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化解“贷款难”


多管齐下化解“贷款难”

 作者:刘小萃  [发表评论]

    农民“贷款难”问题不仅仅只是理顺贷款人(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农民)之间关系的问题,也不能单纯只从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找原因。湖南省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胡学锋认为,导致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本期话题: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刘小萃
作客嘉宾:湖南省南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 胡学锋

    主持人:您强调造成农民“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您详细说明具体因素有哪些?
    胡学锋:贷款人不健全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制约。一是支农观念没有转变,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支农模式。忽略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疏忽了对农村经济大户的扶持。二是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单个农村信用社或地区难以聚集力量满足农户的贷款要求。三是机构网点没能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大部分信用站承担农户贷款发放的重任却没有充分的贷款自主权。
    农村信用环境的制约。一是一些企业借改制逃废债务或实行假破产、真逃债的不良行为迅速蔓延波及到农村,一些贷款的农民纷纷效仿,“诚实守信”被肆意践踏;二是当地政府部门对支农贷款宣传不当,使不少贫困农民把信用社支农贷款当作救济金,只借不还,人为地造成信用危机;三是有些地方农村法律知识普及不到位,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为信用恶化提供了“温床”。
    农业风险的制约。首先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其次是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的影响。
    主持人:多种因素形成的难题,也要由多种手段共同解决,您认为化解“贷款难”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胡学锋:首先农信社应迅速转变支农观念,改革支农模式。一是转变支农观念,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大户发展。二是改进支农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机构网点优势支农,同时在农户贷款发放上层层适当授权。三是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适当放宽小额农贷条件。四是大力壮大信贷员队伍。要基本保证2至3个行政村配备1名专职信贷员。五是开展业务创新。一方面积极争取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对生产周期比较长的贷款,尝试开办中期贷款业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打破以往只注重当年投放、当年回笼的老框架。
    农村信用社应与当地政府、司法部门等密切配合,整顿和改善农村信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贷款投放环境。第一,农村信用社应利用乡、村广播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基本原则;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第二,与当地政府、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坚决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第三,在农村要进一步开展普法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重塑信用观念。
    地方政府、村组干部要切实为农民搞好服务,帮助农民防范经营风险,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坚强后盾。首先,要大力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经营、销售方面为农民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其次,要为农村经济大户排忧解难。乡村两级一方面要采取经济大户贷款联保或指派经济实力雄厚的个人或有偿还能力的企业法人作保证人等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稿件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6年第1878期H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