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60度》的感佩与妄言


   《360度》的隆重登场,势必要载入2006年中国电视业的史册。栏目本身暂且不论,问题在于态度。一帮理想主义者,终于又鼓捣出一个创新园地。“活泼泼地”——连古板的理学大师也不会忘了这个词。《360度》绽开在晚八点,背后你会影影绰绰地看到一群人跳起摸高的可爱劲头儿。受此感染,谨以此文拔刀杀入战团。

      不知道这个栏目对自身的期望值有多高?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目标定位?
      第一次看,就有个很强烈的念头:《360度》或许终将替代《新闻联播》。栏目的制片人也许应该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者指着《新闻联播》心里说:“大丈夫应如是。”
      新闻频道历来的改革思路,都是“绕过正面,猛攻侧翼”的。或者说,是“围城打援”。这个“正面”、这个“城”就是《新闻联播》。
      千万个栏目站起来,都是要把一个栏目比下去,都是希望造成一种“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局面。只不过,此前的新栏目要么和《新闻联播》在编排上距离太远,要么在实力上差距有限。总之,远处的芳草,既不能沾光,也不能分润,荣也好,枯也罢,都难以撼动《新闻联播》这棵积年老树。
      而《360度》一出场,摆出来的阵势就明显不同。虽然仍然不是正面对决,仍然寄望于潜移默运,但它要在《新闻联播》的卧榻旁酣睡的意图是清晰的。作为局外人,做这样的解读也许有些“妄言”的意味,不过,有三个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1,在距离上,它和《新闻联播》贴得太近,致使观众不得不在它们中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很难设想同一个观众既看《联播》、《访谈》,又看《360度》。在观众份额的分配格局上,两个栏目之间几乎无法缓冲调和,“排他性”远大于“兼容性”。这只是个猜想,不妨专门做一个收视数据的分析。
      2,在时段上,《360度》的八点时段似乎更应该成为人们在晚间收看一档主体新闻栏目的时段选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白天时间拉长,回家时间延后,会不会让7点时段的价值自然向8点时段“漂移”?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一个社会学调查验证一下。
      3,在时长上,和《新闻联播》相比,一个小时的新闻栏目更符合国际潮流,也符合这个资讯时代观众对于一档“全景式新闻栏目”的时长需求。大空间本身就是大实力。这一点,也是此前的新闻栏目无法企及的。
      仅此三个原因,我就想,《360度》和《新闻联播》之间的关系,恐怕是替代性的,而不是互补性的。即使主创者初衷并非如此,今后没准儿也会向这个方向演化。因为,和人际关系一样,真正决定关系的,是格局。
      这个关系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360度》的目标定位。只有当这个战略性问题清楚了,我们才获得了一个坐标,才能够评判栏目现状的得与失。
      “替代联播”“与联播互补”这两个不同的目标,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栏目的走向?
      如果以“替代”为目标,我们也许就应该针尖对麦芒地苦战,当仁不让地争夺晚间主体新闻栏目的观众蛋糕,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以“中国电视新闻第一品牌”为愿景,把《360度》往一种硬朗风格的“全景式新闻栏目”的方向去推进。
      如果以“互补”为目标,《360度》在面对《新闻联播》这根定海神针的时候,不得不避让、合围、缠绕、加厚,回头去寻找所谓的“特色”和“深度”。而一旦由于受限于当日时效,“深度”没准就会退化成“软度”。
      在战略上的毫厘之差,等到变成节目的时候,就是千里之别。“替代?还是互补?”的问题,简单地说,会转化成“硬一些?还是软一些?”的问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没有中间道路,没有缓冲地带。毛主席说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
      如果我来做这道选择题,我会选择前者。理由已如前述。更何况,这还能够满足电视人一个小小的野心。如果成功了,会不会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央视继“春晚”之后创造的又一个“八点看新闻”的“新民俗”?这个目标有点诱人。
      所以,请允许我先戴上“替代战略”的有色眼镜来看《360度》的现状。


      如果我们以《新闻联播》为“假想敌”,再来回望《360度》,就会发现后起者的巨大优势已经赫然在目——新闻价值观的转型。
      在“新闻价值”的诸因素中,“重要性”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这个“重要性”如何定义?《走进科学》改版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我们是把新闻按照传播者认识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还是按照公众需求的“重要性”进行传播?这一代人终于被迫要做一个抉择了。
      在上大学念新闻系的时候,还记得课本里把“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上了《新闻联播》头条当作新闻改革的新鲜事物来表彰。可惜,十几年了,《新闻联播》也没能真正做到新闻价值观的转型。而它不能为、不敢为的,恰恰是《360度》的机会。从已经播出的节目来看,《360度》把重大国际新闻放在头条的位置,已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在网上能找到的《360度》对自己的定位是这么说的:“主播对当天新闻进行梳理,对最受关注的新闻进行深入报道。”这里说的“梳理”和“最受关注”就是对新闻价值观转型的通俗表达。观众要什么,这是硬道理。
 
