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基金发展情况综述及资金管理研究
摘要:大学基金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所需的资金。而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大学基金发展的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由于资金规模上的局限难以很好的起到助教、助研的作用。同时因为法律法规上的欠缺,大学基金在我国的发展缺乏法律依据、法律保护,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基金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基金资金的管理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基金; 教育支出; 资金管理
A summa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und in
Key words: university fund, education expenditure, fund management
一、问题的提出
通常来说,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拨款,另一种则来自于民间力量,如企业捐赠、个人捐赠等多种不同的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必然的要求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从以下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出也是不断增加的(以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为例):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生均支出 |
2086.24 |
2040.55 |
2063.36 |
2339.73 |
2604.36 |
2865.60 |
2892.65 |
2962.37 |
2921.23 |
较上年增长(%) |
|
-2.19 |
1.12 |
13.39 |
11.31 |
10..03 |
0.94 |
2.41 |
-1.39 |
表(1):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单位:元)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生均支出 |
4091.94 |
4102.30 |
5047.61 |
5442.09 |
5956.70 |
6522.91 |
6775.19 |
7201.24 |
7309.58 |
较上年增长(%) |
|
0.25 |
23.04 |
7.82 |
9.46 |
9.51 |
3.87 |
6.29 |
1.5 |
表(2)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单位:元)
图(1)
图(2)
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对教师、实验设备、科研仪器等的需求不断增多。这也就必然的要求经费投入的相应增加。下表为各年在校本专科及研究生人数。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本专科 |
218.44 |
253.55 |
279.86 |
290.64 |
302.11 |
317.44 |
340.87 |
413.42 |
556.09 |
较上年增长(%) |
|
16.07 |
10.38 |
3.85 |
3.95 |
5.07 |
7.38 |
21.28 |
34.51 |
研究生 |
9.42 |
10.68 |
12.79 |
14.54 |
16.23 |
17.64 |
19.89 |
23.35 |
30.12 |
较上年增长(%) |
|
13.38 |
19.76 |
13.68 |
11.62 |
8.69 |
12.76 |
17.4 |
28.99 |
表(3)各年在校本专科及研究生(含:硕士、博士)人数
数据来源:http://www.edu.cn/20020307/3021938.shtml
从以下增长率趋势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快于人均教育经费的增长。尤其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的增长明显快于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因此,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个学校本身,如何很好的处理学生人数的膨胀和教育经费的短缺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3)
图(4)
由上到下依次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图(5)
进一步我们可以从图(6)看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来源的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的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而其它来源的教育经费很大部分来源于大学基金。
图(6)
数据由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由上到下依次为:其它、学杂费、社会集资、国家财政所占的比例
另外的一个事实是,国家教育经费拨付的不均匀,在分配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时,各个学校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通常来说国家重点院校、地方重点院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多。而一般的院校得到的经费无论从数额还是份额上来说都要小。而在重点院校中,还有重点中的重点,通常这些学校得到的经费较多。这里,一方面各个学校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扩招任务,另一方面又要自己承受校舍、设备、师资紧张的痛苦。如何很好的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就成为各个学校的领导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利用大学基金来为学校融资就显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二 、我国大学基金的发展情况综述
在1982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基金是一个面向全国的科学研究型基金。1986年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随后各部门、各地方都设立了面向本系统、本地方的基金。但我们发现这些基金都或多或少的有政府性质,也就是说有官办性质。而且,他要求的门槛也非常高,通常要求申请者在某一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这些官办性质基金的设立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这些基金本身的规模不是很大,颁发给个人的科研基金数额也比较小,他的作用更多的显示在他的褒扬先进的一方面。在本文中我们所提到的大学基金不包括这些由国家设立的科研、奖教基金,而是着重于由学校自发组织、自己筹集组建的基金。
比较早设立大学基金的是清华大学。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政部核准登记(1994年1月),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之后在
学校 |
基金名称 |
成立年份 |
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
1994 |
浙江大学 |
竺可桢教育基金会 |
1994 |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
1995 |
厦门大学 |
萨本栋教育科研基金会 |
1998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
2001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基金会 |
2002 |
