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的要求
——学术素质与道德素质的统一
经济学被人们认为是一门显学,经济学者对于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经济学家的智力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一谈到影响,则可能有两个方面。圈内存在部分经济学者没有客观地进行分析解释社会经济现象,或者片面的截取经济现象提出所谓创新之说,扭曲了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了消极影响之一;消极影响之二,是有些经济学者,不顾现实情况的发展,一味追求自己固守几十载的“经典理论”与研究方法,这就必然会影响为了更好的发挥经济学者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有一个问题必须深刻探讨:一个合格的职业经济学者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
“理性人”假设,经济学者深谙此道,这并不代表经济学者应该比一般人更顾及私人利益,而是经济学者比别人更清楚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也许是对一个经济学者的职业素质的考验。作为一个职业的经济学者除了应该具备职业学术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道德素质。
经济学者的职业学术素质。深刻理解经济理论,系统掌握经济学及其思想的发展脉络,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大量了解经典的和学术前沿的文献和数据,有效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每一项都是下一项的基础,其中掌握分析工具是一个分水岭,使职业经济学家与一般经济学爱好者区别开来。作为经济学者没有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几乎无法进行任何经济研究,哪怕对于某一个理论是一知半解的,也必将影响到对于经济现象的解释。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天然地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们了解这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如果没有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家也许只能被称作经济学爱好者,分析工具是把经济思想上升为经济学的重要环节,可见分析工具对于一个职业经济学者的重要性。经济学家的脑子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应该储存着大量的历史的、经典的、前沿的文献和数据,已被研究使用,做到心中有“数”。真正的经济学家也许不应该沉浸书斋,独自享受理论带来的乐趣,而应该将经济理论深深地扎根于经济社会这篇沃土。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经济学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经济学学者的职责在于将复杂的经济现象解释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层面,将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问题,用经济学的语言进行转化,从而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机制与方案。由于这一点极其类似于物理学,因而客观性的原则将是经济学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学成为科学的重要依据。作为经济学者在经济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客观的理性,从而才能如实地刻画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另外,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浓郁的阶级性。这意味着,也许为了某种目标,经济学家会发布一些善意的谎言。问题是这种现象是不是被允许的。如果是被允许的,那么经济学家的自由裁量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讲所谓善意的谎言,什么时候必须客观表达?由于经济学家是理性人,“自由裁量权”就是整个社会失去了对经济学家观点的客观性的判定标准。因此,也许这种自由裁量的权利是不应该存在的。从而经济学家必须客观的解读经济社会,客观性是经济学家的又要职业道德。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这种阶级性还表现在,经济学家必须站在某个阶级说话,否则便没有了确定的观点。这个阶级可以是其所在的阶级,也可以是其他的阶级。事实证明,经济学家在如今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的收益分配格局中处于相对那个的主动地位。如果让一个具有相当权利或者话语权的团体去分配包括给自己的收益的话,显然无法避免一种被称作“监守自盗”的现象。因此,经济学家为社会精英的社会中,往往会出现其他的阶层的收益会随着与经济学家的利益关系的距离越来越小的现象。因此对于经济学还有一条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就是在考虑利益分配时要考虑到其他阶层的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收益。这也许是与经济学的客观性相悖逆的,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社会性要求经济学者必须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关于收益分配,经济学家的话语权应该进展一定比例,而其他的阶层都应该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样才能保证相对的公平。
综上,只有兼备职业学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经济学者,才是合格的,才知这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这如是的各项素质的约束下,必然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经济学者充分发挥其职能,形成了经济学界良好的行业规则和职业规范,经济学家的社会角色也日益恢复到理性的位置;二是经济学必将以最快的速度迅猛发展,我们必将迎来经济学发展的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