     《360度》的定位中,除了上面引述的之外,还有一段:“除了时效性较强的硬新闻以外,该节目还增加了文化体育方面的软新闻的专题报道。”此外,我在另外一篇介绍文章中还看到了这样的表述:“报道最贴近您的新闻是《360度》的宗旨”。
      贴近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结合看具体的节目之后,我担心往下操作,会出现一种与“替代战略”背道相驰的倾向。
      《360度》有两个可能的前景:
      其一是“替代战略”下的“全景式新闻栏目”。
      其二是“互补战略”下的“杂志性新闻栏目”。
      前者,也就是“全景式新闻栏目”在信息量上更大,在节奏上更快,在选题依据上更倾向于当下和即时,在编排上更讲究悬念对于播出流程的推动,在手法上更强调现场的运用。。。。等等,总之是往“硬新闻”的方向前进。
      而后者,也就是“杂志性新闻栏目”在信息量上更小,在节奏上偏慢,在选题依据上更倾向于长效和时宜,在编排上更讲究技法和传播者的主观判断,在手法上更强调情感和深度。。。。等等,总之,是往“软”的另一极游走。
      从栏目的现状看,似乎还在上面两种前景中寻找一个中间的状态。或者说,栏目是否还在两种前景中游移未定?
      我在担心:这样的中间状态是否能守得住?因为,仅靠惯性,就容易偏向后者。
      杂志性节目,在操作上更简单,组织生产更便捷,更容易满足编辑记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如果打造硬朗风格的全景新闻栏目,在组织上和控制上,都要求更多的技巧和投入。往这个方向走,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当真退回到“软新闻”的“杂志性栏目”的路子上去了,我想应该会有这么两个不利因素:
      首先,和兄弟“深度”栏目,如《会客厅》、《东方时空》等,同场竞技,会堙没了这个栏目的创新高度;
      其次,作为日播的强调时效的栏目,如果陷入早已有之的深度报道竞争“红海”,劣势大于优势;
      这两条,说白了就是:打赢了也没多大意思,更何况难以打赢。那还打个什么劲儿?
      而如果我们下决心走另一条路,以替代《联播》为目标,打造晚间旗舰新闻栏目,敌人只有一个(联播),镜鉴却有很多(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晚间主体新闻),一旦超出就是全局胜利。这样的买卖,难得啊。

      怎么实施“替代战略”?
      其实把几个词连起来看——“梳理”、“贴近”、“最受关注”、“深入”等等——就已经构成了挑战的基本姿态,就已经是成长的一粒种子,就已经是判别所有细节优劣的基本准绳。
      这些词实际上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按照观众需求制作和编排新闻栏目。
      “观众需求”这个词,我想应该有这么几重意思:
      1,在编排方式上,按照受众能够认可的顺序排列新闻;
      2,在叙事流程上,按照受众的自然心理过程设置悬念;
      3,在内容营造上,按照受众最感兴趣的方向选取事实。
      按照这三条标准,再返观那些已经陪伴了我们十几年的、以《东方时空》为鼻祖的“杂志性新闻栏目”,几乎是恰恰与此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杂志性栏目”从内容到编排则都是传播者主观逻辑的展开:
      1,在编排方式上,版块化;
      2,在叙述流程上,逻辑化;
      3,在内容营造上,知识化。

     按照这么几个标准,我们来看《360度》的现状:
     首先,在编排方式上,没有把“按照重要性梳理新闻”的思路贯彻到底。
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新闻是人类构建自身想象中的“完整世界”的方式,是在当代世界中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手段。这和吃饭一样,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业务问题。所以,不同的新闻风格也好,不同的新闻形态也好,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也好,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整个世界。如果因为强调特色而只看半个世界,甚至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缺口,人通过新闻建立起的“安全感”就会有重大缺失。

     “重要性”,就是看世界的“一个角度”。
     但是,拜托,不要有更多角度了,不要驳杂不纯了。
    简单最有力量。
    现在的编排思路,还是有那么多版块设置的痕迹。虽然为了操作方便,有一些条块分割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要用演播室景区的频繁转换,甚至是主持人的移形换位来强调这种分割,则在编排思路上好象又回到了“杂志性新闻栏目”的老路上,又是在用传播者的主观设计来替代“观众需求”。《360度》所首倡的“按重要性”梳理新闻的新理念,正是在这些“版块化”的痕迹中打了折扣。
    本来,主播巍然在座,是一副“资讯在我手,奉上随君心”的自信姿态。从头到尾,应该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我认为这条信息在此刻最重要”。换言之,信息出现的规律,是主播按照既定价值观判定的观众需求,是此时此刻的,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是手辉目送的,是随时都有个“观众对象感”的。过多的版块分割,不仅打击了主播的自信,拖慢了节目的节奏,而且也稀释了理念的锐度。预先设定的版块,与此时此刻无关,与主播的心灵无涉,与灵动变化无缘,最要命的——在版块的分界线上,只有传播者的师心自用,我们所追求的“观众对象感”登时远遁矣。

