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能用“精华”和“糟粕”区分吗?


  时下,在一些文章中常见到这样的话:“在解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区分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要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每读至此,我不禁哑然,因为传统文化如人的手心手背皆由血肉结构而成,是属一体之两面,如何严格区分?如何取舍呢?

  出现这样话语的原因,除了对文化的实质不甚明了外,根本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望,即对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失望。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因此要想富国强民,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取舍,“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这样的话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试举一例,儒家文化的基础是“孝”文化, “孝”文化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并与“忠”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从庶人到文人士大夫始终无法摆脱的文化情节,中国人的个性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很多人撰文章要对儒家“孝”文化重新梳理、区别对待,但总是事与愿违。实际上我们关注孝文化在各个时期的文化及社会特征就会发现,自孔子始倡导的孝文化在每一个封建王朝都不是一样的,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都与前代有不可分的联系,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的继承和改良。不管它走过多么曲折的路,但仍然在缓慢地归于正途。当现代社会老年人的赡养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时候,人们发现儒家“孝”文化真有使我们难以割舍的充满温情的内涵。当美国的“十字架”文化涌入中国时,许多年轻人欣然接受,但他们遗忘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中国人还在为温饱努力着,生儿育女并使之成家立业,自己从财富积累到健康保养都已不可能,如果再靠不上儿女,老年的生活便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孝”文化真没法用“精华”和“糟粕”区分。再举一例,我们都知道《周易》是中国哲学在学术上的源头,它所揭示的宇宙本原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当然其中也有象神秘学这样有待进一步论证的理论,要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似乎不可能。

  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存是有其必然的合理性的,在中国,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和改良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便是改良后的文化,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这种状况正是文化发展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它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其必然性,传统文化的这种整体性特征使我们很难用“精华”和“糟粕”分别它们,我们只能说:对待传统文化,少一点革命和批判,多一点继承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