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大学曾经是无数国人的梦。现在,这个梦似乎越来越容易实现,又似乎越来越遥远。“大学”还是我们梦想中的大学吗?
大学已经破产
热火朝天的扩建工地,完全缺乏财务约束的资金运用,日甚一日的入不敷出,毫无顾忌地向银行举债,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等。面对这样的企业,我们或许绝大部分会认为,这个企业不行了。但是,如果这是间大学,你会怎样?
它会破产吗?这是大概又会有许多人觉得它不会破产,国家会保它的,它就好像国家的“未成年儿子”,可以随意索取,只进不出。
公立大学大量向银行贷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但是公立高校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少则上亿元,高的达数十亿元的贷款,其还贷能力从何而来?靠每年那学费?这不得不让人顿生疑问。曾经有报道,众多高校由于过度借款,已经沦入有力付息、无力还本的境地。而一些当地的银行纷纷接到总行通知,暂停对高校的所有信贷、授信业务,包括已经签约和正准备发放的贷款。面对有可能成为不良资产的高校贷款。银行认为,高校贷款均有土地作为抵押,如果高校发生财务危机,银行理论上可以通过拍卖高校事先圈得的土地甚至其他固定资产以收回贷款。但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银行依靠卖楼卖地来收回贷款,又有多少把握钱能收回来呢?其真正赌的其实是政府。如果银行和高校之间发生借贷纠纷,作为当初力促银行支持的地方政府会袖手旁观吗?
政府充当救火队长也不无可能。政府已经无数次充当救火队员,搭救那些不良资产早已够它们破产数次的国有银行、券商们了。鉴于高校“破产”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对社会的影响;而当初又是政府力促发展所谓教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政府不但不会见死不救,甚至会拨出巨款,解其一时之燃眉。到头来,受害的是纳税人,一边为高额的学费苦苦挣扎,一边为偿付高校的贷款而默默贡献;还有支付高额学费的家庭。而大学们,继续他们的“公益事业”。
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扩招的年代里,在政府行政权力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座大学城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光是南京的仙林大学城的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投资达50亿元;同属南京的江宁大学城占地30平方公里,投资达40多亿元;位于广州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的广州大学城占地超过43平方公里,投资竟高达120亿元!这一边是“大学城”热,各地建设是热火朝天,大学扩张带来的大学教育的“欣欣向荣”。另一边则是贷款忙,大学建设自身负债累累,除了政府拨款,就是举债再举债。不断高涨的学费令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穷人望而却步。根据国家审计署于
建设一间设施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基建支出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数字。再加上高校的设备购买、教职工的工资支出,行政人员超出正常水平,急速扩张的规模导致相应人才的匮乏而发生的人才争夺,高价聘请的教师,还有豪华的教师宿舍,校车等等,这是一笔怎样的支出,一算出来吓死一大帮人。
如此之高的建设负债,基建投入,学校日常运作支出,加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大学自身造血功能又这么弱,一旦遭遇经济危机,不破产才奇怪。
大学多么腐败
在我们印象中,大学应该是做学问、教育学子、学习人生道理的殿堂。可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让人瞠目的改变——各种乱象登堂入室。
“招生黑幕”首当其冲,大学有什么特权?最大最要命的特权就是他们有招收学生的特权;学生毕业时,他们又有授予学位的特权。这项权利却是一个大学生出入社会最为要命的,在一个就业环境极其恶化的社会中,在我们这个重形式、重文凭超过重知识的国家里,没有学位证就等于大学没毕业,学习不合格。有了这个权力的大学,大玩特玩这权力,还用怕学生耍学校吗?根本不怕,不耍死学生已经算不错了。
每年7、8月,高考之后就是一连两个月的招生忙,这期间不少大学利用招收学生的特权来搞腐败。已曝光的就有被央视轰轰烈烈报道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事件、在自家BBS上现形的上海交通大学。而那些不知名的学校,招生中各种七奇八怪的黑幕就数不胜数,走走后门,疏通一下教育部门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而更高一级的研究生考试也不见得有多干净,在笔试和复试组成的考试制度中,专业考试有报考专业的老师命题,复试又充满人为因素。现在这种考试制度已经赋予很多人活动的“空间”了。研究生招生有保送推研、代培扩招等多种名堂,而每个名堂下面都有各自的肮脏勾当。
其它的考试就更不用说了,本来一个高中生考上大学在许多地方是百里挑一,高考制度基本上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高考中的招生腐败已经让人发指,那么所谓的专升本考试、专插本考试,就跟把这样腐败深入化。这些考试命题大多由招考专业的相关老师命题,而这些老师又是考生考前辅导班的授课老师,这样,一份试题,参加授课的和未参加授课的考生之间已有一个必然差距。更有甚者,一份试题几十块钱就卖了。
此外,近年来,学术腐败更是大面积爆发,中国大学教授整体学术水平之低劣,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可谓创了历史新低。
一位有心人曾经对中国大学的学生宿舍的租金做过仔细的计算,他的计算结果让人相当吃惊:如果按照四人一间房的标准计算,中国的大学向学生收取的租金竟然是市场平均水平的三倍之多。只不过,平摊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那么显眼罢了。“大学经济”在给大学生带来利益损害的同时,却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颇多收益。现在,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各大学的基建部门和教材部门已经成为中国新的腐败重灾区。
大学不过是剩下表面华丽的外衣。残酷的现实证明,大学不仅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和1990年中期之后的诸多改革一样变成了剥夺大众的代名词。公众已将大学教育改革与医疗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并列为当下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最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伴随的是学费的高涨,称得上是“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学生呢,没有钱的,只能辍学。想上学的,只能悲哀地承受;更有学生因为缴不起学费、不愿意增加父母负担,竟然选择了自杀。中国的教育,着实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某种程度上,当今的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时下的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同样向市场,向财政,向弱势的学生要钱,要利益,和圈钱成风的证券市场并无二致,并且同样是丑闻不断,黑幕重重。大学,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