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基金会与时俱进


诺贝尔基金会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最初诺贝尔的遗产只有980万美元,而现在,诺贝尔奖每年要发放大约650万美元的奖金。这还只是诺贝尔基金会每年投资收入的一部分。那么,在过去100多年,诺贝尔基金会究竟是如何投资理财的呢?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在1896年过世时,留下3150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980万美元), 按照遗嘱的规定,奖金将授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经给予人类以最大利益的人;不分国籍,只看功绩。在文学方面,诺贝尔曾规定把奖金授给“带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的著作”。  

诺贝尔基金会,是根据阿尔弗里德·诺贝尔遗嘱的规定建立起来的。他的这项遗嘱于18951127,也就是在他18961210去世前大约一年的时间,于巴黎签署的。管理这个基金会和奖金颁发机构的章程,是由瑞典国王于1900629在议会颁布的。因此,这个基金会的出现,是在阿尔弗里德·诺贝尔死后大约三年半的事情。一百多年后,最初做为“储备金”的资金已增加到4.5亿美元。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除了诺贝尔本人在100年前捐献的一笔庞大的基金外,更重要的是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有方。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这样才能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没想过税收问题,尽管诺贝尔遗嘱监护人一直要求对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进行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还勉强能维持。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超,已大于1923年的诺贝尔奖金了。所以,1923年的奖金创下了历史最低值。从此以后,关于是否该给基金会免税,一直是瑞典议会的议题。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直到1946年才有了结果:议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瑞典议会的这一决定,也感染了美国人,美国规定从1953年起,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在过去的100多年,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理财也经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按照诺贝尔当初的意愿,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1901年的诺贝尔奖金数额为15万瑞典克朗,即相当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此后,奖金数额不断缩水,到了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奖金已只相当于1901年的三分之一。以后,诺贝尔基金数额虽逐年扩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数次贬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直至1991年才首次超过1901年时的实际价值(1901年价值计,约为3100万克朗)。那年以后,诺贝尔奖金一直在100万美元左右。

 

一、19001953年过于保守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时基金为980万美元,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管理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基金会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白地确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上,如银行存款与公债。根据1901年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评奖规则,这笔基金应投资在“安全的证券”上,这也正是诺贝尔本人的初衷。对“安全的证券”,当时人们将其理解为“国债与贷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财产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担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国债或贷款。(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1901 investment rules, the term "safe securities" was, in the spirit of that time, interpreted to mean gilt-edged bonds or loans backed by such securities or backed by mortgages on real estate.)那时有许多国债都以黄金来支付利息。股票市场则碰都不能碰,因为它风险太大,弄得不好会“血本无归”。这种保本重于报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的确是稳重的做法。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出现了2/3的本金损失。长此以往,诺贝尔奖将无法继续颁发。

 

二、19532006年跟上时代潮流

眼见基金的资产将消耗殆尽,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于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变,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改变为应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资产管理观念改变后,就此扭转了基金的命运。2005年基金的总资产滚动至4.5亿多美元。

1953年,政府允许基金会可独立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这是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20世纪6070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计,诺贝尔奖金数额的确增加了许多,但因瑞典克朗数次贬值,奖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增多,诺贝尔基金的数额也是如此。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使得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两年后,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于是大赚一笔。

200011,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像过去那样,用来发奖金的钱只能来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它也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高的奖金数额。

The following table shows the market value of invested capital by type of assets (%):

 

Dec. 31, 2005

Dec. 31, 2004

Shares

 

 

Sweden

4

4

Europe excl. Sweden

19

18

USA

37

32

Japan

3

3

Other countries

5

4

 

68

61

Interest-bearing Investments

 

 

Sweden

26

33

 

26

33

Real Estate Holdings

 

 

Other countries

2

2

 

2

2

Total Portfolio Capital

96

96

Administrative real estate holdings

4

4

Total Invested Capital

100

100

       (来源: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http://nobelprize.org

    

    三、2006年领先于时代

不难看出,诺贝尔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专业知识和能力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当诺贝尔基金总额达到4.5亿美圆的规模之后,取得每年650万美圆的收入已经非常简单了,这意味着它只需要取得1.45%的收益率,就能实现这个目标。而诺贝尔基金会现在每年取得10%左右的收益率已经非常轻松自如了。因此,也使得这个基金会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2006417,诺贝尔基金会对外宣布向三家对冲基金投资,从而开创了基金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同对冲基金的交易记录。诺贝尔基金会已经向卡内基全球长短线基金会、科尔宾资本合伙人以及波托马克岩溪基金三家对冲基金投资。虽然拥有4.5亿美元管理资金的诺贝尔基金会没有透露投资规模,但是投资界人士说,只要赢得这家享有盛誉的基金会的投资委托权便是一种荣誉,既可被视为诺贝尔基金会对这三家对冲基金的首肯。科尔宾资本合伙人的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也表示,能被诺贝尔基金会选中是一种荣誉,诺贝尔基金会将能够推动公司利润增长。其实,诺贝尔基金会的这次冒险举动为基金会投资的多样化和灵活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被其选中的三家对冲基金无论在拥有的资本和投资业绩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由此可见,到2006年,诺贝尔基金会敢于投资于对冲基金,其投资理念已经大大领先于全世界99.99%的投资者了。

 

总之,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完全是因为改变投资理财观念所致。

(说明:本文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对于相关作者和网站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