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哲魂: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问题
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给世界带来的问题是对全球资源枯竭过快的消耗增长,和对环境破坏带来全球不安全危险时代,它会引起人们对未来全球生态持续恶化担忧和焦虑影响,也是欧美全球化对于中国社会迅速崛起,采取异类的目光重新审视过程或者说再一次发现中国。这个让中国人一直以来走向强大和富裕的梦想,却让整个世界对于该地区快速增长的经济强大性忧虑的起来。在全球化的视域中如何看待中国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未来。面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同问题,也是中国发展本身力量让世界再一次体验到,未来的经济以一种破坏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的方式,影响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安全。因此,中国问题的发展不是一个关涉一个地区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全球化的安全问题。抑制中国发展成为不可能,但是,忧虑中国社会未来增长模式却成为世界关注我们的问题。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整个中国对于全球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量,按面积算占到了全球的40%,仅上海的建设量就等于整个欧盟;我们消耗的水泥量相当于全球的45%。这是世界对于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担忧。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告诉人们,全球化环境系统整体性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容人们忽视的问题之一。许多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都具有跨地域性,国际政治地缘生态和环境问题,自然就成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首先关注问题。一个快速崛起的国家,必然是按照西方化的样式发展自己的经济。所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现实选择是逃避不了一条发展道路。在西方社会,还没有发现一条更加理想化的发展道路可以重新选择时,自然会用异样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发展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问题。环境和生态脆弱性,已经让我们这个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如果中国社会仍旧遵循它们的发展模式来继续它们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道路,那么,整个世界生态就会更加难以持续,这个生死存亡的经济发展问题上,西方社会自然就会更加注重它们关于地缘政治问题,生态环境的全球化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总的劳动力不到4亿,而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超过了4亿,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在中国高速化城市化进程的30年内,这些剩余劳动力中的80%要从农村转到城市。这也就是说总量超过西方国家劳动力总和的一支劳动力大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巨大促进。但,这也同样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环境和资源承载的压力,这些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军,本来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进行原有生产方式劳动,但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却让他们背井离乡,走进城市和都市化的空间生态环境谋求发展,这么多聚集城市而来的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原本脆弱的城市设置更加难以承受,也同时带来许多现代社会更加复杂的问题,如犯罪、贫困、失业和流浪问题,加剧的世界移民大潮的涌现。这个总量与欧美相当的劳动力转移,是对于世界局部会造成环境的压力,人口流动和增长有及失业的问题,也会更加剧整个社会管理体制控制瘫痪,引起城市暴动和动乱的发生。西方人对于环境重视同时,也看到中国社会人口问题压力,它也会影响整个世界,自然就会忧虑中国社会人口将影响他们本身未来的安全。
同样,我国一共有661个城市大中小城市,其中竟然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在我国600多个城市里,有20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等于零,造成多少地方水质性的缺水。我们有900多个垃圾填埋场,但其中只有15%是达标填埋的,绝大多数的垃圾在处理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中国城市污染在世界城市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城市污染和加剧的环境承载力破坏,一定会影响整个全球化的安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这样看到,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如此的方式崛起,因为,这会影响他们对于未来生态资源消耗的保证,以美国人为例,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相当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的10倍以上,相当于欧盟2到3倍。一个美国人所消耗的汽油相当于欧盟的5倍。1亿美国人消耗了全球26%的能源,它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国。如果中国的13亿人,也按照美国人模式去发展,那将来必须需要有3个地球才能支撑。这正是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忧和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担忧它们自身安全而产生的问题,构成了世界对于中国社会快速增长的关注。
