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股市小说和一名投行家的情绪冲动


股市小说《股色股香》所描述的狂放与迷乱恰恰和善良的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主人公可以远走高飞,而股民们只能深陷泥沼,死去活来——

一部股市小说和一名投行家的情绪冲动   /仲志远 

一部出版已经一年之久的股市小说至今仍然让一名投资银行家愤愤不平。518日所做的一次人物访谈让记者觉察到了它历久弥漫的阴影,尤其是作品在它的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披露出来的种种极为诡秘而且无由言说的行业秘籍,以及对股票发行这个一级市场中错综复杂的内幕、逸闻,——投行业界所玩的种种猫腻现在看来依旧阴魂未散。显然,这部小说所描绘的一切足以使我的这位访谈者觉得让他们的行业形象遭到了贬损,还明显误导抑或蒙蔽了社会各界,也使他个人饱受了沉郁许久的莫名愤懑。

不可否认,投资银行业给人的感觉一向波谲云诡,神秘叵测。人们时常可以听见上市融资、股权收购、MBO、企业易主等等专业术语之后企业或改换门庭,或轰然倒闭,或员工纷纷下岗的消息。不难察觉,其中往往少不了投资银行家奔走其间时竞夺、操纵的传闻。投行人士之所以对此抱怨有加,大概是觉得它触犯了他们赖以谋生的行业潜规则,撬开了投行业暗藏的秘密,并使之大白于天下,昭然若揭。

投行人的股市

曾经让股民趋之如骛、魂牵梦萦甚至死去活来的股市不过是二级市场而已。也就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的股票买卖市场。——这里有过的恶性繁荣曾经使人们感受到了社会中层民众的众生相。人们无法得知的是,究竟是些什么人操纵了那些玩偶似的民众,使之彻日神魂颠倒,如痴如醉。

显然,一级市场才是股市的源头,也是所有的猫腻、内幕与黑幕策动的摇篮。小说《股色股香》里极力渲染的投资银行家就混迹于其中。竞相游说、争夺项目、资产评估、股权设置、资产重组、战略引资、企业包装、财务审计、上市保荐、定价博弈、海外路演、销售股票、庄家斗法……以及在二级市场上算计百姓的美丽说辞。二级市场上人头涌动的壮观景象与喧嚣场面远远不如一级市场上尔虞我诈和相互倾轧那样来得精彩绝伦,玄机暗藏却又欲言欲止,甚至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很多人说,这部股市小说就是MBA的教材与案例,中国任何一所名牌的商学院也无法穷尽其中的奥妙。——若想了解这个行业如何运作的话,它就是现实的样本。《股色股香》可以算是揭开了金钱、情欲与人性、兽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绝对活色生香的经典教科书;而对于那些很想了解股市又无缘亲手炒股的人来说,翻翻这本书就足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你剥去那些投行人士西装革履、亮丽光鲜的外表,洞悉股票驱导之下投行人的情欲失真、意志张狂等诸多情态。

1990年代迄今的深沪股市一级市场大概就是如此。那些长期深入深沪港三地的投行人士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或许难免恼羞成怒,只要在严肃或并不庄重的场合闲聊之时就会对此竭力辩解自己曾经的作为,我的这位访谈者就是在记者不明就里之时发表了他的牢骚。

“除了开会就是出差”,接受记者访谈的对象是北京嘉里中心一家英国老牌投行的高级雇员。518日,记者在其公司会客厅坐等了个把小时,直到他开完例行会议出来。事先已经约法三章,不得谈论与其公司有关的业务以及最近的动态。所以,记者只能在闲聊中猜测业界的动向。

谈及自己平时的日子,这位沉稳、干练的高管神态中透露出些许无奈。那部名为《股色股香》的股市小说目前仍然正在网上大肆流传,显然,其中对投行业界生态的揭秘以及私人生活的写意乃至夸张变形,也许真的打乱了他内心的平静,甚至激起了他不可遏止的欲为自己从事的行业讨取公道的话语冲动。

“《股色股香》丑化了投行这个行当,哪能有那样离奇、出格的事呢?”1992年,正是深圳股市成立不久、之后狂飙突进的时期,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便辞职来到了深圳从事投行业务,迄今已做了14年,参与了大量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兼并收购以及财务顾问等操作实务,可以说,他几乎见证了整个1990年代内地与香港股市的变迁。司空见惯的洽谈、兼并、收购……,日复一日。也许投行业的确最能诠释“商场如战场”这句俗得不能再俗而且可能还是虚与委蛇的托辞了。

股市小说《股色股香》的大致背景就是1990年代后期的深港股市。这与他的经历几乎重叠,无怪乎他不能不对此耿耿于怀呢。

想像之外

一部虚构成分居多的文字作品何以勾起一名投行资深人士的心底波浪呢?一部效仿美国电视系列剧《欲望城市》(Sex and city)的取名而在诸多的“性事”中大肆铺排了连篇累牍的理念与挑逗性对话,并无多少故事的玩意儿值得投行人为此曲意比附吗?

