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信息化是实现党的先进性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在此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强调:“信息化是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江泽民文选》第三卷545页)、“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他十分关心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指出要进一步把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到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他强调,发达的市场体系需要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之服务。要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一系列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肯定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国家制定发展信息产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一、信息化是新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纵观人类文明史,不难发现,有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锄头、镰刀、犁耙、耕牛为代表的人力工具,使游牧社会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和电力、机车、车床为代表的动力工具,使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当代微电子技术、电脑、多媒体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工具,使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生产力必然成为迄今人类社会最先进最强大的生产力。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内容,抓住信息化就等于抓住了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大力发展信息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动力源泉。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脱了迟缓、分散的传统方式,代之以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的现代方式。

——大力发展信息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手段,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企业传统作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善和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

——大力发展信息化是扩大对外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及应用将改变国际产业结构和贸易方式,成为国际交往和贸易往来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电子手段进行国际贸易,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直接影响我国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信息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信息化的广泛渗透性特征,决定了它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直至所有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现实也正是这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时代的来临,将人类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更高的生活质量享受人类全面进步带来的成果。比如利用大规模定制的新商务方式和个性化响应的新政务方式,通过广泛的网络资源共享,与经济社会实体结合,将大大提高为人民服务、进而为人人服务的效能。

信息化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创造出比工业化生产方式更为先进的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的效能状态。这种状态正随着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性,逐步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也藉此成为新时期继科学技术之后的“第二生产力”。具体到我国,信息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是实现党的先进性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要求,“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备举措”(《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00页)。因此,大力发展信息化是实现党的先进性重要标志。

首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江泽民文选》第三卷281页)。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信息化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大力发展信息化,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十分重要”(《江泽民文选》第三卷515页)的关键环节。

其次,大力发展信息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就是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创造、优化现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273页)。因此,在新时期把发展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党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标志。

再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一些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如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欧盟1994年宣布了在欧洲建立信息社会的计划,同年俄罗斯成立了俄联邦总统信息政策委员会,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都以政府行为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毫无疑问,谁率先掌握并高度利用了信息资源和技术,谁就将在下一步的发展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成立了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1993年成立了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2001年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邓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构思;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问题;十六大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二○○六——二○二○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新需求,应对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所作出的全局性战略部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又一重要举措。

三、大力发展信息化增强党的先进性的政策建议

实践表明,大力发展信息化增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545页)

(一)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要及时、科学地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涉及的主要领域做出整体性的安排,保证信息化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有序性。二要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相关的立法,制定信息化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信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三要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突出重点,运用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试点示范、普及等各种手段,大力促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四要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率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为社会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吸引企业、其他组织和社会成员利用这些新的服务手段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管理,从而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五要大力发展电子教育,促进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的知识、技能学习网络;鼓励各级政府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社会性、公益性技能培训教育网络,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

(二)重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大力推动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主要是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融合,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依托信息网络,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信息化。

(三)重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要正确认清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自觉学习信息化知识,强化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法治观念、效益观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观念以及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保护和支持先进事物,带领广大群众前进,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派,做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