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我国的汽车、家电、服装以及众多的日用消费品产业已经遭遇了“趋势性供给过剩”,而且这种“趋势性供给过剩”已经是一种正在愈演愈烈的世界性经济现象。 “趋势性供给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一种现象吗?在“趋势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如何经营企业和管理经济?这个现象和由此而引伸出的诸多问题值得企业界、经济学界和经济管理阶层人士给予深切地关注。
笔者在刚刚出版的《第四次营销浪潮》一书中,将需求明显大于供给条件下的企业界在营销策略上的选择称为“第一次营销浪潮”,将供求基本平衡条件下的企业界在营销策略上的选择称为“第二次营销浪潮”,将供给明显大于需求条件下的企业界在营销策略上的选择称为“第三次营销浪潮”。在第三次营销浪潮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必然导致一种笔者称之为“趋势性供给过剩”经济现象的出现,所谓“第四次营销浪潮”,一定程度上是笔者给出的企业界如何应对“趋势性供给过剩”的营销策略选择。
在该书交付出版以后,“趋势性供给过剩”现象及其相关问题还经常萦绕于心。思考的阶段性结果是,这一现象及其所涉及的问题可能值得企业界、经济学界和经济管理阶层人士给予必要的关注。这便有了本文。
供给过剩现象与“供给定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汽车、家电、办公设备、服装、箱包和皮革制品以及众多的包装消费品产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
不仅仅是我国,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众多产业早已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众多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才一浪高过一浪——更多国家和产业过剩的产能,需要寻找新的地理市场予以释放。
有两点首先需要提出。一是在产能过剩压力和由此导致的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中的企业加入到跨国营销和跨国生产的阵营中来,这意味着,产能过剩不仅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发达国家的过剩产能一定会在随后的时间里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众多产业产能相继(并且是快速地)出现过剩。我国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部分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引起的,而现在我国企业不仅在向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发达国家输出产品,而且在同发达国家的公司一道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没有迹象表明那些产能已经过剩的产业会自动地回归到供求平衡状态,也没有理论能够有力地证明已经过剩的产业会自动地回归到供求平衡状态。
说没有理论部分是不确切的。因为经济学上的“供给定理”指出: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是成同方向变动的,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换言之,市场经济中价格这只“无形的手”会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上的这一“公理”显然解释不了为什么众多产能过剩的产业没有回归至供求平衡状态反而供给日趋过剩这样一个事实。
以汽车业为例。众所周知,世界汽车业产能过剩超过40%,因而汽车的价格(或称毛利更确切)总体上一直呈下降趋势,因而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汽车公司中的至少七家不赢利。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业的产能不断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不断有新的汽车制造厂诞生,雄心勃勃的中小汽车公司在努力实现规模经济,而所有大的汽车公司则在努力保持甚至还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什么是“趋势性供给过剩”
大多数产业市场在起步时期产能总是小于市场需求(含潜在需求)的。在产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因而产品畅销、利润丰厚的情况下,产业中的企业往往会迅速扩大其产能,产业外的企业也会竞相加入到产业中来。因此,产业产能会迅速增加,以至于达到供求基本平衡。这是经济学上已经证明了的规律。
在供求基本平衡的产业市场,可能会出阶段性的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供给或需求的波动造成的。比如,某一年份如果夏季异常炎热或冬季异常寒冷,那么该年份就会使空调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而如果某一年份出现“凉夏”或“暖冬”,则会使空调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在供求基本平衡的产业市场,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产业的赢利水平下降。这也是被经济学所证明了的。
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是从这里开始出现的,即在供求平衡,因而竞争激烈、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会怎样行为,以及其行为的后果又将是怎样?观察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会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保持利润或建立竞争优势:一是开发新产品,二是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寻求出口。不幸的是,这三种努力一般只会加剧产业产能过剩。
先说开发新产品。除非开发出革命性的新产品(真正的革命性的新产品可以重塑一个产业,但它可能已经不是原先的产业了,比如相对于传统相机的数码相机),一般意义上的细分产品只会导致产业产能趋于过剩。比如,汽车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但这并未能缓解汽车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相反,当一种细分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就会给老式产品的销售带来压力,在存在销售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会采取降低销售,而降价销售的结果是产业的赢利水平更趋于下降。于是,企业对新产品的追求更加迫切。
再说增加规模。它通常是参与竞争的企业为获取低成本优势的一种普遍选择。一般的逻辑是,增加规模能够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增加。但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增加生产规模意味着销售压力增大,为了减轻销售压力,企业往往会将增加规模导致的“利润”转化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其实,许多企业增加产能的目的一开始就是为了获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
