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芜湖)汽车博览会之际


        你看《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是庞大的商品堆积-----这商品是铁、纸、小麦或者金刚石等等。从19世纪末出现第一辆汽车,到20世纪汽车大众化,汽车的生产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现在,我们已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汽车的时代。学习经济学,了解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从认识挡车开始。

       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汽车象征着地位、行动自由和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有房有车”是许多年轻人的奋斗目标。如今在中国,轿车进入家庭不再是一个禁忌,北京、广州、成都、深圳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普通老百姓购买家庭用车的热潮,北京的国际车展万头攒动。一个有车族向我道出他买车的很平凡的念头:要有一辆私用小汽车,出门再也不怕日晒雨淋,不受风雪之苦。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曾发表《但愿不是一个梦》的文章,极力赞成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设想。令人始料不及的, 汽车来到我们的身边,汽车文明也就拉开了她的帷幕。先是有经济学家汪丁丁在《读书》杂志撰文,号称“关于私家车泛滥的种种弊端,以我个人观察,简直是‘罄竹难书’”。人们也不会忘记发生在郑也夫和樊纲之间的争论,郑也夫说,如果汽车文明注定将成为夕阳文明,我们为什么要随它走入死亡的港湾?如果汽车所代表的功利哲学和黑色文明注定将融进绿色思潮中,我们为什么不及早为它谋划?郑也夫是知名社会学家,而樊纲是知名经济学家。所以,与其说这是郑也夫和樊纲之间的争论,不如说是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

       汽车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推动作用一直被忽视。当年,有多少决策者明白,拉4个人的轿车比拉5吨石头的卡车有更大的生产力?在国外,我多次听人们把轿车工业称为“bell sheep”(挂铃铛的领头羊),形象地概括出它对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群的波及效益和导向作用。所谓“领航产业”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体现,应该在众多相关行业能够形成巨大的波及效益。汽车是中国当代体现机械、电子、材料、能源综合水平,价格万元级,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的产品,足以担当国民经济“领航产业”的角色。可是,有谁进行过反面思想,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汽车能源的消耗、排放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汽车的发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汽车有史以来创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当年的法国和德国在二战的废墟上开始生产“甲壳虫”一类小型家庭车;日本在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80美元的50年代,就把发展国民轿车定为国策;韩国人恰恰是在还没有饭吃的时候,勒紧裤带发展轿车工业并打进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汽车的发展正在遭受能源危机。近年油价一升再升,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消费社会,也有37%的人考虑更换家庭用车,55%的人打得购买小排量的汽车,50%的人考虑购买油电混合动力车,38%的人表示打算购买可变燃料或者柴油车;国内私车主们开始精打细算,或上下班挤公交车,或者把私家车与地铁结合使用,或是放弃购买第二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汽车文明更多的有时代特征,走向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之路,更多地折射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文明的水平,体现经济技术文化的特征。汽车是人类科技文明的结晶。解决能源环境对汽车发展的瓶径,有着重要的意义。丰田公司的社长曾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能在节能和环保方面领先的汽车厂家,才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厂家。大众汽车公司前董事长皮尔希在参加今年股东大会时,驾驶一辆百公里油耗一升的柴油车,完成了从狼堡到汉堡的234公里的行程,了却了他的宿愿——在董事长任内开发出世界最省油、最“干净”的“一升车”。各国技术人员经过艰难的探索,提出替代能源、零排放的许多设想。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的研发已经商品化达到商品化阶段。

       汽车文明逼迫汽车发展方面走绿色之路,也影响中国百姓享有现代文明,给中国人带来新观念和新感受。享有轿车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尤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应有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既不是压抑限制所能永远阻止,也不靠明智善举所赐予。中国老百姓享受汽车文明比许多国家晚了100年。中国人结束了千百年来缺吃少穿的历史,解决温饱之后,行与住的现代化必然要提上日程。最近国家放宽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上路,这不仅是鼓励轿车的私人消费从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更是对老百姓拥有轿车的权利的尊重。也许经过十年、二十年,普通中国老百姓都能开上自家的小汽车,一家老小出行时其乐融融,长年顶风冒雪骑车上班的艰难,六甲孕妇挤公交车的尴尬,将成为日渐淡忘的回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怎样估计恐怕也不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