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的疮疤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此文于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年忌日发表于美国《侨报》http://www.chinapressusa.com/luntan/200607280273.htm

揭开历史的疮疤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2006年07月28日美国侨报

 

■四川  周晓翔

 

      北京时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唐山,一场里氏7.8级强烈地震,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瞬间夷为平地。

     30年前那场灾难,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在其本已千疮百孔的身躯上又猛然剐去一块肉,24万生命瞬间消失,16万民众永留伤残,7000户人家断门绝后……

     30年后回望唐山,新肉虽长成,疮疤还在;城市虽已新生,痛苦犹存。最近,民间正举办纪念活动,拂去历史尘封,掀起追访、回忆、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热潮。而此刻,一些人质疑,时过30载,到底是否有必要把已结痂的疮疤再次揭开?

     笔者以为,再次揭开这段历史的疮疤,意义非同寻常。地震虽然是天灾,但人祸的责任却无法回避。揭开,可以让历史审判,让良心谴责,可以明真相、鉴后人。

     30年前,笔者虽未亲历唐山的恐怖,但也体验了大地的颤抖与地震棚里的恐慌。地震之后,很久未见关于死亡人数的报道,倒是等来当时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华国锋的豪言壮语,认为人定胜天,能够在不依靠外国援助的情况下重建家园,一口拒绝了国际社会的援助。

     事后人们知道,当时诡秘万变的政治地震,远比唐山大地震的砝码沉重。周恩来去世引发的天安门事件导致邓小平再次下台,朱德刚刚去世,毛泽东久卧病榻,四人帮正欲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在这个多事之秋,屋漏偏逢连阴雨,唐山地震了。

     在政治与灾难面前,重心放在了前者。于是,灾难的悲情在政治的残酷面前变得无足轻重。为显示人定胜天的哲学,许多生灵失去了生的权利。

     而三年前的SARS肆虐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指出,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国家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也要首先消灭SARS,确保百姓安全。相比之下,这种声音是不小的进步,也是更加文明的政治。

     需要反思的还有灾难发生前后,科学向政治妥协、信息被权力封锁的事实。在1976年后的10年时间里许多事情是被权力要求回避的,连起码的死伤人数都成了机密。确切的不幸,人们整整等了10年才知道!1986年出版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以及2005年出版的《唐山警示录》一书让人们能够在多年后再去舔吮那段淌血的历史。

     而今人们知道,那次灾难不是无法避免,离唐山115公里的青龙县,因为政府听了某无名小辈提供的地震预报后,宁可信其有,全县在那场惨烈的大地震中,虽然房倒屋塌,但47万人无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

     而在唐山,这样的预报却未被允许发出,以至预报人员在救灾现场被幸存者唾骂、掷石。地震不被预报的一个原因是唐山离北京太近,预报则意味着毛主席要搬家,这在当年是大问题。因而科学在政治面前变得脆弱。当局只有在经历了SARS以后,才开始明白并认同这个道理——信息公开、透明、流动,才是真正的对百姓和民族负责任。

    逝者已去,生者犹痛。拿破仑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而笔者以为在痛苦中反思,是对痛苦的救赎。当政者不能仅靠人定胜天的虚妄,去战胜地震、海啸、污染等自然灾害。人类唯有理解、了解、尊重自然,才能与之和谐相处。

     更进一步考察,唐山的悲剧是当时整个国家政权体制的悲剧,是整个国家坚持的政治标准为第一优先的恶果。这样的标准,现在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稳定压倒一切。坚持这样的标准,其他任何事情都没有讨价还价余地。在健全的社会里,当政者首先是对公众而不是政治负责,只有对公众负责,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社会方能和谐。

     这正是揭开历史疮疤的意义所在。

(作者供职于成都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