现在的城市到处都是流行建筑,洋建筑,10年或者说20年后,也就是城市化定型后,在高处俯视整个城市,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建筑,惟独没有体现本地风貌的建筑。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八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加快发展的历程,会让中国建筑处在一个城市化疯狂扩张阶段,任何一个历史上发生城市化过程,都充满了城市化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环境承载力全面的崩溃会让城市再一次面临衰落下来。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率从30%到70%用了200年时间,美国用100年时间,日本用70年,韩国用了50年,中国预计用40年,这高强度的建筑给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同样的是高强度的。世界上一半的建筑量发生中国,造成建筑师供给严重不足。有人说,大城市复制美国,小城市复制大城市,造成的后果,有人形容说,就是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像美国的大都市,而农村越来越像非洲。
中国现在按照有关统计说法,创造了全球GDP的4%,消费了百分之几十的煤灰、石油、水泥等,90年代以来GDP笼罩着中国。这个名目使得我们很多地方政府把“发展是硬道理”改为“增长是硬道理”,就增长而增长。这种高成本的经济发展过程,消耗了太多的资源,也浪费了属于子孙后代的生态资源和财富。现在一万多亿投入到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之中,当地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油化工和煤化工与当地老百姓是什么关系,他们完全没有感觉。如果把一万个亿资金都转移到人身上,我们今天是什么局面呢?再来看,我们的出口都是大量耗能的产品,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呢?脑袋产业比较好,出口精神产品,少出口能源。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都在亚洲,就是因为咱们是输出能源、资源的国家,都是装箱工业,所以,必须改变我们的结构。这不仅是一个中国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绿色政治的选择就是不断地改变人类消耗自然生态资源方式,而不是过快的浪费它有限的资源。
可以看出环境、资源、人口、城市、失业等问题,都是资本主义一直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增长的经济而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中国快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全球化的问题,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未来走向和选择,主要是影响了它们对于环境生态资源依赖性,成为中国发展中限制性的问题。同样,也就成为它们的持续发展中面临资源被发展中国家快速消耗的问题。中国问题是一个攸关他们未来的资源和消费生产持续性,自然就将中国发展中增长看作是一个可能快速消耗未来资源巨大主体,如果不转变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整个西方社会将面临着中国竞争力威胁。这可能就是未来世界经济对于中国快速增长问题关注。一个高消耗能源和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时代,一个以粗放式的消耗资源换取其它物质财富的享受,而牺牲了子孙后代的资源财富,或者说剥夺了西方化如此占有和大量消耗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这种情景才将中国问题带入到世界化或者说全球化的语境进行重新思考。,(主要资料来自于2005年8月19日《解放日报》文章:把脉“城市病”,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
2005年12月2日星期五
QQ:250801883
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给世界带来的问题是对全球资源枯竭过快的消耗增长,和对环境破坏带来全球不安全危险时代,它会引起人们对未来全球生态持续恶化担忧和焦虑影响,也是欧美全球化对于中国社会迅速崛起,采取异类的目光重新审视过程或者说再一次发现中国。这个让中国人一直以来走向强大和富裕的梦想,却让整个世界对于该地区快速增长的经济强大性忧虑的起来。在全球化的视域中如何看待中国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未来。面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同问题,也是中国发展本身力量让世界再一次体验到,未来的经济以一种破坏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的方式,影响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安全。因此,中国问题的发展不是一个关涉一个地区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全球化的安全问题。抑制中国发展成为不可能,但是,忧虑中国社会未来增长模式却成为世界关注我们的问题。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整个中国对于全球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量,按面积算占到了全球的40%,仅上海的建设量就等于整个欧盟;我们消耗的水泥量相当于全球的45%。这是世界对于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担忧。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告诉人们,全球化环境系统整体性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容人们忽视的问题之一。许多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都具有跨地域性,国际政治地缘生态和环境问题,自然就成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首先关注问题。一个快速崛起的国家,必然是按照西方化的样式发展自己的经济。所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现实选择是逃避不了一条发展道路。在西方社会,还没有发现一条更加理想化的发展道路可以重新选择时,自然会用异样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发展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问题。环境和生态脆弱性,已经让我们这个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如果中国社会仍旧遵循它们的发展模式来继续它们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道路,那么,整个世界生态就会更加难以持续,这个生死存亡的经济发展问题上,西方社会自然就会更加注重它们关于地缘政治问题,生态环境的全球化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总的劳动力不到4亿,而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超过了4亿,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在中国高速化城市化进程的30年内,这些剩余劳动力中的80%要从农村转到城市。