小说《股色股香》(Sex and stocks)一开篇就是大讲了一通说教,惟恐别人弱智,看不懂作者的用意。如果引用一下徐克电影《青蛇》里教书先生许仙的对白就会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了:你这个臭和尚,哪里来那么多的大道理?——在一种理念的牵引下,作者所设计的对话无助于彰显主人公的个性,倒很像是在滔滔不绝地掉书袋,十足的冬烘先生作派,活像1980年代初仍然禁锢于旧式文学思维而且尚未获得“新时期”破蒙的“伤痕小说”,尤其是像极了那个时代昙花一现的作家礼平19811月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连题目都充满了落寞的“哲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类似于同一时代港台地区不太入流的对话体言情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股色股香》的标题已经颇具通感与拈连之妙,曲径通幽,活色生香抑或香艳刺激。作者应该是拥有投资银行家身份的兼职文学老青年,耳闻目睹了内地股市从初创走向畸形繁荣以及哗然破灭、徘徊不前、反复博弈修补、再度蹒跚起步的历程,感慨良多。剥离了这一条主线,小说的持续演绎就显得有些可笑了,个人暂时的逃离与放纵何足挂齿?如此的神思与狎亵除了幼稚还有什么可资炫耀?谋生已经是无可辩驳的现实,在一个理性极度膨胀,整天揣摩财务评估、拿捏谈判技巧、掂量巨额回报的机构里,又有多少浪漫可以侈谈呢?

“实际上很简单,我们公司平时的业务就是帮助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那名投行高管向记者解释,“说起来,主要也不过就是3部分,上市持续融资、兼并收购以及财务顾问”。

身为英国的老牌投行,行事向来极为低调。一名证券业界的资深人士就曾经如此转告记者,“因为外籍投行的管理很不近人情,说开你就开你,没有任何道理;言语一旦失足就有可能吊销自己的饭碗,所以你应该理解这一点”。譬如这家老牌投行进驻内地多年,也仅仅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10名工作人员。——这与小说的描述以及外界的想像有云泥之别。虽然早在1990年初就在香港设立了亚洲公司,而且以发行H股、红筹股等方式参与了100多项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上市业务,涉及融资金额高达300亿美元,其中甚至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以及MBO民营化项目,但还是很少为人所知。

前几年,这家英国投行与美国的知名投行摩根大通在英国本土携手组建了新公司,双方股权各半。原有的投行业务,诸如企业私募、上市融资以及兼并收购也进行了重组;不过仅就中国境内来说,他们依然是竞争对手,抢夺客户资源各不相让,虽然没有硝烟,也不至于你死我活,但压力显而易见。

据业界资深人士透露,他们在亚洲已完成的160多个上市融资项目中,中国内地企业已经占据了100个;先前450亿美元的融资总额中,内地的项目已逾300亿美元。就在前两年的内地企业寻求海外上市的热潮中,外籍投行活跃其中,诸如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等上市地点都成了他们趋之若鹜的目标。这家投行的京、沪两个代表处积极为之路演,既要考虑内地企业的经营业绩,又要考虑发行的股票能否被国际投资者接纳,以及企业上市后的表现。不过,海外上市的成本及其维护也是他们必须为内地企业考虑的一个因素。

作为一家境外的投资银行,员工不多却可以在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上搅得风起云涌而不露声色,足见保持低调已经成了其一贯的传统。可以想像,每一个员工分摊的事务已经足以让人疲于奔命,动辄面孔严肃的会议协商,此外就是出差结交客户……除了这些,他们已经身心俱疲,哪里还有像《股色股香》主人公那样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呢?

