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曾收录有彭端淑的《为学》篇,说的是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到南海取经的故事。富和尚一直在筹集资金打造一艘大船,历经数年而未成行;穷和尚却凭借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上路,成功从南海返回。
有记者曾采访过一个蝉联数届残疾人奥运会万米长跑冠军成功的“秘诀”,冠军微微一笑,讲述了他的训练故事:9岁时失去一条腿的他立志要成为世界长跑冠军,从坚持跑完500米开始,仅仅要求自己每天多跑1米,近3年时间下来,他可以轻松地跑完1万米!随后,他开始要求自己的速度每10天能够快1妙。最终,他成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独腿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只要认准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么个理儿。
但是,仅仅有目标,仅仅去努力就够了吗?当然不是,否则,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大象飞上高峰,要求雄鹰成为游泳健将。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窘境,真正更快、更好地实现工作、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目标呢?答案就是良好执行力和卓越思考力的双重完美结合。
1、将目光放在那些够得着的葡萄上。首先,必须看菜吃饭、量力而行。部门、个人所制定的每一项计划和目标,都应该建立在部门现有人员配置、设备水平、技术力量的客观基础上,不能以愿望代替现实。这样一味的好高骛远,只会无端增加工作的完成难度和挫伤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个人来说,更加应该思考和认清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所承担的责任,应该作出的贡献。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或一味依赖他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用拳头打人。定下目标和计划后,我们应该集中所有尽可能集中的资源,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群策群力,团队领导者应该告诉每一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正确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的地。这样一来,团队凝成一股绳,凝聚力有了,向心力产生了,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个人而言,在工作中,应该努力分清自己职责范围内所要完成的每一件事情的轻重缓急。将那些紧急的、重要的、容易的先完成,其次分主次逐一完成。不分主次,不辨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3、先扫一屋,再扫天下。任何表面看起来巨大、繁琐、艰巨的任务,细加分析后,都能成功细分、肢解为一个个小的、简单、容易的零部件。千斤的担子能轻易压垮任何壮汉的脊椎骨,但一个3岁的小孩,每次挑10斤,100次下来,既完成了任务,还不会觉得辛苦。所以,要善于寻找工作和学习中的规律性、脉络性的东西,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蚕食和瓜分每一个任务和目标,达到纲举目张、顺藤摸瓜、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