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看到一些本家儿朋友的留言,感谢他们的鼓励,一直想说点发生在身边的我们滕氏小姓的逸事。 滕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乃黄帝十二姓之一,不知为何至今仍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西周初年,文王之子错叔绣被武王封于滕(即山东滕县),此国君的子孙便以国为氏而姓了滕。汉朝末年,今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被置为北海郡,是滕姓较集中的地区。我的祖籍就是山东掖县。 一个人在外面遇见与自己同姓的陌生人,如果是张、王、李、赵、刘等大的姓氏,往往不会有什么感觉,相互该怎么着还怎么着。而换了我们这样的小姓,就显得格外稀罕,总要问问对方祖籍哪里,家境如何等等,有如曾失散的亲人一般。而在一个集体当中,若有滕姓同胞,则更会像家人一般相互关照,我通常会亲切地称呼对方“本家儿”。 有一次,在农贸市场一位女士主动上前打招呼,告诉我她也姓滕,还非常热情地讲她在民航系统工作,并留下电话让我买打折机票一定找她。尽管后来并没有麻烦过她一次,但心中留下的暖意却久久不散。一次央视去天津杨柳青录制节目,南开交响乐队参与演出,别的孩子都喊我滕老师,只有一个过来要合影的拉小提琴的姑娘叫我叔叔,因为她也姓滕,那种亲情溢于言表。 最令我感动的是,后来成为朋友的一位滕氏兄长,他因之前与我并不相识,怕直接约见唐突,就请他的朋友宋祖英和徐沛东引荐,大家一起聚一聚,并在席间赠予其亲笔书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位滕兄虽并非专业书法家,但其学问功底深厚,书法功夫不凡,据说平时的文稿也常是书法草就,但很少赠字,更是从不卖字,据说曾有收藏者提着厚重礼金前来求字,也被拒之门外。而这一次却洋洋洒洒写了约两平米见方的这样一大篇,搞得徐沛东在一旁心里很不平衡,感慨人家还是同宗同姓呀,写的《岳阳楼记》又是有关滕子京的事,可谓三滕合一。后来,这幅字一直悬挂在客厅正中,一来以《岳阳楼记》作为激励,二来也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同姓兄长的敬意。他以我为滕氏的骄傲,而我又何德何能受此礼遇啊! 虽说我们滕氏小姓难得碰上,但还真有那么一次属于千载难逢,记得十几年前在人大会堂举行的一次大型演出“黄河的太阳”,当时总策划是电影局局长滕敬贤,总导演是滕文骥,乐队及合唱指挥滕矢初,在节目单上显得格外抢眼,于是有人戏言,这活动是不是你们滕家办的呀…… 谨以此文向滕氏同胞致意!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