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股市又跌了!”,这句话前期在股民中最为流传,而投资者总是把“市场在圈钱”也总挂在嘴上。那么“圈钱”之词又是由何而来呢?他又是从什么词演变到股市中的呢?13世纪,英国就颁布了著名的《默顿法令》,这是由政府强制推行的,从此拉开了英国圈地运动的序幕,最后的结局是农民手中的土地都回到了政府和贵族的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显然“圈钱”就是同“圈地”一词演变而来。
圈,本来在现实生活中多以名词出现,但现在股市中所出现的“圈”字多以动词自居,而且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名词,现在已包含有贬意的味道。那么股市中如何又是把一个并不是很好的历史名词“圈地运动”引申到证券市场中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由于近期超级大盘股没完没了地发行,让绝大多股民不由得联想起了英国13世纪的“圈地运动”,并给当前新股的发行贯以“圈钱”的称谓。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大盘才出现了9连阴走势,也充分显示出了目前市场对新股扩容压力的紧张情绪。前期中国银行的上市一度使市场锁定了6000多亿资金,而其市值之大不仅能令人瞠目结舌,还致使大盘出现了一个多月的调整走势,这就是市场扩容对市场的影响力。而上周市场又出现了五个新股紧锣密鼓的上市,其认购所锁定的资金完全不亚于中国银业上市时的情况。与此同时,近期市场的新股认购是一浪高过一浪,高得都使投资者不能承受,这显然可从国航27亿新股发行的流产过程中足以体现—最终不得不使国航发行瘦身10多亿,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市场决定新股发行规模的自然规律。任何一个市场如果不能按自身的规律“办事”,那么,市场的融资功能只能是空谈。
当然,证券市场作为资本融资的一个重要场所,它是毋容置疑的股票发行阵地。但任何一件事都应有一个“度”,而绝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因此,证券市场是否能真正担当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不仅是体现在一个市场的规模上,而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健全和有条不紊的扩张频率,而并不是“一口吃个胖子”。
有一资深机构在研究了新股发行的情况后称:2006下半年市场新股的发行规模将会等同于目前市场的流通市场规模,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据;尽管这里所讲的新股是它们的总股本,以及包括下半年“小非”的上市规模,而这对市场投资者的心里“打击”是何其之大!
尽管经济学家称:我们的市场并不缺乏资金,缺的只是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可是笔者认为:发行新股的时机应十分关键,何况目前管理层尚未充分放宽QFII、社保、机构等机构的进入股市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发行新股,又岂能不给投资者留下一种错误的“圈钱”印象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者把“圈钱”一词会用在我们目前市场的新股发行之中了!
当然,我国经济今后的蓬勃发展是离不开股市这个融资场所的,可是也绝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各种条件还没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这样大规模的发行超级大盘股,就如同做了只够10个人吃的一锅饭,而如今一下子来了20多人吃,哪有不乱的道理?因此,在国企全流通的问题上绝不可一哄而上,节奏是多么的重要!更何况我们的股市刚刚经历四、五年的熊市,尽管大盘已复苏和上涨了有一年时间,可这还不足以如此不计后果地、大规模地不间断的上呀!市场是脆弱的,而经历熊市煎熬没多久的投资者心理还是脆弱的,这就是近期投资者对当前新股怨声载道并称之为“圈钱”的主要原因呀!
俗话说“水能载舟、变能覆舟”,国航的瘦身发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想要证券市场有效地充当好融资和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那么有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和一个赚钱效应的市场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