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稿:让生命开怀,我们不做“房奴”
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所有的伟大的文化都是从建筑房子开始的,人类是擅长建造房子的动物。房子是人类的自己的成果,有了房子,便有了一种保护,有了一种踏实、满足和成就感。一座装修豪华的房子,常常被它的主人当作人生辉煌的醒目标志。
房子常常促使消费者锲而不舍地积累、凝集和付出。我写过一篇自己二十年间买房亲身经历的文章《中国人住房的情结:买房牵着亲情、生活和事业》,我想这是一代中国人由“无产”到“有产”的一个写照,也许我的经历有点个别,便“情结”是一样的,并且在如今有了新发展-----对很多人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个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住房”。可当消费者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有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不仅如此,蜷缩在内心深处的惰性与自傲,也渐渐围困住了思想,档住了视线,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了“房奴”!
房子是物质的。消费者处在房产市场的最底层,虽然他们在买房和还贷事宜上俨然是一个“经济人”,但实际上是一个被动接受者,他们埋单笑纳,“晚买不如早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追涨”,因为开发商的诱惑正好中了消费者的心怀,这心怀形象地说就是,一座房子就是一个目标,生命就是我们一次次从一座房子里走出来,又走进另一座房子的过程,有房族的荣耀让我们欢天喜地地做了可怜的“房奴”。一旦个人理财能力不够,或者遭遇其他意外变故,遭受最大损失的,还是消费者,对于开发商而言,房子卖出去了,资金久已经回笼,而消费者,是以该房地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的。一旦无法偿还银行债务,那么房产就得被拍卖。怪不得银行办理买房贷的门槛很低,交了首付只要出具户口和个人收入证明就可以了。国家在前段时间将个人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现行的的20%提高到30%,但实际上大多数银行实选择依然是20%。由此看来,“房奴”的产生,一方面是消费者心理使然,而更多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的合谋。路边的广告”土地荒”、“房产稀缺”,你要是相信动了心,下一个“房奴”就是你。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在研究报告中惊呼:人均收入不到美国1/30的中国购房者,正在负担着美国人一样高的房价。明白了这些背景,消费者是不是下定个决心,坚决不买地产商制造的高价房~~~
我们也需要从社会层面上看“房奴”。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新浪网房产频道最新一项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有15014人参与)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一按揭群体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即成为了“房奴”(据4月17日《中国青年报》)。我们不得不承认,“房奴”正在破坏代际公平,“我们养房,谁养父母”,今天疲倦不堪的“房奴一族”,明天就有可能成为老龄化社会的“第一杀手”——因为赡养能力低微,而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扶养压力。这个问题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就在于“房奴”的社会伦理、社会公平(代际公平)?
房子是精神的。
让生命开怀,我们不做房奴!
激情的人生总是在活跃的房子之外。夜雨临窗,当我们蜷缩于自己的小屋里,拥一床软被做着慵懒的梦时,我们的生命就已失去了光彩。“五一”节到了,我们有了多许的空暇思考。从自己的房子中走出来,到自然界寻觅雨打芭蕉、水没脚背,去饱尝日晒雨淋、劳心伤骨,才知道满足的我们,其实是井底之蛙。我们不要做“房奴”,因为房子永远不是明天的归宿。
让生命开怀,我们不做“房奴”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