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金童2
按照马汉的观点,海权国家相对陆权国家在军事上有极大的优势.因为海权国家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地点攻击陆权国家而陆权国家却完全没有办法危害海权国家.这样的事历史上到的确发生了多次.例如涉及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和两次中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认为中国人在这场英国人有绝对制海权的战争中:要么答应英国的要求,要么只能让沿海省份处于英国的任意攻击之下.事情的发展也就是如此.另外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尽管法国有极大的陆军优势,可还是拿有制海权的英国没有办法.眼睁睁的看着英国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同盟.最后还是败在了海权国(英国)手下.
虽然这种海权优势的观点有不少事例可以加以证实.可我们也看到即使是在技术落后的历史时期,海权的优势也只是相对的,而随着技术发展,这种海权优势的局限性就越发明显了.
制海权的概念,按照马汉的定义就是:让己方使用海洋,不允许对方使用海洋.
可这种概念的制海权很少是绝对的.多数情况下它只能做到让对方比较少的使用海洋,让己方较多地使用海洋.
优势海军一方难以绝对控制海洋的重要原因是信息手段的不足.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博罗奔尼萨战争中,当时拥有制海权的雅典同有陆军优势的斯巴达对抗.开始的时期雅典利用海军优势四处攻击斯巴达而斯巴达却很难攻击雅典.可战争拖了几十年,后期斯巴达也建立了一只舰队.并且尽管是劣势舰队,斯巴达也竟然可以偷偷摸摸地将舰队开到海上来.雅典舰队四处寻找对方的舰队以求决战,可总是找不着.那时舰队的探测距离只有目视的十几公里.(当时恐怕连望远镜也没有)常常是双方舰队仅相隔几十公里还是擦肩而过.最后是斯巴达利用这个四处躲避的舰队煽动大部分雅典的岛上附属国起来造反,结果最后的胜利属于海军劣势国斯巴达.(至今美国反对参加台海战争的美国有识之士还常用这个例子来反驳美国右派.)
就是说由于信息不足,海军优势国很难做到完全不让敌对方使用海洋.有时对方这种较少的使用海洋竟然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1,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在地中海的优势舰队没能阻止拿破仑用舰队将几万陆军运到埃及并将其占领..
2.罗马内战时期,庞培一方有绝对的海军优势,可凯撒仍能用舰队偷偷将六七万陆军运过亚得里亚海.并在陆上决战中击败庞培.
3.在罗马同迦太基战争时期,罗马有绝对的海军优势,可汉尼拔可以偷偷将几万老兵从意大利运过大海回到迦太基.(突尼斯)
4.拿破仑战争的休战时期,拿破仑在英国海峡对面的布列塔尼军营中集结了20万精锐部队,他认为可以在一个特殊天气和特殊条件下把这20万人偷渡到英国,虽然这样的事最后没有发生,(因为英国组织起对法国新的陆上威胁)但也不能就认为拿破仑的判断就没有一点道理.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由于信息不足,优势舰队对海洋的控制,特别是对靠近陆地的海洋的控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制海权的不准对方使用海洋要求常常只能是部分做到,有时甚至是基本做不到.
信息不足不但影响了海军优势一方阻止对方使用海洋,自己使用海洋的权利也要打许多折扣.
中世纪时期西班牙是最大的海军国,海军帮助她征服了美洲的许多殖民地.并将大量的黄金运回本国.可就在运黄金的途中,英国的许多私营的武装船只就劫掠这些西班牙的运宝船.尽管西班牙的海军有能力在一场海军决战中击败任何对手,可是仍不能使己方船只免受劫掠.而只能象没有制海权时一样,希望好运气使自己的运输船不会碰上英国的劫掠船.在这以后的许多(直到二战)世纪里,劣势海军国(如俄国,德国,法国,)的打击优势海军国航运的快速袭击舰活动都曾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海军优势国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孤零零的袭击舰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即使一方有海军优势.可由于信息不足,战争时期己方使用海洋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说,美国小说”飘”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作南方军(海军劣势方)的袭击舰长而发迹的.日俄战争时期俄国的袭击舰队也十分活跃.其中一艘巡洋舰俘获了日方几十艘商船,并击沉了日本运送重型攻城炮的船.使得日本攻占旅顺口的时间大大拖后.
随着技术的发展,望远镜,无线电,雷达,侦察机,甚至侦察卫星的投入使用,海军优势方的信息探测和搜集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得过去那种大规模偷渡活动以及劣势水面舰队在海上的偷偷活动基本消失,到了二战,海上水面袭击舰活动也成了最后的绝唱.从这方面看,技术进步使海权优势扩大了,可这时劣势海军国也发展了许多抵消海权国优势的技术.
首先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舰队对濒陆海洋的控制力遭遇陆地对海洋的控制火力而不断后退.
如果在鸦片战争时期,陆地对海洋的控制仅局限在岸炮射程的几百米而微不足道的话,(那时军舰可以逼近到海岸一公里)几十年后随着岸炮射程的提高,舰队就必须要撤到远离海岸十几公里的海域.到了二十世纪初期,近海水雷阵和快速鱼雷艇的威胁使优势舰队进一步后撤到离海岸几十公里.比如一战时,英国虽有海军优势,可由于害怕水雷和鱼雷艇,舰队就不敢迫近德国基地进行抵近封锁.结果是德国的劣势舰队在基地附近的小范围海域仍然可以进出自由.