最后说寻求出口。在一国某一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虽然向国外输出产品是企业继续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这个途径一般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产能过剩现象。理由有三:一是如果存在广泛的跨国输出产品的机会,就一定会有大量的企业制定出雄心勃勃的增产计划。二是谋求出口的企业通常不会放弃它们在国内市场已经拥有的份额。第三,即便有企业因为向国外市场输出产品,暂时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过剩压力,随后国内市场的竞争依然会复归于供给过剩状态。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一直都在积极开拓全球市场,但美国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不但并没有因之而缓解,反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趋于严峻。又比如我国家电业,2000年以来,各大家电企业都在纷纷拓展国际市场,但产能过剩现象却日趋严重。
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基本平衡的产业市场一般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进入明显的供过于求的市场阶段。在一个产业出现明显供过于求时,产业的赢利水平必然进一步降低,以至于产业利润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就会出现产业重洗牌,即不能赢利的企业将会以各种方式退出市场或被他人重组,最后只剩下少数几家大企业对市场形成垄断。至此,寡头们可以自主调节供给、主导交易价格,市场供求因而回归到基本平衡状态。在这方面一直被众多学者引述的例证是美国的汽车业由最初的500家生产厂减少到后来的50家公司,再后来又减少至现在的3家。
然而,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成为判断未来的依据。在下述情况下,已经出现供给过剩的产业不但很难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即便出现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产业的产能还会更趋于过剩,也即是会出现所谓“趋势性供给过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即便一国的某一产业市场只剩下两三个寡头,并且寡头之间能够做到在供应量和价格上攻守同盟,该国这一产业的供给依然可能出现进一步过剩。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市场往往也是全球同类企业的共同市场,其背后的原因是国际贸易的对等原则和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管理、技术和生产要素价格方面存在差异。
——在下列条件下,即便一个产业供给过剩,因而赢利水平不断下降,但这个产业中的企业也不会轻易退出竞争:企业规模太大,退出存在过大风险;缺乏经营其他产业的技能,没有退出市场的信心;缺乏开展新业务的货币资本,心有余而不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原因,退出行为受到限制。产业本身没有太多的机会,又不得不继续留在产业中,就只能继续开发新产品、通过维持或扩大规模以保持成本优势。
——看起来当今世界的商业机会空前增多,但是由于全球资本过剩、技术进步、生产组织体系演变等原因,机会在快速出现也在快速转移,这成为众多的企业不得不困守于不赢利的产业的另重要原因。比如,通用汽车公司连续两年严重亏损,而且未来还会生存的艰难,但通用如果不做汽车它又能到哪里求发展呢。既然如此,就只有留在行业中用过往的手法参与残酷的竞争。
综上所述,趋势性供给过剩也许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种阶段的必然现象。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一般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企业的能力限制下,在外部机会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当一个产业市场的需求不能消化掉这个产业的供给能力时,这个产业中的企业为了将过剩的产能释放,就会竞相牺牲产品的毛利,而产品毛利降低又要求企业增加销量以保证赢利,这反过来必然拉动供给的进一步增加(开发新产品和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产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即供给越是增加,产品毛利越是走低;毛利越低,企业越是竞相开发新产品和追求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
五个好处和六大问题
出现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产业中的企业是无比痛苦的,因而《第四次营销浪潮》特地为它们开出了方向性应对策略。但趋势性供给过剩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其在社会层面的利弊则值得有关方面的人士关注和思考。以下是笔者抛砖引玉性的观点。
首先说趋势性供给过剩导致的有利面。它可以带来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消费者可以以最低的成本付出得到超值的商品和服务。二是,虽然趋势性供给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会使政府在微观层面的相对税收有所降低,但是在宏观层面的绝对税收依然会增加。三是,会使产业中的企业持续地面临生与死的压力,在此压力下,至少部分企业将会竭尽全力地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这对企业、产业和一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四是,遭遇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产业会带动其上游产业的发展。其逻辑是,供给过剩导致低价竞争,低价竞争导致规模生产,规模生产导致规模采购,规模采取导致供应商发展机会(虽然它也可能把问题带给上游企业,如成本/损失转移)。五是,遭遇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产业有可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建立竞争优势。比如,在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的国家,遭遇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产业在跨国营销中会具有价格优势。
最后略谈一下趋势性供给过剩将可能导致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六大问题。一是,遭遇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企业由于赢利不断降低,可能会降低员工资和福利,或者大量裁减员工,这会影响社会购买力和就业压力,特别是在一国众多产业遭遇趋势性供给过剩以后。二是,趋势性供给过剩可能会使一部分企业丧失斗志或趋于保守。近年来,一部分民企在消费品领域发展受阻以后,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业,是这方面例子。三是,遭遇了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企业将可能选择跨国投资,这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一国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四是,在全球经济链条中,如果一国出现趋势性供给过剩的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中端或末端,而产业链的上端在境外,则趋势性供给过剩会给他国带来利益。近年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原材料价格一涨再涨说明了这一点。五是,趋势性供给过剩必然导致空前惨烈的竞争,这将可能会导致一国多种资源的浪费,并将给人类的居住环境造成多种破坏。六是,缺乏科学管理的趋势性供给过剩将可能使一国的相关产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没有技术优势,因为过度的竞争使企业赢利减少,因而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资本。
(引用本人文章,务请署名: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