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只是一个普通市民


 

    钟南山关于收容制度的一番表态,在网上引起热议。而新浪网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的调查吸引了上万名网友点击投票,其中超过六成人表达了赞同的意见。钟南山的表态似乎得到了“民意”的支持。
 
    不过,正如钟南山自己所言,他只是作为广州的普通市民说说对广州治安的看法。因此,笔者也希望有关部门、也包括“民意”,能够理智地面对钟南山的看法,让他的表态回归其“普通市民”的本质。

    钟南山这位“普通市民”的看法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事实上正是源于他的“不普通”。由于身份的“不普通”,他的一言一行一方面能得到最大的放射效果,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面;另一方面又因身份的“不普通”而对舆论导向和“民意”造成影响。正因如此,虽然他只是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发表看法,同样能够得到“不普通”的发言效果。而危险的是,钟南山这次的看法,真的只是一个“普通市民”的看法。

    首先,从钟南山发表看法的背景来看,是他在广州街头被抢手提电脑之后。所谓的“感同身受”,在自己被与城市流浪人员有关的人抢劫后,产生一种对立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影响了他的客观与理性。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有点象我们普通人遇到什么使自己利益受损之事后的发发牢骚,倾向性必然存在。

    而钟南山的“以好人为本”之说,更是非常业余,与“普通群众”中的普通见识相比毫无过人之处。简单地将流浪人员进行“有罪推定”,早已被扔进了法治社会的废纸篓里,如此见识,确实不敢恭维。在“正常”的法治社会中,“罚所当罚”是一个底线,至于“应罚尽罚”反而退居其次了。将一个群体不问原由都认定为“非好人”而“一网打尽”,明显得不到法理和情理的支持(市民“呼声”并不一定是情理)。

    从上述两点分析,钟南山院士的看法,确实是“普通市民”的看法,既没必要对钟南山进行口诛笔伐——这只是一个市民的感受,更不应当给予特殊的放大。

    流浪人员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自然不能以“肉体消灭”般的做法来解决。但六成网友对钟南山的支持,固然有着网友构成的原因,却也与钟南山本人的社会声望有密切的关系。而钟南山的声音能够广泛地及于神州各地,更是与其身份密不可分。人们往往会受到其身份和威望的影响,而忽略了他“普通市民”的真实存在。在钟南山的看法发表后,不是就有教授从理论上为他的看法做支撑吗?著名法学教授乔新生就撰文表示了支持,这种支持有多少受到钟南山社会身望影响的因素,实在值得一提。

    钟南山作为医学专家,在他的专业领域内,自然是有着其权威性的。但专家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却完全只是“普通”的看法。“普通市民”的看法,没有被社会“普通对待”,造成了一种放大性的效果。影响不普通了,也就可能对社会造成错误的导向。因此,不管是媒体、相关部门还是“普通市民”,对于一个名人以“普通市民”身份发表的看法,或者越过自己的专业局限发表的看法,还应当“普通对待”,不要被名人的感受蒙蔽了自己的理性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