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深厚的赣南客家风水化


 悠久而深厚的赣南客家风水文化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林意)QQ175613195

  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为在选择阳宅和阴宅时找到一块顺天应人,得地脉之吉利的风水宝地而创建的一种理论体系,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影响。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风水产生于中国的远古时期,翻开《诗经·大雅·公刘》就能看到对公刘相土尝水的描写,但风水真正同客家搭上联系,是唐代以后的事。自唐末黄巢起义,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窃取宫禁风水秘籍,奔昆仑,辗转到赣南,最后以赣州市杨仙岭为中心,观形势,察龙脉,授门徒,使服务于皇室的风水走向民间。

  风水文化能够走出深宫禁院,在传播到客家地区之后,没有自生自灭,却在灵山秀水的滋润下,在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土壤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孕育了一个全新的风水流派――江西派〔赣派或峦体派〕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风水理论的新篇章。究其原因,风水满足了客家人安居乐业,宁静致远的心理需求,也正是风水的终极目标与客家人求生存、求发展,崇拜祖先,追求天人合一意境的心理相吻合,客家人普遍接受了风水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并用之实践中趋吉避凶,客家人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以致积淀为颇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如果说世界风水在中国,那么中国风水在赣州。要说赣南风水的发展不能不讲中国风水的发展的来龙去脉.

  风水术的发生与发展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郭璞所作的《葬经》,其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的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古人迷信,认为人死灵魂不灭,因此死后的葬所,是生前住所的延伸和继续,因而居住环境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风水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需要。

  风水的发展,演变大至经历了先秦孕育时期,秦汉萌芽时期,魏晋发扬时期,唐宋成熟盛行时期,元代低落时期,明清流变衰退时期。

  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与易经融合流传发展并应用,风水与自然崇拜,鬼魂迷信,征兆占卜有关。那时已有相地、卜墓之术;但多以占卜有关。秦代建长城时已有地脉之观念。是风水孕育时期。

  到了汉代,易学卦理的流行,畅大精深,使风水学得到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发展。“堪舆”一词最早出地汉淮南王刘标《淮南子》一书。汉代许慎曰:“堪,天道;舆,地道也。”天道是指天文,地道是指地理。《易系辞传》:“仰以观地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故堪舆,即洞察研究宇宙天地山川与日月星辰,斗转星移交汇变化现象之意。因此,风水学也叫“堪舆”术。“堪舆”也就是风水的最古老、最正宗的名词。这一时期,相地、相宅、相墓主要是在土大夫、达官贵族等上层阶级流行传开,而深处下层的广大百姓却无缘问及,风水只作皇家术为宦官阶层服务。是风水的萌芽的时期。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关风水的专著,如《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大衍元基》、《葬历》等等。这表明,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因而,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魏晋时期,则是风水学原理的初步形成,发扬光大时期。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风水观念趁虚而入,从民间渗透进高层文化圈,并被许多人所接受。如三国时著名的魏国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著称于世,也能相墓,据说他随军西行经过魏将母丘俭的墓,曾“倚树哀吟”,人问其故,他说:“树木虽茂,无形可久,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死族。”后“不过二载,其应至矣。”管辂此人,后世风水先生甚为推崇,很多风水书籍托名于他。又如晋代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李白很欣赏的襄阳太守羊祜都是很相信风水的。陶侃曾听信相墓人的话,葬己父于卧牛地。羊祜信相墓方士的话,怕自己的祖墓有帝王之气遭皇帝猜忌惹祸,派人凿去风水。

  这一时期,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处于大融汇状态,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学理论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风水学著作如魏管辂的《管氏地理指蒙》,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等。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郭璞,得青乌子老人的风水之学作《葬经》,亦即《葬书》。“葬乘生气”这一堪舆术精髓,历经千年来,是各派风水学保持不变的运用的原理和宗旨。

  唐宋时期,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则奠定了而更加完善风水学坚实庞大的框架和系统化的基础,对汉晋时期以来的风水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风水术空前盛行。唐杨筠松(字救贫),开创了一派风水术新理论,在堪舆学上主张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位置,从而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因此被后世堪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名著流传于世。其在赣南的活动轨迹与学术发展后面详述。

  元代,是风水术低落时期,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风水界开宗立派者众多,纷纷著书立说。但是闭门造车,妄自臆测的江湖风水大行其道,祸害甚烈。