      其次,在叙事流程上,还没有尽可能地按照“悬疑”方式来构建新闻的张力。

      叙事流程,实际上是“用什么力量来推动节目”的问题。从我看到的几期节目来看,制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与新闻相关的有意思的背景信息”来推动叙事。例如,在6月7日的节目中,把钢琴家朗朗的个人介绍,火山喷发的绚丽场景等等,都花了很大的气力编成了短片。
      不是说这类背景信息不重要,我怀疑的是,这类短片能构成对观众的真正吸引力吗?这类话题,哪怕是很有意思的话题,能推动节目的流程吗?它们能是栏目的真正卖点吗?至少,人物类节目和镜头美仑美焕的纪录片从来就无法在收视率上和新闻节目抗衡。
      对于一档“全景式新闻栏目”来说,推动节目流程的通常动力是“悬疑”,电视连续剧式的“悬疑”。这种“悬疑”的适用,大至每天节目之间的关系,小至每个具体信息的判断和编排,几乎无处不在。美国和台湾的新闻节目几乎都是在这么做。前一阵,台湾新闻界在追踪陈水扁女婿弊案的时候,几乎就把这种用悬疑推动的“连续剧式”的新闻操作手法演绎到了极致。
      在每天节目之间,悬疑可以拉起无数根线头一样的东西,成为今天和明天节目之间的“筋络”,强化联系,加固结构。要营造这种悬疑,首先是在考较新闻编辑的“大局观”,具体地说,是否有判断事件发展方向的能力?是否具备深入调查的真实的内心冲动?
      就拿“川剧变脸风波”这条新闻来看。风波发生在6月初,但可能是因为制作周期的问题,专题节目延至6月下旬再播出。节目中,虽然把这场风波的源源本本以及周边的信息、观点都交代得很清楚,但正是这种“全面”、“周延”,也解消了新闻本身具有的张力和悬念。
      如果换一个做法呢?从“变脸王”王道正对“变脸机密外泄事件”的反应入手,每天跟踪事件发展的过程?
      其实,做专题和做新闻的区别就在于:专题是把围绕一个核心事件的各类信息,以逻辑为纽带,平面地编排出来。而新闻,则要把“逻辑”还原成时间,把各类信息按照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编排。而我们的任务,则是揣测公众对新闻核心事件产生的悬疑,并据此对自然顺序进行加工和呈现。
      “今天老爷子王道正是不是要采取什么行动了?”“那个在网上兜售机密的人是谁?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露出真容?”“有一位网友好象透露了一些这个人的一些线索,有谱吗?”“有没有人反对王道正的说法呢?这儿正好有一位,他是谁?他敢站出来说吗?”“文化主管机关应该有个态度了吧?明天,四川省文化主管机关的领导将接受本栏目记者的专访”。。。。。。。
      我们的记者不正是在这样采访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采访的原始时间过程还原给节目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记者解开心中悬疑的历程也看成是观众求证的心理历程呢?为什么我们非要等菜上齐了才端杯开撮呢?为什么我们非得假装成上帝一览众山小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捋着世俗的线头匍匐前进呢?
      刚才举的这个选题,仅仅是个很小的例子。之所以要说它,是因为它除了缺乏新闻应有的张力之外,还痛失了新闻最珍贵的东东:时间。
      正如我们决不肯在没有弄清楚“谁干的?”情况下,就放弃播放世贸大楼坍塌的场景。
      悬疑的提炼是需要用心灵的。例如,在《360度》开播不久播出的关于“外籍院士”的一条专题片。主持人甚至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了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的名单,也不肯回答观众的一个疑问:“他们这些外籍院士挣咱们中国人的钱吗?我们需要给报酬吗?如果给,我们怎么管理他们,让他们为中国人工作?”
      播出一个月来,栏目中的专题片越来越长(有的达到十分钟),逻辑越来越严密,当下性越来越消失。也许,我们不得不质疑专题节目的必需品——“逻辑”。仅仅靠逻辑去组织素材,仅仅靠这些素材花团锦簇地围绕着新闻事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转而去用心灵揣摩观众,从观众那里得到悬疑,再用悬疑去推动事实。
 
       再次,就是我们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新闻事实?
      我想,目前栏目最缺的是“现场”。“现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往某处一站,说“我身后的是。。。。”就是现场了。
      现场,应该是“悬疑”的自然延伸和外化。正如台湾媒体不惜重金派出SNG车,在土城监狱对面的大楼上顽强地等待,等待哪怕能够抓拍到陈水扁女婿出来受审的一个镜头。
      也许三天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悬疑在,现场就在。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中国电视业的现状的话,徐老师说,应该是“低水平、高度竞争”。
     “高度竞争”使我们的资源被摊薄,真正的核心能力无法成长,造成了“低水平”。
      反过来,“低水平”又使我们总是期望通过轻巧的创意来完成“差异化”,但这种差异化又是如此脆弱,别人很容易习得、超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高度竞争”。
      这两个互为因果、震荡放大的因素象幽灵一样在中国电视界徘徊。

      从《360度》栏目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会聚的资源来看,确实具备了打破这个怪圈的实力。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放下那些貌似好看的动作,有没有勇气去建设那些真正核心的元素。
      上面所说的一切,其实没有“建议”的意味,只有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
      因为我知道,局外人的话即使看起来再正确往往也是荒谬的。
      真正正确的,只有“局”本身。
      一孔之见,就教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