这也就是说总量超过西方国家劳动力总和的一支劳动力大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巨大促进。但,这也同样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环境和资源承载的压力,这些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军,本来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进行原有生产方式劳动,但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却让他们背井离乡,走进城市和都市化的空间生态环境谋求发展,这么多聚集城市而来的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原本脆弱的城市设置更加难以承受,也同时带来许多现代社会更加复杂的问题,如犯罪、贫困、失业和流浪问题,加剧的世界移民大潮的涌现。这个总量与欧美相当的劳动力转移,是对于世界局部会造成环境的压力,人口流动和增长有及失业的问题,也会更加剧整个社会管理体制控制瘫痪,引起城市暴动和动乱的发生。西方人对于环境重视同时,也看到中国社会人口问题压力,它也会影响整个世界,自然就会忧虑中国社会人口将影响他们本身未来的安全。
同样,我国一共有661个城市大中小城市,其中竟然有1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在我国600多个城市里,有20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等于零,造成多少地方水质性的缺水。我们有900多个垃圾填埋场,但其中只有15%是达标填埋的,绝大多数的垃圾在处理时对环境造成污染。中国城市污染在世界城市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城市污染和加剧的环境承载力破坏,一定会影响整个全球化的安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这样看到,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是如此的方式崛起,因为,这会影响他们对于未来生态资源消耗的保证,以美国人为例,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相当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的10倍以上,相当于欧盟2到3倍。一个美国人所消耗的汽油相当于欧盟的5倍。1亿美国人消耗了全球26%的能源,它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国。如果中国的13亿人,也按照美国人模式去发展,那将来必须需要有3个地球才能支撑。这正是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面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忧和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担忧它们自身安全而产生的问题,构成了世界对于中国社会快速增长的关注。
现在的城市到处都是流行建筑,洋建筑,10年或者说20年后,也就是城市化定型后,在高处俯视整个城市,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建筑,惟独没有体现本地风貌的建筑。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八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加快发展的历程,会让中国建筑处在一个城市化疯狂扩张阶段,任何一个历史上发生城市化过程,都充满了城市化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环境承载力全面的崩溃会让城市再一次面临衰落下来。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率从30%到70%用了200年时间,美国用100年时间,日本用70年,韩国用了50年,中国预计用40年,这高强度的建筑给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同样的是高强度的。世界上一半的建筑量发生中国,造成建筑师供给严重不足。有人说,大城市复制美国,小城市复制大城市,造成的后果,有人形容说,就是中国的城市越来越像美国的大都市,而农村越来越像非洲。
中国现在按照有关统计说法,创造了全球GDP的4%,消费了百分之几十的煤灰、石油、水泥等,90年代以来GDP笼罩着中国。这个名目使得我们很多地方政府把“发展是硬道理”改为“增长是硬道理”,就增长而增长。这种高成本的经济发展过程,消耗了太多的资源,也浪费了属于子孙后代的生态资源和财富。现在一万多亿投入到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之中,当地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油化工和煤化工与当地老百姓是什么关系,他们完全没有感觉。如果把一万个亿资金都转移到人身上,我们今天是什么局面呢?再来看,我们的出口都是大量耗能的产品,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呢?脑袋产业比较好,出口精神产品,少出口能源。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都在亚洲,就是因为咱们是输出能源、资源的国家,都是装箱工业,所以,必须改变我们的结构。这不仅是一个中国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绿色政治的选择就是不断地改变人类消耗自然生态资源方式,而不是过快的浪费它有限的资源。
可以看出环境、资源、人口、城市、失业等问题,都是资本主义一直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增长的经济而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中国快速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全球化的问题,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未来走向和选择,主要是影响了它们对于环境生态资源依赖性,成为中国发展中限制性的问题。同样,也就成为它们的持续发展中面临资源被发展中国家快速消耗的问题。中国问题是一个攸关他们未来的资源和消费生产持续性,自然就将中国发展中增长看作是一个可能快速消耗未来资源巨大主体,如果不转变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整个西方社会将面临着中国竞争力威胁。这可能就是未来世界经济对于中国快速增长问题关注。一个高消耗能源和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时代,一个以粗放式的消耗资源换取其它物质财富的享受,而牺牲了子孙后代的资源财富,或者说剥夺了西方化如此占有和大量消耗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这种情景才将中国问题带入到世界化或者说全球化的语境进行重新思考。,(主要资料来自于2005年8月19日《解放日报》文章:把脉“城市病”,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
2005年12月2日星期五
QQ:25080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