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问题是中国产业结构扭曲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由于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在华外资生产,是全球生产链重新配置的结果,所以人民币升值无助于缓解巨额外贸顺差,这一观点很是流行,甚至在央行报告中也是这么认为。更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不过是政府主导的生产要素价格低估而造成资源错误配置的结果,因此,所谓汇率低估导致中国产业结构扭曲是个伪命题。

    以上观点显然存在问题,至少是不全面的。

中国连续巨额外贸顺差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3、2004年连续24个月的增速保持在35%以上。而1997-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别是452.57、454.63、403.19、407.15、468.78、527.43、535.05、606.3、603.3亿美元(调整前)。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从2001年开始猛增。政府主导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低估,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从2001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猛增,而在2003年之后投资增速又开始走低呢?

这与中国的联系汇率政策有很大关系。

2001年开始,美国纳斯达克股市崩溃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开始进入降息周期,实行通胀政策。在中国没有实行通胀政策的前提下,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但在联系汇率制下,人民币被大幅低估。如果说以前中国的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被政府扭曲为很便宜的话,那么这时,中国要素价格以美元计算,显得更加便宜。所以外资蜂拥而至,纷纷开工厂搞生产出口,这实际上就是抢购中国地皮、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物资。因此一旦2001年投资盖工厂,2002年开工产出,出口就开始狂飙猛进了,外汇储备节节升高,高到现在让央行腿软。

但资源是有限的,汇率不过是货币的价格,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中国政府扭曲了货币价格而已,并不是中国真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既然资源实际没有那么多,那就要涨价。国家公布的1997-2004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为:101.3、95.8、96.7、105.1、99.8、97.7、104.8、111.4,2003年开始大幅上涨。2005年至今,月价格指数都在105以上,涨幅惊人。然而,在基础产品被政府严格管制情况下,以上数字显然还是低估了实际涨幅。一个重要证据就是从2003年开始的电荒、煤荒、运荒、民工荒等一系列基础产品瓶颈问题。这些“荒”突出表现为在价格管制情况下,资源出现短缺现象。一旦资源实际短缺情况为生产者所获知,那么就可能减少实际投资。因此,从2003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开始下降,而2005年开始,出口增速由30%以上降到现在的20%左右。

但现在外贸出口增速还是在20%以上,外贸顺差还是月月创纪录。这说明现在人民币被低估程度还是较大,现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足以平衡这个缺口,那么它就会继续上涨。名义汇率扭曲最终会通过要素价格上调来平衡,但这需要成本和时间。其成本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时间被延缓,经济资源过度配置到外贸出口领域。

假如人民币全面放开升值了,外资还会像以前那样增加投资搞出口生产吗?不会。因为中国所有的要素价格都贵了,外商投资将会做出调整,外贸顺差也会随之而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在价格指引下进行资源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产业结构扭曲这一结果,是多种因素在不同时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压制资源价格是原因,汇率因素也是原因,而且是当前越来越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