表(4)代表性大学基金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90年代,国内各个高校曾建立了许多的基金,有的一个学校甚至设立了几十个基金。这些基金单个规模小,运作、管理不规范,各个基金之间互不统属,难以很好的发挥基金助学、助研的作用。纵观目前各个学校的基金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大学基金在规模上比较小,虽然数量不少但管理、运作不规范,并且发展的历史短,目前还处于探索、模仿阶段。以美国的大学基金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属基金的规模有将近120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的基金也有50亿美元的规模。对照我国的情况来看,以运作比较好的浙大竺可桢教育基金会为例,到2000年5月所募集到的资金不超过1300万。成立时间比较早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001年筹集的资金数额将近2400万元,下表为其成立至2000年所筹集到的资金趋势图:
图(7)
数据来源: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jjh/gb/juan.htm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虽然筹款数目增长很快,但由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基金总体的规模比较小。同时各年筹集资金的数额有较大的反复,筹款数额的变化起伏较大,难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金规模的增长。
三 、大学基金融资方式的比较及其组织结构分析
通常来说,大学基金资金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的捐助。学校历史比较长的,成才的校友比较多,他们在事业成功之后,一般来说都比较乐于做一些对母校有所回报的事情。捐钱、捐物等就成为比较常见的形式。另一方面,各个大的公司也是教育基金资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这些公司可能会考虑充分利用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搞一些校企合作之类的研究等为学校提供科研基金;或者是出于为了保持在各个高校的品牌号召力、影响力的考虑向学校提供资金或实物的捐赠。除了这样被动的接受外界的捐助以外,各个高校为了学校的发展筹集资金可谓煞费苦心,各显八方神通,如:上海交大冠名教授、冠名学者"大众教授"、"昂立教授"等;武汉大学捐赠字画拍卖、捐赠基金会的汽车前挂个小牌;北师大对建筑物及校内道路冠名、校领导制定每人500万的筹款指标、利用退休教授成立京师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成立科技开发中心推销其科技新产品,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提供资金支持等。在国外,一个大学校长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为学校发展筹集资金上,衡量一个校长能力高不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他为学校筹集到了多少资金。从以下的一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校长为筹资资金所付出的努力。台湾辅仁大学在校庆时进行"表演拍卖"、"建筑冠名"甚至邀请校长登台唱歌也进行拍卖,正如报纸所说"校长歌一首,十万台币来"。
我国大学基金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且各个学校从以前一直到现在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各个学校一拥而上,成立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基金,但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和基金本身规模的偏小,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某某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某某基金用于发放奖学金等。而很少听到用学校基金的钱买了多少贵重的实验设备、盖了多少学生宿舍楼。同时由于各个学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并非很好,这样就难以从这些学校附属的企业获得资金。因此目前阶段,我国大学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社会捐助(包括校友捐助、企业捐助等)。在基金筹集的方式上,虽然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依然以被动接受为主。积极主动的需求资金的学校并不多,这方面的努力还待加强。
各个学校在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上大同小异,以下列出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和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以作为参考。
图(8)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图示
理事长 秘 书 处 财 务 处
图(9)浙大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图
从上可以看出,各个学校基金的组织结构大多由理事会(包括名誉理事长、名誉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等)、秘书处(负责基金的日常工作)、财务处等组成。
四、大学基金的资金管理和运用
有了资金之后如何管理也是在创建大学基金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学基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终结型基金、永续性基金、增长型基金。所谓终结型基金由捐赠人一次捐资或在一定期限内定额捐资设立基金,在一定期限内用完捐赠基金后,基金终止。这非常类似于一般的封闭式基金。永续性基金由捐赠人一次捐资设立,仅把基金的投资收益用作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增长型基金由捐赠人捐资发起设立基金,以后会有持续的捐资加入,基金的管理者使用基金投资收益再投资使基金不断增值。我国以前一些大学设立的大学基金有一部分就是终结型基金,他没有投资收益(或仅有微薄的投资收益)。尽管其期限短,便于管理,但因为它不能为学校各项科教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在发展上缺乏后劲,我们不主张发展此类基金。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大学基金所筹集到的资金的类型可能不一样,这就很难用一种方式来管理。目前阶段,一些大学基金的资金管理通常是很被动的放入银行,靠银行利息来获取投资收益。这种投资方式受银行利率影响很大,在银行存款利率很低的时候收益自然就微薄,难以做到基金的保值增值。而国外的大学基金在作投资时,往往并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而是可以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中选择适合自己基金的投资工具,以此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可用来投资的工具不断增多,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大学基金的管理者在作投资计划时,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基金都是由专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来操作的。对大学基金来说,如果想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哈佛大学的基金规模有将近120亿美元,他的日常经营管理部不是由学校的财务人员来操作的,而是通过高薪聘请的专业投资人士来管理的。专业性投资具有优化投资组合、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点。纵观我国大学基金的组织结构来看,我们会发现大学基金通常是作为学校的一个与校内院、系、部、处平级的部门而存在的。其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财务处(部)等机构的限制。并且这些基金管理者大多来自于原来学校的各个部门(主要来自于财务部门),其专业水平和基金投资经验有限,能否很好的管理基金很值得怀疑。在作投资计划是能否很好的控制投资风险也值得怀疑。
