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经》·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2)


《地经》·后理论经济哲学纲要

 

——欢迎质疑、反驳、批判、骂娘……

 

18、相对运动为何决定不出“绝对真理”?

大家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然而,笔者以为,“物质”不仅可以决定“意识”,也能决定物质自身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也,即“物质”也可以“决定”其“自身的”的“存在与运动规律”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包括意识在内的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都是由物质决定的,当然也就是说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是价值的体现。

这是因为,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科学都不是抽象的而一定是具象的,因为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所谓抽象的东西。否则,不仅哲学上的物质会变成上帝,哲学也会由于是“抽象”的而变成“上帝的意志”——唯心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所以出现斯大林、毛泽东这样的“神人”,根本原因在于,在我们的哲学上,存在着一个“抽象物质”,其演化结果便是“绝对真理”。

试问,既然世界上连“绝对物质”都没有,又怎么会有“绝对真理”?真理是什么?不就是对具象物质存在与运动原理的正确认识?就连物质、物质运动、物质的运动规律都是相对的,对物质、物质运动存在与运动原理即规律的认识为何不是相对的?传统哲学不是主张“物质决定意识”吗?相对的物质怎么能决定出绝对的认识?真理是什么?不就是一种认识?否则不就变成了“意识决定物质”?

大家知道,“相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少,从诞生的时间上看,先有“相对性”而后有“相对论”。笔者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在“相对论”诞生之前,爱因斯坦应该读过马克思等人的哲学著作,否则他不会反复地说自己是“哲学家”。在当时,一个大科学家,哪有不知道马克思的?

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在《相对论经济学》《序言》中说,“相对论”与马克思的“相对性”原理一脉相传,因为其研究对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相对性。严格地说,“广义相对论”其实就是对马克思“相对性”原理的物理学证明。笔者为何要讨论这些问题?当然是为了说明,意识和物质一样,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相对的物质运动,绝不会决定出个“绝对真理”来。

19、“物质决定意识”为何也不是绝对的?

当然,笔者所以说理论是具体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那就是,凡是物质,不管它们是以什么形式的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发展、转化。如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形式的意识,也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大家知道,离开了生物细胞、脑细胞、脑酞等物质形式,就不会有人的意识产生。

在传统哲学上,有句话耳熟能详,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笔者以为,这句话也值得商榷,因为当意识也成为一种物质的时候,谁决定谁就不好说了。而它最不科学的地方在于,如果意识始终被物质所决定的话,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将难以发挥。笔者以为,意识和物质一样是物质家族中的成员,二者不存在“绝对决定”的问题。比较科学的认识是,均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我们不管干什么事都应该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笔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作为物质的意识,是由物质转化出来的“意识力”,并且始终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笔者把它称为“意识场”。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想象力、思维能力是怎样产生的。众多的事实证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力均产生于场,“意识力”当然也不例外了。

既然意识是以场的形式存在,而且也能形成一定的力,为什么只有“被决定”的份,而没有“决定”的份?当一个人的精神出了问题的时候,这个人的身体为什么会随之被摧垮?显然,是意识力在支撑。再比如,一切科学事业和发明创造也都与人的意识有关,可以说没有意识力、想象力就没有人类的科学事业与发展。还有,随着科技发展,人类还能创造出一些地球上原本没有的东西。为何?

当然,笔者也没有说意识就一定能够决定物质,而是说关于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也就是说,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要相对地去看,否则就会犯“绝对主义”的错误。而事实上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种提法的本身就不科学。而科学的提法应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人”和“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人”。

20、“对立统一”包含于“对应统一”中?

人们经常说要讲“对立统一”,而笔者以为,如果有“对立统一”就应该有“非对立统一”。如果只有“对立统一”而没有“非对立统一”,那么这个“对立统一”就不成立,因为它违反辩证法的“对称”原则。众多的事实表明,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客观世界都是对称存在。尤其在微观世界,这种对称十分显著。有原子、电子、中子、质子、介子就有反原子、反电子、反质子、反中子、反介子;

或许有读者马上会问,既然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世界都是对称的,为什么就没有不对称?比如,在物理学上,就有“宇称不对称”的存在。问得好,谢谢您替我回答了上述那个即有“对立统一”为什么就没有“非对立统一”的问题。其实,笔者要说的就是,如果只有“对立统一”而没有“非对立统一”的话,这个世界就要出问题。所以为避免出问题,我们需要导入另一个概念——“对应统一”。

关于什么是“对立统一”的问题,笔者就不再介绍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么,什么是“对应统一”?笔者的解释是,与“对立统一”正好对称的状态,表现为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对立、不矛盾、不排斥的那种状态。当然,也可以用相反的用词解释,那就是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相互吸引、互补、和谐的那种状态。反之,当然也就是“对立统一”的解释。这样,我们把这个世界,讲全面了。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其实阐述过这两种状态的不同,可惜我们的一些“伟大领袖”们没有很好地学习,现在笔者算是替恩格斯将这两种状态给大家讲一讲,说明不是笔者的发明,而仅仅是给概括了一下而已。那么,“对应统一”与“对立统一”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的理解是,“对立统一”仅仅是“对应统一”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通过差异积累、负积累实现转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何只有“对立”而就不能有“对应”?人们创立科学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搞“对立”吗?笔者以为,只要是科学,那它们就不应该“对立”,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都是为了揭示其研究对象的存在与运动规律的。如果出现了“对立”,说明它们均没能把其研究对象的存在与运动规律完整地揭示出来而存在片面性,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只有一种是“真”。

21、矛盾为何是差异“负积累”的结果?

