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整合
(湖南澧县双龙中学 马芙蓉07363550610)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ities, we need to start discussing that the new teaching technical ----multimedia with many shortcomings is applied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at the middle school.
( 摘 要:本文主要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优化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科学的急剧变革。广义地讲,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现代的辅助设施和技术。狭义地讲,它主要指用于教育信息的记录、整理、加工、演示、储存和传输的教育技术和由此而来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其特点是: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也推动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从有线广播、校内电台、录音机,到投影仪、幻灯机,再到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的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法、教材均有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为学生设计出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在感知──理解──掌握──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一线教师减轻了工作量。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利用学校现有在每个教室装配的“三机一幕”(即收录机、电视机、投影仪和屏幕),将投影、录像和录音等多种电教媒体有机地组合,创设生动、形象的交际情景,加大知识容量。据心理学家统计,在人的记忆中,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的比例是1:1000,视觉传达的速度是听觉传达速度的2倍;视觉和听觉同时起作用,则是听觉传达速度的10倍.从记忆效果来看,听觉识记,记忆效果是60%;视觉识记, 记忆效果是70%;视听结合识记,记忆效果达86.3%.由此可知,情景导入是多么重要,且会话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表达和理解就失去了依据.如:"I will be here again next week" 脱离了语境,这句话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媒体促进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1. 新旧知识交替进行练习 :
初中第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有个语言“Would you mind doing something?".学生较难理解,如果按教参的安排 ,听、读对话后再作讲解,势必会中断后面的情景对话练习,使教学不连贯,因此,可以事先让值日生在准备对话时将它用进去。如:"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这样在对话提问时便自然地引出并解释了它们的特定含义。接着,可问:"Would you mind teaching me?"并帮助学生答出:"Not at all. Lets go and practise."随后用投影仪列表显示相关用法。每练习一种句型,教师先示范一两个句子,然后让学生模仿。学生领会后再集体操练,然后分组,教师最后抽查,了解信息反馈。如果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应用,教师就利用表格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内容: What will Kangkang do?. What did his teammate ( He fell ill.)? Is he good at football?
2. 用录像、录音和投影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是情景对话。采用情景导入,视听感知,并利用Guiding questions 充分发挥视听感知的联合作用,给学生提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形象生动的对话情景,让学生经过口头练习,及变换练习形式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观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看录像之前,可以写出以下三个问题: 1)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2)Did they win ? 3)Who won instead? 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只看了一遍,几乎人人都能回答了。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呈现Dialogue2 of part 1c,让学生明白:"will you help me? =C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r?=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 ? " (2)学生对本部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采用录音进行看、听、说训练。同时教生词,讲解语言要点。 (3)该部分要求学生"Read and act, then make similar dialoues". 如果让学生先熟悉对话,再看几幅图编对话,很费时间,而且还容易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话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把书上的图片复印下来,着上鲜艳的颜色,让学生看图逐一回答。这样,只需回答板书的三个问句,整个对话的障碍就扫清了。最后,通过抽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图片问答后,再让他们打开书,看图编对话。学生经过很短时间的准备,就能不看书表演对话了。 1>: Would you mind cleaning your room? Sorry, Ill do it at once. 2>:Would you mind not opening the window? Of course not .But why? Because the wind is too strong.
3.利用投影练习第二部分。
用投影仪把事先编好的对话显示出来作示范,让学生模仿编对话,这样做比教师口头重复示范更省时。同时,让学生注意"could. which. would. how to do "等的用法。例如:Excuse me,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Sure, what is it ?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Its a little far from here .You have to take a bus. Which bus goes there ?...Its a pleasure.
