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回航 资本市场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晴雨表


  "海归"回航 资本市场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晴雨表


  3月中旬,工行赴香港上市的申请已获得银监会的批准。工行行长杨凯生公开表示,工行上市准备有非常具体的时间表,甚至细致到以日计算。按照计划,工行将于下半年赴港上市,为此组建了阵容豪华的承销团,包括美林集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团(含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和工商东亚,作为内地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工行H股的集资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港元,超过中行IPO的融资额,刷新全球IPO的新纪录。工行高层透露,工行将在下周四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表,预计9月份实现在香港上市,根据此前建行和中行的经验,在香港上市后尽快在内地发行A股,和中行“H+A”的模式一样,A股发行也有望在年内完成。

  H股市场成立至今,先后有30家H股回内地市场发行A股,而通过特殊方式发行A股的红筹股只有中国联通一家,(目前市值,仅为6年前上市时的一半)。自去年以来,诸多已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公司都透露了希望在今年登陆A股的意愿,其中包括中国国际航空、中国铝业、广深铁路、重庆钢铁、北京北辰、首创置业、大唐国际等,这些公司计划的A股招股规模可能达到350亿元人民币,上证所副总经理周勤业也曾透露,超级航母中石油也计划在年内发行A股,计划筹集资金330亿元。

  出于国企改革改制的需要,近年来内地企业远赴海外上市的进程一直在加快。海外上市的内地公司总数已经达到310家,其中80%是具有垄断地位的优质企业,总市值达到3700多亿美元,是深沪两市可流通市值的两倍多。这其中还未包括已上市的中国银行和即将上市的工商银行。

  国企争相海外上市,导致大规模国有资产流失,还会造成本土资本市场空心化和边缘化。要想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一现象,必须将之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在长达21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市场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即使不存在政策上的限制,以当时极度低迷的市场状况,内地资本市场也没有能力接纳这些数百亿元规模的大型IPO。更何况,在“圈钱”恶习盛行的大环境下,仅为筹资而进行的上市并无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在目前阶段,逐步迎接优质国企“海归”的时机正在不断成熟。而这一重大转折期的到来,主要来自两个大的转变:一、经过一年多来的股权分置改革,占到A股市值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股改,内地股市最大的制度性扭曲得到了矫正,市场规则、理念、信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二,经过海外股市较为严格的筛选和锤炼,一大批国有企业初步成长为国际性大公司,其经营水准和业绩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个健康成长的经济体,必须拥有强大完善的资本市场;一个强大完善的资本市场,必须依靠大量优秀的上市公司来支撑。因此,以长远眼光来看,大批集中国有资产精华的海外上市企业,应该实行多种形式的回归,这是不同阶段不同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次序和节奏,调整市场结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盘蓝筹的供应要讲时机更要讲策略。不管多大的海归企业,管理层必须实行总量控制,要上大盘股就停发小盘股,要发小盘股就暂停大盘股,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让两个交易所争相扩容,否则,市场不堪承受,后果也不堪设想。

  权威人士称:"凡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企业都要上市,尤其是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要回来,这是国家战略安排"。而由中行A股发行上市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战略的冰山一角,政府已经将做大做强国内资本市场上升到了一个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中行此次融资的200亿元只是个开始,大扩容时代已经来临。这些业绩优良的大型国企将会给A股注入新的活力,提升A股的价格空间,中国上市公司的结构会得到改善,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也会大幅提高,A股的投资价值会越来越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么一批对指数拥有势均力敌的公司的出现,对于市场的整体稳定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股市应该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却不然,因为上市公司的成分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格局。比如,金融板块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是经济状态的直观反映,但是中国股市的上市银行现在扮演的都是配角。如果中行、建行和工行都在国内上市了,股市不想作晴雨表都不可能!

结论:"海归"回航,开创了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公司上市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将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投资者可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增长带给大家的回报,资本市场将逐渐恢复它的本貌。A股历史性机遇来临,年内势必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