大家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矛盾是相互排斥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比如同名磁石,就表现为“对立统一”的状态。这是笔者的解释,如果有其它种解释,那是别人的事,我不愿与人进行不必要的争论。换句话说,如果您非不这么解释,非要把与我争论,那您最好是给我说出个理由来。否则的话,那您就先按我的这种解释。那么,什么又是“差异”?我的解释,是“对应统一”的那种状态。

当然,您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异名磁石的相互吸引的状态。总之,凡是不排斥、不对立、不发生冲突的,都属于“非矛盾”的“差异”关系,当然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了。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同志是不承认差异的。为此,他曾经批判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并认为“差异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并错误地认为“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物质,矛盾就是世界”(以上摘录,均出自《矛盾论》一文)。

笔者以为,这是十分错误的世界观,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解放后,中国所搞的一切“革命”、“运动”,可以说都与他的《矛盾论》所阐述的观点有关,为此,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邓小平先生显然是持反面意见的,其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用极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差异的本质——不排斥而有一个共同点的。比如人的两只眼睛,就属于差异的关系,再如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关系。

为此,一位大学讲师曾经反驳笔者道:“当人的一只眼睛得了‘红眼病’时,就有可能传染给另一只眼,说明人的两只眼睛也存在‘矛盾关系’”。于是,笔者不禁要问:作为一个大学讲师,你为什么要做将另一只好眼睛传染成“红眼”的工作?你为什么在还没有被传染之前就把那个“红眼”给治好的工作?难道你就不知道“红眼病”是会传染的?再说了,他的所谓反驳,也说明矛盾是有条件的。

那么,矛盾与差异又是什么种关系呢?当然是积累与负积累的关系了。所谓积累,是指本质差异或性别差异越来越大;反之,则属于差异的负积累。大家知道,本质、性别差异越大,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反之,如果出现了负积累,如两个同名的磁铁越是靠近,斥力也就越大。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其实就是对矛盾与差异转化关系的描述。而矛盾论,其实就是割断历史去看问题。

22、事物的量变为何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传统哲学认为,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事物的质变。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十分笼统,而且没有把谁的量变可以引起谁的质变的问题讲清楚。而事实上是,任何一种事物的量变都是不能引起该事物的质变的,而只能引起他事物的质变。比如,一滴水是水,一江水仍然是水,就是一海的水依然是水。或许有读者会说,水有三态,他们分别是不同的“质”。其实,这是错误的,准确地说,水是分子的一种。

笔者以为,处于液态、固态、气态的水分子的结构都是相同的,也不会因为水的状态改变而改变了水的分子结构。诚然,在不同的状态下,水分子的结构也可以发生微妙的变化,但绝不会改变水的本质。就这么简单。可以肯定,任何一种物质也不会因为数量上的变化而改变其本质。本质的东西就是本质的东西,只有当其结构发生了变化时,其本质才会改变。如果结构不变,其本质永世不会变。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所有的质变都是结构的变化,而结构的变化也不是量变引起的。一个原子,只要多一个电子或少一个电子它就不再是那个原子而会转化为离子。即便是原子核捕获一个电子(K捕获),那原子核也会跟着释放一个质子。这样,由于质子数量的不同,该原子的本质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排序降低而成为另一种元素。上述证明,量变就是量变,质变就是质变,量变引不起质变。

当然,这也不是说,本事物的量变不能引起他事物的质变。比如水大了就会引起“灾变”,温度高了就会把金属熔化,甚至还能改变物质结构等。但是,不要忘了,这叫做本事物的量变,引起了他事物的质变。如果传统哲学讲的就是这种含义,笔者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比如下岗职工多了就会引起社会不安定等。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切记,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够创造“剩余价值”。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也存在着一个“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比如资本的增殖与贬值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经济危机”被“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取代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经济危机”是“短缺经济”的产物而“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是“饱和经济”的产物。需要说明的是,“资本量变”引不起“资本质变”,“资本质变”是由非资本原因造成。

24、“广义场论”是唯心主义者的天敌?

当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把研究对象都确定为场的时候,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科学自然也就都变成非抽象的东西。笔者以为,传统哲学之所以会时不时地陷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全都把哲学当作“抽象”的东西而没有把“广义场”的概念、范畴建立起来。否则,如果它们能把“广义场”理论建立起来,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确定研究对象,是一切科学的首要,缺乏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错位、错乱,是一切唯心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如果能够把研究对象比较准确地确定下来,即便研究者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会因其研究对象的物质性,而使其转化为一位“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大家知道,牛顿是位虔诚的宗教徒,为什么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所研究的是“万有引力场”也。

场是什么?难道不是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形式?大家知道,所有的场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形式派生出来的,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物质的场也没有离开场的物质,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场就是物质,物质也就是场。由于场就是物质,物质也就是场,所以把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一定是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科学。“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为何发展不起来?根源在于对市场缺乏物质性认识!

场是什么?难道不是物质运动规律出生的地方?试想,一个研究运动规律出生地的人,又怎么会是唯心主义者?即便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唯心主义倾向”,也会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物质性而被矫正。什么叫物质决定意识?这才叫做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决定物质!试问,根据物质来矫正错误的认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是什么?如此,当然也就说明,“物质决定意识”不仅是口号,而是种措施!

笔者所以要提出“广义场论”的概念,目的也就是为了为人们找到一种避免、减少唯心主义产生的方法,而不像传统哲学那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本来关于真理的讨论演变成为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论”。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世界总不能安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能够提前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广义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那么,还能犯“矛盾扩大化”的错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