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历来有多种解释:后世有人从《易经》内容所举例的动物,如龙啊、马啊、象啊、鹿啊等等着眼,并且采用《系辞传》所说,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诸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飞鸟瞬息万变,易也如飞鸟一般,千变万化。也就是说,“易”是研究事物千变万化的学问。到了近代,有人认为“易”是蜥蜴,其本身的颜色随时随地变化,当它依附在某种物体时,它的颜色便会与成某种物体的色相同。取蜥蜴保护色的变化为“易”,来象征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易”字上日下月象形,易合阴阳,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这是东汉魏伯阳所著《参同契》标出的,近世甲骨文研究的也证实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要真切地理解“易”的意思,我们得从《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谈起。
我国古代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连山》,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代易学。为什么夏代的“易名”为“连山”呢?我们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承继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借助于他的父亲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夏代的“易”--《连山》,很可能不起始于夏,而是出现在尧、舜时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晴里,世上能够解救他们于洪灾水患之中的,大约只有这山。于是人们感恩于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物、为佑护之神。当巫师禳灾祈福时,便认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认为“山”为第一神。由此,易卦的首位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鉴于此,那时的“易”便被称为《连山》了。《说文》“山”云:“宣也,宣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两艮相叠而连绵,云气穿环其间,其象威武、雄健,气势磅礴。“连山”好象是说,人的命运与山相连相关。如果没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扰和危害?由于《连山》与大山档洪水有关,由于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连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这样《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万物,领导万物,非崇山莫属。崇威壮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后人将《连山》视为夏易,。
到了殷商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们对于洪水侵害的记忆已经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许老人还会提到它,便老人也是听上一代老人述说的。因此,人们对于“易”卦从艮(山)开始,并称之为《连山》,开始感到莫名其妙。此外,商王室出于政治的考虑,感到应该改变《连山》。既然“易”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偏振,那么使用业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连山》易,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于是殷商决定改变易名,也要改变“易”的结构,特别是对首卦。这的确是需要费一番心思。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取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卦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己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是上面所述的周文王囚而演易,流传至今的《周易》,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由此,我们回过头来说关于“易”的三种解释。易的“晰蜴”说似乎与《连山》联系密切,说是尧、舜时,人们从洪水中逃亡出来,在登山和在山坡休息的时侯,看见了在岩石上爬来爬去的晰蜴,从晰蜴的保护色上,人们特别是巫师得到了某种启示,引发了关于易的初步构想。但主张此说的,以日本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是蜡烛台,“禹”是爬虫一样,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一笑,不足道也。而“飞鸟说”是列容易使人与《归藏》相联系。因为《归藏》是殷易,殷人的图腾是玄鸟(燕子),也便是飞鸟。至于日、月合成的“阴阳说”,大约是后人的附会,或者系后人的一种解释,因为在商末周初,阴阳对立的观念还没有确立。由“晰蜴”、“飞鸟”,人们想到了“易”,并且悟出了易的三个境界,一是变易,晰蜴的变色,是变易;飞鸟的飞翔也是变易,就是随时、空的不同而变化。二是简易,晰蜴的变色和飞鸟的飞翔是十分简单的,所谓“生生之谓易”,效法天地自然而已。进一步人又悟出了其间的神妙:这实在是“不易”啊!《易经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东汉的大儒郑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简易就是执简驭繁,变易就是研究事物变化,不易就是永恒不变、
我国古代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连山》,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夏代易学。为什么夏代的“易名”为“连山”呢?我们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启得以承继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借助于他的父亲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夏代的“易”--《连山》,很可能不起始于夏,而是出现在尧、舜时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晴里,世上能够解救他们于洪灾水患之中的,大约只有这山。于是人们感恩于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物、为佑护之神。当巫师禳灾祈福时,便认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认为“山”为第一神。由此,易卦的首位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鉴于此,那时的“易”便被称为《连山》了。《说文》“山”云:“宣也,宣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两艮相叠而连绵,云气穿环其间,其象威武、雄健,气势磅礴。“连山”好象是说,人的命运与山相连相关。如果没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扰和危害?由于《连山》与大山档洪水有关,由于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连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这样《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万物,领导万物,非崇山莫属。崇威壮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后人将《连山》视为夏易,。
到了殷商时代,情况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们对于洪水侵害的记忆已经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许老人还会提到它,便老人也是听上一代老人述说的。因此,人们对于“易”卦从艮(山)开始,并称之为《连山》,开始感到莫名其妙。此外,商王室出于政治的考虑,感到应该改变《连山》。既然“易”是决定军国大事的偏振,那么使用业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连山》易,似乎不大合适,因为它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于是殷商决定改变易名,也要改变“易”的结构,特别是对首卦。这的确是需要费一番心思。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取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卦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己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是上面所述的周文王囚而演易,流传至今的《周易》,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由此,我们回过头来说关于“易”的三种解释。易的“晰蜴”说似乎与《连山》联系密切,说是尧、舜时,人们从洪水中逃亡出来,在登山和在山坡休息的时侯,看见了在岩石上爬来爬去的晰蜴,从晰蜴的保护色上,人们特别是巫师得到了某种启示,引发了关于易的初步构想。但主张此说的,以日本学者中最为强调。这等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说“尧”是香炉,“舜”是蜡烛台,“禹”是爬虫一样,含有轻薄的恶意诬蔑,不值得有识者一笑,不足道也。而“飞鸟说”是列容易使人与《归藏》相联系。因为《归藏》是殷易,殷人的图腾是玄鸟(燕子),也便是飞鸟。至于日、月合成的“阴阳说”,大约是后人的附会,或者系后人的一种解释,因为在商末周初,阴阳对立的观念还没有确立。由“晰蜴”、“飞鸟”,人们想到了“易”,并且悟出了易的三个境界,一是变易,晰蜴的变色,是变易;飞鸟的飞翔也是变易,就是随时、空的不同而变化。二是简易,晰蜴的变色和飞鸟的飞翔是十分简单的,所谓“生生之谓易”,效法天地自然而已。进一步人又悟出了其间的神妙:这实在是“不易”啊!《易经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东汉的大儒郑解释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简易就是执简驭繁,变易就是研究事物变化,不易就是永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