鉴于目前大学基金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目前情况下,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如前所述,毕业校友有的虽然远离母校,但对母校的发展情况非常关心,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国内外的校友返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捐助活动。这里面一直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海外校友,例如浙大竺可桢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所筹集的资金中海外校友个人及企业捐赠的资金达到总额的70%左右。
(二)、改变筹集资金思想上的被动观念,积极主动地寻求资金。学校高层和大学基金的管理者要有一个长期的筹款计划,避免基金资金筹集上的短视现象。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鼓励措施,对捐款、捐物者进行一定形式的奖励。对捐赠单位或个人要有回报,如采用冠名、建立奖励基金、在校内或相关行业及新闻媒体为其宣传,在科研合作、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等诸多措施。 一般来讲,基金资金资助的方向越趋向具体、越明确,捐款人的热情也就越大,筹资效果也越好。捐助人所要求的奖励多是精神上的,因此以捐助人的企业名称或个人姓名等设立用于某一方面指出的基金等方法还是可行的。学校应扩大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同海内外知名企业、各大公司等建立友好的校企关系。多渠道、多层面的筹措基金。有的学校在资金筹集过程中,还对联系人采取了物质奖励的措施,比如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对联系人的奖励是提成1-3%,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时提高到10%,上海交大、清华也有相应的政策。
(三)、大学基金要更好的发展,以支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进行体制上的改组。现有的大学基金大多依附于各个学校的财务处,虽然另设了一套账本,并由专人进行管理。但由于这些管理人员还从原部门领取工资,而没有脱离原部门。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这些管理人员充当了基金看护人的角色,只要很好地看住这些资金,知道它用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了,而不是想方设法地进行适当的投资来赚取投资收益。这样就难以很好地做到基金的保值、增值。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大学基金总是要为高校服务的,过度的分离也不利于基金的发展,因此在目前把基金的工作人员作为校内编制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应该赋予基金管理人员充分的管理权,让他们在一定规则下独立的管理、操作基金(2000年4月清华大学有四位专职人员,北京大学有13位专职人员)。在各个学校的大学基金规模比较小,投资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学校原有的人员进行管理可能还能应付得了。但当基金增长到一定规模,可用于投资的手段日益丰富时,就需要考虑专业投资人士的作用了。前文已提到过,哈佛大学的大学基金就以很高的年薪聘请专业投资经理进行管理(有报道说他们曾以年薪400万美元同时聘请过四位投资经理),帮助他们进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各项金融工具的投资,来达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尽管我国目前大学基金投资工具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比较安全的金融工具上,但随着我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债券(含国债和企业债)、共同基金、外汇、股票、期货以及现在广泛存在于国外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工具等在将来都可能会成为大学基金投资的对象。因此,大学基金管理者的专业化也是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大学基金运作规范化的考虑。如何规范的发展大学基金,使之真正的帮教、助教,解决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学基金不是拼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各个学校一拥而上成立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基金,但这些基金的规模偏小,资金本金及收益用于的范围很小。因此成立一个管理规范、运作科学的统一的大学基金显得非常必要。这个基金应统一代表学校接受外界的捐助,然后统一管理各项资金。充分发挥规模上的优势,更好的选择投资项目,也更好地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应加强基金的自律,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严密设计,保管、投资、使用分开,在专业经理人的选择上要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的考察。
五、结论性评述
本文对我国大学基金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并分析了成立规范的大学基金的必要性。由于立法、体制方面的滞后,我国大学基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表现在:规模小,可投资的金融产品少,管理不规范,运作不专业等方面。应该看到,大学基金的资金是来之不易的,因此在考虑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时,就不得不考虑风险问题。一般来说,投资的原则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对大学基金来说,我们在作投资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安全性,在保证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在考虑高的投资回报。在将来的发展中,各个学校的大学基金可能会有规模和数量上的增长,对其的监管也将是一个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针对大学基金的相关法律,对大学基金的投资方向、可投资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规定不是很具体。同时当前国家缺乏扶持大学基金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在资金的筹措方式上过于简单,缺乏灵活性。基金的专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起,缺乏专业的资金运作管理人才。
尽管存在着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但我们相信: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体制的完善,以及基金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大学基金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参考文献
[1] 黄书孟、张美凤、俞锋华,“高校基金会的研究和探索——浙江大学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10期,第30-31页。
[2] 黄绍芳,“发达国家高校经费管理评述”,《广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第97-100页。
[3] 刘喜华,“我国大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基本构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9期,第90-92页。
[4]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PERMANENT UNIVERSITY FUND INVESTMENT POLICY STATEMENT,http://www.utsystem.edu/cont/REPORTS/PUFpolicy.pdf。
[5] http://www.bupt.edu.cn/quick/fund/cahier%5Ccahier3.htm,北京邮电大学基金会。
[6]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jjh/gb/juan.htm,清华教育基金会。
[7] http://www.zuzef.zju.edu.cn/,浙大竺可桢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