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奴”与美国的“有房的穷人”
房奴。一个已经不再算新的名词,人们发明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买了房子却反过来被房子压迫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成为房子的奴隶。
人成为房子的奴隶?显然,是夸张了一点!但是,与几百年前那些被白种人贩卖到美洲的黑人相比,我们不是被动为奴的,那些被白种人绑架,在刀枪棍棒的威逼之下成为奴隶的黑人,是被迫的。而我们则是充满期待,愉快地被套。
在西方国家,对于类似的情况也有专门的定义,他们叫“有房的穷人”(House Poor),即“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收入的大部分用来支付住房所有权”(House Poor:Describes a person who directs a large portion of his or her income to home ownership.)换言之,“某人拥有住房但通常只有非常少的可支配收入,是谓有房的穷人。”(Someone who is house poor usually has very little discretionary income.)还有人定义:“有房的穷人即描述这样一种状态:某人在支付其住房融资和相关成本之后只有非常少的可支配收入。”(house-poor:A description of the state of having very little disposable income after paying the financing and carrying costs of ones home.)最简洁的定义是:“某人的净财富太紧密地与其住房联系在一起而现金却少得可怜的状况”(The condition of having very little cash because nearly all of ones net worth is tied up in ones house.)不难看出,西方的“有房的穷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房奴”。
拥有一套宽敞华丽的住房一直是我们很多人的梦想,为了得到房子,我们毫不犹豫地去抢购,去按揭,去首付,去月供。至于期限有多长,今后货币政策变化之后我们的还款压力有多大,我们没有仔细考虑过,来不及考虑那么多,先首付,装修,搬进出住下来再说。
你要是去问房奴们:成为房奴,你曾经有过思想准备吗?大多数人会很坦率地讲:没有。
当一个人负重行走,累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如果没有人替他分担,相反,还要乘人之危,给他加上最后一根稻草,也许,他就无法承受,一根稻草也许会压弯他的腰,让他残废。在电影《真实的谎言》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一只鸟,站在一辆车上,打破车辆的平衡,让车倾覆,最后掉入大海。电影大师用戏剧性的镜头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量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鸟和稻草都是轻微的东西,可是,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它们居然会打破均衡,至于房奴的那只鸟或那根稻草,则是利率,一旦加息,哪怕是最轻微的加息,对于负重行走的房奴来说,也是百上加斤。
用财务分析的语言来解释,房奴的问题在于:在他的真实的现金流演变为房产的同时,开发商把土地、房屋和其他地上附着物高价卖给他,开发商的死资产变成为速动资产——现金。开发商不仅具有偿还能力,而且暴富,成为超级富豪,与此同时,房奴们负债累累,偿还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受到房子的拖累。
业主们在最初买房时面临五个关键的变量:房子的面积、单价、按揭期限、按揭利率和首期付款金额。
人心就是如此,大多数人都希望房子尽量大一点,单价尽量低一点,按揭期限长一点(当然也有大量的例外),首付尽量少一点,利率最好低一点。但是,事实上,房子面积越大,首付越少,需要银行的贷款就越多,意味着以后每月的供房款越高,压力越大。
再说利率,我们过去一直对它非常麻木,那是因为没有债务,所谓“无债一身轻”——对利率不敏感是很正常的。现在,成为债务人之后,对利率就非常敏感了,再麻木就太不应该了。
有人曾经对我说过:“如果按揭期限能够达到70年,或者100年,我们买房就轻松多了!每月还款的金额就1000元,负担能重到哪里去?我还可以潇洒地生活。”在这里,时间是一个变量,在住房抵押贷款中,时间是一个关键的变量。可是,按照国际惯例,住房贷款最长的期限是40年,实际执行的期限100%低于30年,很简单,一个人的工作寿命在40年以下,超过40年的人极少。银行只能这样给一个人授信,它不可能给几代人授信。也许,银行哪一天会改变它们的规则,但是,那应该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