牋牋牋 丰田进入中国市场不是最早,投入也不是最多,但却是利润率最高的厂商之一,这完全得益于日本人的精明:当相对厚道的欧美汽车厂商花费巨资在中国汽车市场探路时,丰田一如既往地在中国调研着国情,琢磨着国人的心理和消费习惯;当欧美汽车厂商在产品性能、质量上辛辛苦苦地做着改进,为降低成本绞尽脑汁的时候,丰田则在营销和宣传上游刃有余地玩着各种花样,轻松地获得了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牋牋牋 在车市竞争进入白热化的6月,凯美瑞登场了。尽管丰田自信地称凯美瑞在同级车型上没有对手,尽管凯美瑞号称可以跟奥迪A6“有的比”,可市场炒出来加价4万提车,着实让很多人不解,然而据北京一家凯美瑞4S店介绍,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来店登记订车的用户已经超过千人。其实凯美瑞这次在营销上并没有用什么复杂的花招,用的还是营销学中惯用的饥饿销售法。
牋牋牋
所谓饥饿销售法,即通过主动限制销量来给消费者造成一种供不应求的感觉,诱使消费者争相购买。这种手段自古有之,在中国更是应用广泛。大到卖楼的通过销控哄炒楼盘,小到服装摊位找托儿假装热销,最近听说某城市一个卖包子的都打出每天限量发售,打包带走需要提前预约的宣传。这些花招看似简单,在国内却屡试不爽,这也和国人的消费习惯甚至生活习惯有关:坐公交车跑慢了就没有座位,坐飞机的时候却也争先恐后,哪里排队就往哪里冲,生怕落后了吃亏。尽管很多专家不停地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然而在诚信危机的今天,专家似乎也不那么可信了。于是明知可能有猫腻,房子照样疯卖,汽车照样热销,厂商经销商开心,消费者也满足了心理。
牋牋牋 在车市中使用饥饿销售法好处多多,特别适合国人的消费心理:通过供不应求的局面树立品牌受追捧的形象,打压竞争对手。同时,新车型通过这种营销策略也可以掩盖产能不足来带的诸多问题,也能以有限的产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加价可以使单车利润实现最大化,每个消费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