采购与物流主管来自于沃尔玛;它的客户关系主管来自于酒店管理业。仔细研究后,你会发现,这个由异业精英组成的管理团队,比任何一个专业管理团队更有业务竞争力。用百事可乐的工业化方式来造房子,效率出乎意料的高;用沃尔玛的方式管理采购与物流,成本得到最好的控制;而采用酒店经验管理物业,服务水平必然出类拔萃。
当中国的制度环境合理起来,当信托责任真正得到确立,当中国企业不再刻意区分自己培养的人才与空降兵时,那时,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作者系资深企业战略咨询师,著名产业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