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变化究竟开始于哪一天。 从去年底开始,一部分农民工能够凭借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借记卡在贵州省2000多个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上提取现金,手持银行卡异地跨行取现的服务使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安全。 春节前,不少银行纷纷着手宣传自己的务工汇兑产品,张罗着“热烈欢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在外辛勤劳作了一年,此时也成为了银行“热烈欢迎”的座上宾。 今年,湖北省农信社将首次针对希望提高文化和技能的农民工发放“打工助学贷款”、针对回乡创业缺乏资金的农民工发放“打工创业贷款”。而这两个贷款品种是对2004年农信社推出的“打工路费贷款”的延伸。 无论变化从何时开始,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享受到了金融服务带来的方便与快捷。金融服务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工的生活品质,并伴随着他们走向幸福。 我们真该为农民工的幸运而高兴,但同时也真应该知道,距离真正细致周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农民工渴盼获得认假、识假的相关知识,以避免个人经济损失。此外,随着打工收入的增加,一些富裕了的进城农民也需要理财服务,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财知识,对基金、保险、证券等相关的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再比如很多农民工即使在城里生存了很多年,仍然享受不到贷款服务,成了“两头落空”的信贷服务盲区。 面对这些服务“盲点”,金融机构是该立刻行动起来的。可他们也有许多苦衷。比如农民工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流动性强且收入不稳定,还款能力没保证。再比如金融机构要考虑成本与效益,为农民工提供服务往往是投入大但收益小,得不偿失。还比如各级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服务问题重视不够,社会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对农民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受到一定限制。 我们应该看到,在如汪洋大海一般的进城经商和务工农民中间,正在孕育着强烈的金融需求和不可小觑的金融能量。毕竟,1.4亿的进城农民人口总数和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人均储蓄额相乘之后的结果,是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能忽视的“大蛋糕”。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把进城农民当作重要的客户群体,不是有没有可能的问题,而是或早或晚的问题。关键要看金融机构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设计出更多的、面向进城农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 金融机构可通过采取联保方式、小额信用创业贷款以及农民工住院、意外事故等紧急贷款来支持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或推出针对农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障类金融业务。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今年即将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有利时机,加快对农民工基本信息、信贷需求以及信用状况等信息的收集,以此为提高对农民工的金融服务水平而创造条件。还可以采取由输出地劳务部门统一组织务工农民向输出地金融机构借款的办法,由输出地金融机构与务工农民签订借款合同,再按月从农民工工资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 常言道:事在人为。我们在困境中一味观望只会坐失良机。只有在前行中不断调整方向,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