就像这样老牌的英国投行已经足以见出其与上述小说想像的反差那样,投行人除了打理自己的业务,较为奢侈的大概只有自己带薪的假期了,谋生之外乏善可陈。置身事外的人们也许倍感神秘,试图探看其中的秘闻。——仅此而已。不过,其就中国内地股市所做的点评或许对当局者更有清醒的判断。

股市,内地股市

谁都知道,投资银行只不过是协助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而已,谋食于企业与交易所之间。操作手法固然各不相同,然而也只是大同小异。当然,它们所拼力赚取的佣金倒是相当的可观。就在1990年代之初内地刚刚放开之时,投行业者已经惹人钦羡,而小说《股色股香》落地问世,无异于自爆内幕,自揭其丑。

“我们是境外机构”,这句话几乎成了外籍投行人士接受采访或面谈时的口头禅,也是他们刻意表明的身份,上述的外籍高管也未能免俗。其潜台词无非是内地股市不在其关切之列,或者,即使揽到了上市深沪的项目,也照样会受到证券管治机构的诸多牵制,所以对此爱恨交加,甚至有意不屑一顾。表面上看来,目前内地的股改行将收官,也许全流通之后就可以大行其道了,似乎可以将历史遗留的问题一起解决掉。不过,据外籍投行这样的局外人看来,“实际上股改也不过只是从原有的制度上打开了一个应有的窗口,但恐怕很难解决内地资本市场的本质”。

正如小说所叙述的线索那样,内地两大股市在短短几年的膨胀让香港以及海外交易所莫名惊诧,他们从政策的空隙里长驱直入,避实走虚,暗度陈仓,上市香港或其他海外交易所就成了他们的追求。“说实话,我们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中国内地企业的海外上市,对于深沪股市倒没有太多的留意;我们关注的多半是香港以及海外各大证券交易所”。内地股市可以让他们漫不经心。现实也确实如此,内地股市持续萎靡已经多年,政策的松动牵动着股市的神经,上市公司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是一个头等的顽疾,虽然企业还是上市公司自己经营,但关联交易依然难以避免。

“一般来说,关联交易当然是越少越好,像香港也有关联交易,但必须按照交易所的既定规则进行,必须征得小股东的同意和批准”,早年就是国际金融专业出身的这名外籍高管谈及上市公司的弊病时,会很自然地将内地与香港逐一比较,“除了关联交易,同业竞争也是上市公司必须要杜绝的一个问题。内地企业从1992年左右开始筹谋海外上市,一般较多的是分拆上市,也就是所谓的非整体上市,将公司业绩较好的主营业务重新包装上市,而将较次的几块业务另行打包处置,——部分上市,港交所倒没有特别的意见;当然现在也有这种情形,不过要少多了;现在的很多老板以为自己本事大,各种业务齐头并进;——投资者当然希望老板们只为上市公司服务。如果上市公司股东、高级管理层、关联人士、投资公司各自从事跟上市公司相竞争的业务,那裁量权就尽在交易所了——判定其有无替代性;另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之中必须要有3个独立董事(其中要有一个财务背景的)以理顺各大交易所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说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侵占资金就曾经相当频繁地发生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

就《股色股香》而言,主人公的活动多半在他的私人范围,毕竟它无法预测将来。就在内地股市股改结束之际,6月份即将到来的再融资、IPO、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所带来的“扩容潮”已经被乐观的证券业界人士认作是内地股市回归正常的表现。是否如此目前仍然难以定论。不过,“内地的绝大多数的所谓大型企业都在香港上市(尽管国外对于中型企业的定义是市值必须在10亿美金至30亿美金之间,而这在国内就算是大型企业了),一些高科技企业则远涉重洋,登陆到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内地企业非常自然的去向就是香港,90%都在香港,其余不到10%的企业在英国——甚至还多——最近伦敦交易所较热,它的AIM市场就有点像香港的创业板,管制甚至比香港还宽松一些”,那名外籍高管的分析现实而且理性,——这一切都在小说作者的笔下有过浓墨重彩的呈现,“香港一个地方的基金公司、律师行、会计师行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内地拟上市企业的主要优势仍然在香港,因为香港股市随时可以新增发股票,不需要证监会的批准即可融资,持续配股;——刚刚上市的时候是审批,增发新股就不需要审批了。香港股市的二次融资拥有很大的优势,甚至是其他海外交易所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上市公司的管制,前述的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独立董事是3个主要的方面,此外,还得有信息披露。内地的A股公司召开股东会之后就得及时向社会公告,必须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此迥异的是,股市小说《股色股香》所描述的狂放与迷乱恰恰和善良的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主人公可以远走高飞,而股民们只能深陷泥沼,死去活来。那个几近癫狂的年代并未走远,至今仍然让人们惊魂未定,不堪回首。看来,若要预测股改之后的结局到底如何,能否奏效,还有待于审慎的观察。(刊发于资本市场杂志2006年6期,转载务请注明出处,以免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