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杨慎前辈来指导,气定神闲地听各位汇报工作,当时想,这种状态在整个浮躁而缺位的所谓地产圈(包括业界和学术界),也只有他有了。
说的不多,听的不清,但一句话被我誉为经典,想不记住都做不到,对于中国的统计数字,老人家说“大体可信,相当不准”。大笑且深以为然。
现在想来,这是给统计部门留了面子的,如果往深里说,是给自己也给同行留着面子的。
统计数字的令人诟病,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很多人对此质疑但不敢多说原因何在?恐怕倒不是因为摄于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更多是因为无奈与恐慌。
无奈,无奈在如果还要写东西,如果还要引用数据,我就不能承认了数据是不真实的这个“事实”,因为是学生,就要写论文,不管你是硕是博还是后;是学者,就要写言论,不管你是专是杂还是充数的;是经济学家,就要对经济负点责任,不管你是网民宠儿是利益帮凶还是当局座上宾;哪怕是个普通小百姓,你也不能不懂点文化吧,数据是文化的一部分耶(在此做一个可爱的V字手势)。......
总之,这事不好说。
恐惧,恐惧在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是不是要被推翻甚而全盘否定?这种可怕的生活状态将伴随着随后的生活,我等怎能容忍?
无畏者有之,如董藩先生,如扬慎先生,无畏的程度与方式却不同。
一方面,董藩先生在很高调地批驳着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一方面还在无奈地引用着他们的数字用以批驳,令人想起己矛与己盾的故事,英雄也难免气短;杨慎先生则并不会如此高调地反对,文章开头所引用的经典评语就是写照,他还是照顾地周全,小说照顾了房地产行业长久以来政策依据的面子,大说照顾了这个对数字极度依赖的经济社会的面子。
我们苛责统计数字的准确,但这不是我等可以左右,但仍可呼吁之。在统计数据变得更可信之前,又该如何?做个假设总行吧。假设经济学家不再相信统计数字......
当经济学家不再相信统计数字,他们都纷纷运用追溯权,否定了过去自己的结论和著作,经济学因此变得无厘头,经济史因此更像是戏说。
当经济学家不再相信统计数字,他们日常的工作将变成煎熬,好比面对着无法驾驭马儿的骑手,拿起不能御敌武器的将军,更像对着一麻袋假种子无法下地欲哭无泪的农民(在此声明,这一比喻的时态是过去时)。
当经济学家不再相信统计数字,未来的经济走势预测将凭感觉与走访做出,结论将变得更加感性,更富人情味,进而变得人人“弃学从文”。我们将在感觉中变得更像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将在感觉中变得更像我们。这倒是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未来景象。经济学家可以失业了,大众可以振臂高呼了!世界从此大同。
。。。。。。
你还可以想象出更多的可能,尽可能地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