4.可利用学校的语音实验室和闭路电视设备在适时播放相关英文节目以及相关中英文化差异的影视欣赏,营造浓郁的英语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后学习"Listen and match th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pictures." 同时,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做到以境激情,以情引趣,以趣促知,实现知情的统一。灵活新颖地揭示教学内容,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中来,如质疑引题、情境引题、以图引题、背景引题、谜语引题、自由交谈引题等等,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融入教学活动。总的来说一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潜能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潜能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传递、交流信息主要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已成为当代外语教学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交际性原则已成了外语教学法的最根本的、带有指导性的原则。义务教育中英语教材在内容和结构编排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交际性教学原则。交际性原则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通常包括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可行性、得体性和有效性,要求在各种不同情景、不同语域的口笔头交际中做到准确、地道贴切和连贯。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培养,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最有效地掌握,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标。当然,在交际活动中着重获取意义及交际本身,不一定要严于苛求语言结构的准确完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注重于引导学生流利地表达、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对学生的语言结构方面的错误并不一定要严于苛求,以免把学生弄得不敢开口。因而在这样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的动机明确,自信心强,焦虑少,感情过滤程度低,语言习得的可能性就比较多。同时, 听力训练也是相当重要的.英国教育学家亚历山大在他的外语教学法原则里指出:"非听莫说,非说莫读,非读莫写."
(二)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多媒体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根据市场上出售的多媒体教学光盘来看,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个别化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听说演示教学、实时操练教学等等。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应用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其工具性和交互性,线性(linear)和非线性地呈现教学材料相结合,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的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等到进一步提高。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相关应用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剪辑设计许多动作请同学相互操练ask and answer:“What is he/she/it doing? ”or“ What are they doing?”“She is reading./He is writing./The dog is running./Theyre flying kites." 学生根据多媒体多显示的各种动作则很容易理解现在进行时表述的意思。又如我在做课件时剪辑段米老鼠吃香蕉的动画,乔丹打篮球的录像片段等等,学生根据话面内容,很容易理解并用“It is eating a banana.”、“He is playing basketball.”来回答,这样学生学习既有意思又有兴趣并且又很客观。“引趣”、“质疑”、“求异”中设计的丰富感知材料,赋知识于形象之中,既满足了学生认知的需要,“认识→理解→掌握→应用”,同时在运用这些感知材料时,又离不开对感知对象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因此设计既构建了抽象思维的支柱,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语言的学习与学生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过度害羞的心理、内向的性格、过度焦虑和胆怯心理以及消极的情感则影响语言学习。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用耐心去帮扶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启发和帮助,在教学中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们,多一些“Have a try!”,“OK. Not bad.”,“A good try!”之类的评价,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切忌冷漠、讽刺或严厉批评。此外,教师要善于合理地完善学生的应答,如某同学回答“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Sunday?”这一问题时,只说出 I,play football 几个单词,教师可以说:“Oh, Good idea! I am going to play football, too.”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自己应答中的失误,又不致于伤害自尊心。这正是情感的魅力所在。
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面临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应是一个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而多媒体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多媒体对教学有辅助和促进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仅仅是一种媒体作用,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为后盾。而领导的教育想和教育观念与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大有关系。另外,计算机等专业教师是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行家,我们文化课教师一定要依托他们的技术支持,虚心向他们请教。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搜集和积累教学信息和资料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相关的教学信息资料,那么,教学设施就成了摆设。这里有两点值得考虑。一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可经常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出版物、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另一方面,教学行政部门特别是电教管理部门,可多向学校提供电子出版物等信息,特别是与中学教学有关的信息。
