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MBA在变化中

  中国MBA(工商管理硕士)试点院校从1991年的9所已扩大到如今的56所。然而,学员的成分越来越杂,年龄越来越轻,报考者学历越来越低,收费越来越贵。针对目前MBA十分火爆的现象,不少相关人士指出:“别炒了,MBA!”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至少需要30万名MBA毕业生,而目前只有3000名MBA毕业生。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占全部所授予学位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中国的比例与之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经济日报》在对比这一数字后提醒说,中国MBA的市场潜力巨大,但不要爆炒。

  90年代初期到中期,MBA班大多是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多由单位组织推荐,年龄也都在中年。而今成分可谓五花八门,从国家机关公务员到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导游,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牙医。

  MBA报考者的年龄也越来越轻。一项调查显示,中国MBA报考者和在读者平均年龄为29岁,这意味着大多数求学者是参加工作后3到5年就来上学的。于是出现一种现象,真正在管理岗位上有一定经验,也有相当能力的人考不上MBA。专家认为,从培养效果看,还是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更出色。

  而且,现在报考MBA者学历越来越低,大学学历者有之,大专学历者有之,找个地方盖个公章而自称高学历者也能报考。有人说,MBA含金量值得怀疑,有沦为夜大、电大、函授大学之后的“第四大”危险。
  MBA毕业者们真正成为大企业一把手的并不多,中国目前著名企业家队伍中,就没有他们的身影,即使是1987年第一批毕业的。

  MBA在中国已走过10多个年头,但目前的56所MBA试点院校仍都是试点,没有一家转正。


MBA学费该不该涨

  前不久,北大、清华宣布:今年入学的MBA学费将从现在的3万元提高至5万元,涨幅达70%左右。之后,上海复旦大学也公布了相同的消息。与此同时,同属“顶级名校”的上海交通大学却向考生承诺:3万元学费维持不变。

  学费上涨的理由是什么?首先,MBA已成为目前就业前景最好、报酬最高的热门专业。许多谋求更大发展的年轻人,甚至一些在任厂长、经理都将MBA视为成功捷径。近几年,上述4校MBA的报考数和招生数之比都在8∶1左右。今年,复旦招收MBA500名,交大招收300名。报名第一天上午,考生数就分别超过了1500人。

  同时,这些大学目前每个研究生的平均培养成本也超过3万元。MBA由于实践环节多,培养成本相应也就高。从目前国外情况来看,MBA的学费大致相当于学生毕业后第一年的平均年薪。而我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上海地区的一次调查显示,MBA毕业生第一年的平均年薪为7万元。因此,即使把学费涨到5万元,许多人仍然不会觉得太高。  

第二个理由是,教育的“品牌效应”能否通过学费体现出来?在美国,学费是表现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指标之一。名校因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机会多,学费相应“水涨船高”。“名校效应”在这两年的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也日趋明显,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既然在国内首屈一指,学费高于其他学校也就顺理成章。事实上,国外一些并不知名的大学在中国开设MBA班,因有“国际”的光环,收费并不低。

  不涨的理由又是什么?上海交大一位负责MBA教学的教师说,直接原因是学校为了树立“讲信誉”的形象。而且该校MBA正式报名前的有关资料中,学费标的是3万。这位教师也担心,比其他同类学校少收2万元学费,会不会影响交大MBA在社会上的信誉?而且,学校在经济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今年招生300名,不涨价就意味着少收入600万元。从目前市场对MBA的强劲需求来看,学费涨价已成趋势。

 美国MBA在下滑

  事实上,由于互联网业急速而蓬勃发展,在美国,大学生的心态逐渐变得急功近利,一向最吃香、被视为高薪代号的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连著名学府去年也出现报读人数下跌的现象,部分学生甚至半途退学,提早投身互联网市场。

  一些以MBA课程著称的美国大学,包括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等,申请入读的人数均告下跌,跌幅最大的达到11%。其他著名大学,如卡内基-梅隆及西北大学等,去年报读MBA课程的人数都没有增加。连名校都如此,次一级大学的招生情况可想而知。

  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在问自己:在象牙塔(大学)内能赶得上互联网世界一日千里的步伐吗?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院长戴利说:“互联网界转变得太快,你一定要置身其中才能真正认识它。”

  愈来愈多的MBA学生读了一年之后,都宁愿放弃,中途退学。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今年700多名MBA学生中,就有25人退学,他们几乎全已投身互联网公司。至于专门为投考商学院而设的管理学研究院入学考试(GMAT),报考人数也创5年来新低,去年只有约9万人。

  这和中国国内的红火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MBA的前景

  在前不久结束的北京地区2000年研究生报考的37428名考生中,据统计,报考MBA的有7361人,与去年的4581人相比,增长了60%。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有2408人报考MBA,增幅为87.8%,而清华计划招收400人,实则有2680人报考。

  但是,学过MBA的人却有一番不同的感受。北大一位98届毕业生说,因为MBA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太短,我们又缺乏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氛围的熏陶,MBA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初学桥牌,更多是对一些基本规则的学习和熟悉,无法奢谈“牌感”。在中国,MBA更应该是一个管理者的必修课或称必补课。


  随着MBA人数的急剧增长,同时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人认为在MBA上有利可图,所以打着MBA的名义开办了各种MBA培训班。他们不顾教学质量、生源质量,只为赚钱,导致了现在MBA市场的混乱和MBA含金量的降低。

  有位记者以咨询者身份按小广告的指点,到北京一所“某国际工商管理培训中心”暗访,发现这里入学考试是开卷的,也不必写什么毕业论文,只要花1万美金(约8.3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在13个月内拿到一张美国MBA证书。MBA证书竟可以花钱买,难怪人们的心里也就越来越没底儿,对MBA的含金量产生了疑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陈章武教授认为,中国的MBA现状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各院校在合理的市场竞争中也要创建自己的品牌。评价MBA含金量的标准,不只是看你有没有MBA证书,更为关键的是要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