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体制的安排下,垄断行业风光几十年,弊端凸显;同时,反垄断的声音呼吁了十几年,从微弱模糊开始日渐清晰。
最近,有几则与垄断有关的新闻备受关注:
一是北京出租车租价从5月20日起开始陆续上调,由1.6元/公里调到2元/公里,上调幅度达到25%,社会反响比较强烈——“听证会成涨价会”;二是成品油的价格从5月24日凌晨开始大幅上调,北京市场93号汽油价格已突破5元,达到5.09元/升,两个月累计上调近20%,持续上涨的预期笼罩市场;三是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相继推出资费优惠套餐,但只有具体指定的手机用户才能享受,质疑声不断;四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垄断行业员工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一个长期存在、见怪不怪的事实见诸报端,还是引起社会一片震动。
这几则新闻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没法不关注:对于经常打车或者开车的上班族来说,那将意味着从此支出增加,生活成本随之提高,与此同时,本有一个可以相对抵消部分支出的机会,但却不在享受之列,因而许多消费者便质疑移动和联通是打着“资费下调”的旗号作秀,而行促销之实。质疑过后有什么办法?换了这个“店”到那家“店”,都是一个样:双寡头。
一边是气不顺,一边又让你心里添堵,看看他们电信等垄断行业的工资加福利状况。用步正发的话讲,垄断行业的一般岗位,其收入水平与其贡献和价值背离,问题比较突出。
其实,每天要打交道的电力、煤气、自来水,还有金融、保险、烟草、公交、铁路等等,一些被定义为公用事业的行业没有不让你气堵的。比如,长假出行,铁路上是一票难求,但再紧张,只要掏出个与铁路系统有关的证件,立马解决,还免费,今年“五一”就在火车上亲眼见识铁路系统职工如何享受“特权”。而普通旅客只有叹叹气、嘟囔几句的份儿。电力系统职工免费用电、公交系统职工免费乘车等“垄断福利”也备受质疑。
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垄断——在惹祸。
比如,出租车租价上调,看上去司机会受益,其实很不情愿,油补取消了,压力或许更大,根源在垄断的公司制安排;电信企业所谓的“资费下调”也无人领情,因为下调应是“普惠”而不仅是“优惠”,即便是施以“小惠”取悦消费者,挂着改革的名,而实未触及根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监督自己,缺乏真正的竞争,仍是靠着垄断在获得暴利。看看中国移动公司的公开报表:中国移动去年的营业收入是2400多亿元,税后利润是535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22%,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而在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的利润率也不过1%左右。中石油、中石化等等也大同小异。
垄断伴生暴利,垄断也伴生特权。新华社最近披露另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就值得关注:一些拥有一定特权的行政事业单位集资自建住房在许多城市蔚然成风。集资自建住房的单位利用自身的关系,以低于“招、拍、挂”交易方式的价格获得廉价土地,轻而易举地打通各种关节,享受在工程建设税费方面的多种减免和优惠政策。在商品房市场价格的涨势中,这些集资建房的单位以半福利的方式售给单位职工,售价与市场价相差悬殊。有些早已按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了公有住房,享受了国家房改政策,而在单位集资建房中又享受了大多数老百姓享受不到的种种“优惠”,在社会上造成新的不公平。
靠着行政力量和体制安排垄断市场,有违公平竞争的法则,破坏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而由此攫取暴利,其结果必然会打破社会正常的分配秩序、分配关系乃至社会稳定。而“垄断福利”表面上是内部职工的“免费午餐”,实际上是通过成本转嫁,让给消费者买单,这也是影响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利用特权,将部门利益法律化的倾向会使垄断行为更加肆无忌惮,扭曲价格、降低效率、损害公平,进而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要改变现状,正如有评论所说,光靠垄断企业自身的理性和道德自律是无法保证市场环境的有序发展和价格机制的稳定运行。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靠反垄断的力量来打破僵持的局面。因此,《反垄断法》的尽快出台就被寄予厚望:让竞争行为得到保护,反竞争的行为得到规制;让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等行政垄断给打破,让捆绑在垄断背后的行政力量得到制约,让“权力与商业利益相结合的权势分利集团”失去分利的机会,从而为利益关系的调整创造公正的分配秩序。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反垄断的对象不只针对国内的市场主体,在华跨国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反竞争的行为同样需要得到规制。这是反垄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样是调整利益关系的重要一环。(文/杨良敏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6年第六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