3、教学设施关键是要人来使用的由此而来加强培训是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我们学习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还需要对流程进行分析和重组。虽然有许多“即学即用”的设备,但接受培训无疑有助于更快捷、更科学地使用这些设备。培训可以造就一批使用教学设备的领头人,因而有利于普及。培训以后要鼓励教师大胆使用。例如多媒体的使用,起初也许不会用动画或交互功能,但用总比不用好。我们教师要选准起点,瞄准目标,不断探索,逐渐走向成熟。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实践。对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学生模型、媒体适用、学习环境因素等问题作一番理论层次上的探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5、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先进的手段。但是,我们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学设施再高档,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的时才具有效力。一个能花几分钟就能在一般教室完成的演示实验,决不需要制作一个Authorware的动画来完成,否则是事倍功半的。英语课也是同样。不能把英语课上成一堂“图片展示课”或“音乐欣赏课”,毫无交际性和交互性可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仔细体味编者意图,广泛搜集相关素材,精心策划制作课件。教学需要多媒体,但用了多媒体未必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运用多媒体技术为了搞好教学,但教学不是为了多媒体;更不能将媒体辅助教学变为媒体主导教学。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利用其长处。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板书设计的灵活机动功能等,在教学中都是不容置换的。让媒体丰富教材的情感性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理解和消化教材与反思,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达到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性运用,调整原有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最后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对于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能适时采用,而不能泛滥使用,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业务知识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时代同步,我相信,随着机算机技术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它肯定会在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给英语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葛 萍,1999,现代教育技术和外语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王宏印,2003年,漫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外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外语电化教学》第3期 。
英语的教与学
湖南省澧县双龙中学:马芙蓉(07363550610)
几十年来,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我摸索出一种方法--分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地解决了两极分化问题。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墨守陈规,这就往往会适成许多学生“初一劲头十足”,“初二情绪低落”,“初三放弃不学”的局面。到了初三,英语教师面对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对英语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真是弃之不忍,教之无策。只好课上教好生,课下抓潜能生,加班加点,辛苦之极却事倍功半。如何摆脱这样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上进行探索。既然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只采用面对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渠道,如果把大多数中潜能学生排除在外,势必造成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恶性循环。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人数大约均等的若干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对这种形式教学可使各组学生在45分钟内各有所获,逐步达到人人达纲、整体提高的目的。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英语知识究竟掌握多少,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何?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
其次,实践“合作学习理论”。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潜能生,潜能生促优生的良好学风,利于增加班内凝聚力,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分组后,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经过达标检测分析后,几组成员间个别调整。如将A组个别学生调到B组,将B组学生调到C组。由于调整是在表扬鼓励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强了潜能生进步的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施分组教学的同时,通过搞活动,开座谈会等形式,给潜能生以充分展示进步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学活动的心理准备工作,要变信心为行动则需要有追求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追求目标愈高则行动的内驱力愈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所定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我总是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当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时,我就用奋斗目标激励他们,使他们重新鼓起奋发向上的勇气,向着目标努力。实施分组教学,教师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容易,但教室只有一个,教师只有一人,如何处理好分组讲解、分组练习与重点讲解、具体练习的关系就不容易了。处理不好,就会造成课堂失控,产生新的分化。我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始终把握住先向学生讲清学习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练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训练等。通常我的做法是:先为A组讲练,在A组听讲的同时,安排B组与C组做练习。B组练习内容是我课前设计好的,学生练什么,练多少都做好时间和数量上的规定。C组学生以自练为主,允许他们超前做题,也允许他们选择多种练习册自练,对C组学生的练习内容我只做一点规定,就是每个学生必须练习阅读与理解。采取这种安排的好处是,A组与B组同学的练习量与内容完全控制在教师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查讲练内容,直至学生练会为止。而对C组学生则采取开放式、自学式与问答式的练习方法。因为C组是由班上英语学习相对好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的,所以他们的学习目的较明确,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较强,他们对自己做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大部分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询问。当为A组同学讲练完毕后,就安排A组学生做达标练习,下课后收上来批阅。在A组学生做练习的同时,我就为B组学生订正他们刚刚做完的练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为B组学生讲练。如“A组先讲后练、B组先练后讲、C组自练解答”的模式。如此教学,就会使虽是坐在同一教室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达到既照顾到不同学生,分类指导,又能省时高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的目的。实践证明的分组教学,提高了潜能生的学习成绩,扭转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大面积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讲解句型时,分组会效果更好.如: It is not only blind men who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SBI,P28) 决不只是盲人才犯这样愚蠢的错误。It was the goats eyes that he had seen in the darkness.(SBI,P211) 他在黑暗中看到的就是这只山羊的眼睛。It-type强调句的特征是:如果我们把"It be…that…"从句中划去,所剩 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 上面第一句经过处理后就成了:Not only blind men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它的意思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强调意味已经失去。实际上"It be…that…" 只不过是一个框架而已,它的各部份在句子中均不担任成份。