二战时飞机技术的发展使得陆地对海洋的控制距离增加到几百公里.这时舰队如果要靠近陆地就要面对陆基飞机的威胁.所以除非舰队集结了特别大的力量,通常舰队都要远离陆地到飞机打击距离以外的地方.实际上海权国对离岸几百公里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控制权力.比如二战时英国在北海有制海权,可是德国仍然可以沿着挪威海岸运输瑞典的铁矿.就是说海权国对这些离对方海岸比较近的地方是既无法自己使用海洋也无法不让对方使用海洋的.
第二,由于潜艇技术的发展,一战时海军劣势国的袭击舰从水上转到了水下.这样一来,海权国优势国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对水面袭击舰的优势又大大倒退了.如果说雷达对水面袭击舰的探测距离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话,直到二战时水面舰对水下潜艇的探测距离只不过是十几公里.,就是说在水面反潜舰同潜艇之间的这场猫捉老鼠的危险游戏中,老鼠一方是占有极大优势的.反潜舰不但难以找到潜艇,就是找到了也不一定能将其击沉,而常常是被它逃了.弄得不好还会被它反咬一口,自己先玩完了.既然海军劣势国的老鼠如此厉害,海军优势国家里的家当就要遭殃了.两次大战中德国的潜艇击沉了海军优势方约5000多万吨的商船.虽然潜艇没有使德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在战争的很多时间里,德国潜艇使得英国的制海权看起来更象是笑柄.二战时美国的70艘潜艇在日本水面舰队占优势的日本近海击沉了1000多万吨商船.几乎完全停止了日本使用海洋的权利.很多人都会说是美国的庞大的工业能力击败了日本.可实际如果不是由于美国潜艇的优异战绩,日本工业本不会显得这么不堪一击的.
综上所诉,在二战以前的人类历史中, 多数情况下制海权只是相对的,多很情况下,海军优势国既不能完全阻止海军劣势国使用海洋,也不能保证己方不受阻碍地使用海洋.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潜艇技术的发展,海军优势国的战争优势就更是值得怀疑.制海权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一点之所以没有被天才的马汉看出来.完全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潜艇的辉煌战绩.
在二战后60年的今天,技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在中国和美国.因台湾争执而可能陷入的台海战争中,美国的制海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如今二战已经过去60年了,海军劣势国的武器同优势国的武器都有了长足进展.
首先如今陆基武器对水面舰艇的打击距离大大增加了,如中国的歼轰7的对舰攻击距离可以超过1500公里.前苏联的逆火的对舰艇的攻击距离可以超过3000公里.陆基的反舰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几百公里,发展中的反舰巡航导弹的射程可以超过1500公里.这样一来,水面海军优势国的舰队又必须要远远的后退.要退到离对方海岸线1500公里以外才会比较安全.这样,海权国对对方海岸线1000多公里的地方就谈不上什么制海权了.那么在深海又怎样呢?
当今的潜艇已经发展到了核动力和AIP.潜艇的水下自持时间已经大大增加.这就大大减少了因浮上来换气而被发现的机会.攻击范围也已经大大扩大了.潜艇的水下速度也已经大大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攻击占位的机会.浮筏技术大大减少了噪音,吸音橡胶技术大大减少了主动声呐的探测距离.特别是潜射导弹的发展,适得潜艇对水面舰队的攻击距离增大到几百公里,过去潜艇的攻击距离只有几公里,所以航母对付潜艇的主要方法是躲.现在潜艇的攻击距离如此之大,茫茫大海,已经没有航母可以躲避的地方了.潜空导弹的发展使得反潜机自身的安全也成了问题.
我们来看看反潜技术的发展.声呐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不过同潜艇的反声呐探测技术的发展相比较,声呐对潜艇的探测距离不是增加了反而是变短了.反潜机技术有了重大发展,大约可以发现水下几十米的潜艇.不过水下100米以下的潜艇仍是难以用巡逻方式加以发现.如果发现了潜艇的迹象,反潜机可以用投放声呐浮标的方法发现深度水下的潜艇.可是因潜空导弹的发展,反潜机的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反潜技术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海底声呐阵.海军优势国可以在和平时期在陆权国海岸线附近布设海底声呐阵.这样就可以在战时对方潜艇出港和回港时对其实施攻击.不过如果对方在战时大量使用假目标噪音发生器.这个海底声呐阵的作用也要打折扣.
总之,看来二战以来潜艇,导弹和飞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水面海军国对海洋的控制力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未来很可能的海战前景是:双方的水面船只,因为害怕对方潜艇的导弹攻击,不但商船不敢在海上航行,连水面航母也不敢出来了.近岸水域成了陆基导弹和飞机的天下,深海大洋上水面船只不见了.双方的水下舰队在做无声的较量.但这种水下较量很难得到绝对的胜利.消耗战会无休止的打下去.最后哪一方的军事经济潜力比较大,哪方才有可能惨胜.最大的可能性是两败俱伤,根本就没有胜利者.
如果美国人也看到这个前景,最好不要参战台海,同中国谈判才是上策.
05.10.11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环球热讯社区,黄金童2专栏:http://bbs.armystar.com/bbs/index.php
博客个人文集:http://www6.blog.163.com/-0SdC.html
价值中国个人主页:http://dghz1564.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id=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