It-type强调句通常可用来强调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但强调状语时, 有几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1.条件,让步状语从句不能强调,例如:If it rains,we wont go out.如果下雨,我们就不出去。Well tr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though we are short of man power. 虽然我们缺乏人力,我们还是要设法按时完成这项工作。不能强调为:It is if it rains that we wont go out. It is though we are short of manpower that well tr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2.It-type强调句可强调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但不可强调 as,sinc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例如:I do it because I like it.因为我喜欢,我才干。可强调为:It is because I like it that I do it.下面这个句子则不可以强调:Since no one is against it,well adopt the proposal. 既然没有人反对,这个议案我们就通过了。3.It-type强调句可强调so that引起的目的状语从句,但不能强调so that 引起的结果状语从句,例如:The six blind men asked the driver to stop the beast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a "look".六个盲人要求赶象人让这头巨兽停下来,以便他们能"看一看"。可强调为:It was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a "look"that the six blind men asked the driver to stop the beast.下面这个句子则不可以强调:He didnt plan his time well,so that he didnt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他没有把时间计划好,结果没有按时完成这项工作。4.对由until引起的短语或从句强调,要注意否定前移,例如:I didnt learn it until yesterday..直到昨天我才知道这件事。Darren didnt raise his head until someone slapped on his back.直到有人拍大伦的背他才抬起头。写成强调句型应该是:It was not until yesterday that I learned it.等.在中学英语课本中还多次出现"What…be…"结构的句型(简称wh-type强调 句),它同样具有很浓的强调意味,例如:What we need is more time.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用对待It-type强调句的方法,把"What…be…"作为一个框架而划去,所剩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We need more time.不同的是,what和be在句子中都可以担任成份。上面这个句子可以看成是 What引导一个主语从句,而be则是系动词,后接表语。Wh-type强调句可用来强调主语、宾语、表语,例如:But what surprised me most was to see some of the village people seated on the benches at the end of the room.然而,最使我奇怪的是看到村子里的一些人坐在教室后头的长凳上。But what he was really interested in was beautiful paintings.(高 中起始本SBⅣ,P170)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美丽的画。What I feel is hungry.我所感到的就是饿。wh-type强调句还可以通过使用代动词do来强调句中的谓语动词或作宾语 补足语的非谓语动词,例如:What I did was (to) turn off the tap.我所做的就是把水龙头关了。What I want you to do is (to) clean the room. 我要你做的就是打扫房间。注意,这一句型中be后面作表语的不定式可以省略to,如果所强调的动词 是进行体,那么be之后用-ing形式和它相配,例如:What Im doing is teaching him a lesson.我现在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一次教训。Wh-type强调句中的what从句,间或也作表语,例如:This was what they had posted on the bulletin board then! This was what the black smith was r eading!原来贴在布告牌上的就是这么回事!铁匠在看的原来就是这个! Wh-type强调句的wh-从句,有时可能是以who,where或when引起的,它们通常只用作表语,例如:The headmaster was who I meant. 我指的就是校长。Here is where the accident took place. 这儿就是事故发生的地方。(On)Saturday is when the house wives are busiest. 星期六是家庭主妇们最忙的日子。另外也值得一提的是"A is A"这一结构的强调句型,这类句子的语势是很强 的,例如:You are quite right.Teacher is teacher. 你说得完全对,老师毕竟是老师。Business is business.One cant too particular. 公事公办,谁也不能特殊。当名词前带有修饰语时,表语常含有"真正的"的意思,例如: Spoken English is English.英语口语才是真正的英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JBII,P5) 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这种句型中的A,如果是who,what,which,则具有"分辨出"的意思,常作 动词tell,know等动词的宾语,例如:The two brothers are so nearly alike that I cant tell whois who. 这两兄弟长得太相象了,我简直区分不了。Hes very clear and knows whats what. 他很聪明,懂得是非曲直。
接下来, 不断变换教学法..例如:首先用语法翻译法讲解课文.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然后“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这种直接法看到和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接下来、用听说法穿梭于课堂.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或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也可以尝试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一九五四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当然、认知法相对于以上的几种教学法更有利于教学.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方式是心理中是一个术语,它用来描绘不同的人在观察、组织、分析以及回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的习惯性倾向。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识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但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玻六、功能法功能法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又以意念项目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它又叫意念法。由于交际功能是语言社会中运用的最根本的功能,而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功能教学法又称为交际法,有些教学法家认为使用交际法的名称比使用功能法的名称更能体现掌握交际功能的精髓。功能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态,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功能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象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象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功能法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缺乏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及教学顺序的科学依据,语言形态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的缺点。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一是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潜能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潜能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学习《CONTINENTSANDO-CEANS》一课时,我课前在小黑板上画一幅世界地图,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先请一名潜能生读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词,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填词,其他学生听写。接下来, 请学习稍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或词组联词成句。最后,请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能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让学生悲观失望, 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有了很大的起色。
当然最重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颂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如《ALBERTEINSTEIN》这一课,有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我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来描述身边所熟悉的人。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起到很好的口语训练效果。合适的多练是培养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就如同交响乐队的指挥,他不是演奏者,而是指导学生演奏的人。他要根据所学内容,组织指挥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练习,时而提问题、时而重述、时而朗读,或一个人演奏或两个人合奏或齐奏,在他的指挥下,整个课堂充满紧凑而活跃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新鲜多样,趣味无穷。外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主人。
风景
你就是一道风景,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你心智不缺,心力不乏,只要善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和风采.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去仰视他人.你就是一道风景.不要陷于海上峰恋之后,不必藏于青竹绿林之中.你就是魏魏山峦的一石,就是苍苍林莽中的一株.你的存在,其本身就是解释世上所有的景致.不必去拥挤了.你就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不断地展示你内心民办的丰富内涵,给苍白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浮的空气以清新.自然美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成长,梅花自有梅花的风韵,红杏自有红杏的丽姿.如今认清自己往往比注视别人更加重要.没有必要一味地褒扬别人贬低自己,应该勇敢地站起来,与最佳的景观比比肩,只要你不懈追求,相信你并不比别人差.翠竹之秀丽,青松之壮美,杨柳之潇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必须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自然赋予的各异风情,都在各自的一片土地上展示生命的光彩。.如今所需要的不是自谦,而是自信.很久很久了, 虚假的谦逊毁掉了个性的展露.模仿,整容使人无法认清你的真面目.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造质疑情景,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默契配合。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尤其如此。但是,反过来仅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行,教师还应起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应 研究教学法,研究学生,与学生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做到相互默契。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与学生都非常投入,互相配合,并且非常默契,则教学效果肯定是很好的。但是如果 教师或学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不合作情绪,相互埋怨,相互抵触,则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素质、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综合的发展。“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作为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素质,从生命的内部去点燃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
学习动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
动力( Motivation )一直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 Corder(1973)有一句话常常被引用:“只要有学习动力,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我们英语教师也普遍认为,学习动力越高,语言学得越快,学得也越好。关于学习动力, Gardner(1985)认为它涉及四方面的内容:学习第二语言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学习中作出的努力以及对学习所持的积极态度。诚如邵瑞珍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1991)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力(Extrinsic motivation)。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例如,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英语知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因素。例如,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师长的赞扬,同学的羡慕,因而使其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上课我就想起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先生演讲之后回到办公室,其秘书莫莉小姐笑吟吟地迎上来说:“卡耐基先生,演讲成功吗?”“非常成功,掌声四起。”“那太祝贺你了。”莫莉由衷地笑着说。“莫莉,你知道吗?我今天去给人家讲的是‘如何摆脱忧郁创造和谐’,我从公文袋里取出讲稿,刚一开口,下面便哄堂大笑。”“那一定是你讲得太精彩了。”“的确精彩,我读的是一段如何让奶牛产奶的新闻。”说着将手中的材料递给莫莉。莫莉的脸刷地红了,喃喃地说:“昨天我太粗心了,卡耐基先生,这不会让您丢脸吧。”“当然没有,你这样做使我自由发挥得更好,还得谢谢你呢!”从此以后,莫莉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粗心而造成工作失误。卡耐基先生对莫莉的批评和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应该给学教师以有益的启迪。从中学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所使用方法的现状来看,尽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在局部的区域里开花结果,但对问题学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仍是大多数教师的首选之策,让人触目惊心的侮辱、体罚等非教育行为也不乏其例。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损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
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智慧的教育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因为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能够给他人以人文关怀。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种种困惑和无助。如果聪慧地给学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的状态,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显而持久的。“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