  解放初期,由于特定历史政治环境的影响,风水被打上“封建”帽子,发展处于徘徊不前的停滞阶段,多是一些地下研究,兴趣研究。而港台等地区学术外围气氛环境的宽松、明智、活跃、风水等术得到较快、跨跃式的繁荣,研究交流和提高。高度化的成熟市场经济,也使得风水术推广和研究,带有商业化的特点。

  风水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其实用价值大到无法估量的地步。这一点是国门大开之后的可喜现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科技界研究中国风水学后,惊奇地发现它是一门研究天地时空环境对人类生存影响的尖端科学,并科学地称其为“生态环境学”、“天地环境学”。八十年代末,美国及西欧不少国家兴起了“宇宙气场养生学”、“环境气场优选学”、“生态建筑学”等类似中国风水的现代科学研究。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其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高度评价中国的环境哲学,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国外研究风水热有个背景,那就是随着人类违背风水学原理,肆意破坏生存环境与宇宙时空能量场的和谐关系,造成大自然报复人类的现象日益严重,全球范围内的地震、飓风、洪水、旱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人类将遭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地球环境温度升高,将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自然植被遭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山体滑坡等综合性后遗症严重;沙漠面积迅速扩大,人类生存面积荒漠化,沙尘暴频繁袭击许多国家;许多动、植物已灭绝或面临灭绝的边缘。触目惊心的事实挑战人类,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风水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符合现代生态环境学的理念。

  赣南风水学术的形成

  风水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首先发生、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隋唐以前,它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尚没有传播到现在的客家地区。风水术是何时传播到客家地区的?这与客家先民的南迁直接相关。惟术家口耳相传和方志的零星记载。如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云:“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方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家焉。以其术授曾文辿,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卒葬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著有《青襄》、《疑龙撼龙》、《穴法》、《倒杖》诸书传世。”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江西通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籍中。

  一个流浪落魄高官来到穷乡僻壤,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赣州的风水发展史,是从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杨仙岭授徒传艺开始的。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卢光稠母亲墓位于麻田村下排村下组龙马形。墓为两拱,分别安葬卢光稠的母亲和妻子。

  杨筠松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二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顺理成章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始,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与杨救贫同时来到赣南的风水大师,还有一个叫“仆都监”的人。志书载:“仆都监,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

  正是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才使风水文化得以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风水术有了用武之地,赣派风水声誉雀起。

  此后,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对杨救贫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的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像一座八卦图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曾文辿跟随杨救贫学风水深得要领,其著《天玉经序》是风水理法一本重要著作。

  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

  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杨救贫的另一个弟子是于都上老的刘江东。刘江东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字判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因其祖父为卢王参政,与杨救贫先生知遇,遂请其收刘江东为徒。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而曾、廖二姓却是将风水术列为家传,不传外人,后曾、廖二姓繁衍,主要在三僚一地,而刘姓渐渐走出三僚,从兴国散播各地,以至海外。刘江东于北宋开宝五年殁,享年88岁,葬于都上脑村西南天字岭半山腰,其墓尚存。

  据史料,刘江东是杨救贫的主要传人,是杨公风水理论的主要记录者,为杨公风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著有《囊金》一书传世。

  历史上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这不能不与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在明代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一事有关。三僚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三僚廖均卿为永乐皇帝择地建陵后,永乐帝授其四品官衔,并赠诗曰:忆昔当年杨救贫,此仙去后有谁人。出去寻龙一身雨,回来跨鹤两袖云。地理图中观地理,天文机上会天文。一杯饯别顺天府,同昌山河乐太平

  永乐皇帝还在赐给廖均卿的扇子上题诗一首:“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作为至高无上的永乐皇帝给风水术士廖均卿恩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自然也给赣州风水的扩展带来广告效应.

  自古到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江西派是否主于形势的,其实不然。江西之法是主于郭璞《葬书》的“乘生气”。即主于形法(即形势)也重于理法(即理气)。《葬书》说“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说的势与形,就是形法。方,就是理气。杨筠松著的《疑龙经》和《撼龙经》说的是形法。《青囊奥语》、《玉尺经》及曾文辿著《天玉经序》说的是理法。杨筠松和曾文辿从事风水实践,用肉眼直观寻龙点穴,观龙察水,就是形法。用罗盘格龙乘气,消砂纳水……就是理气。杨筠松创制的风水实践工具——中国罗盘,其中的磁针方位的地盘,称为正针;以日景方位的天盘,称为逢针的两大圈;以及杨筠松徒裔赖文俊创制的以极星方位的人盘,称为中针的;前者称为杨盘,后者称为赖盘,都是江西之法创造的,因此,江西派不可以单纯的称为形法派,应该称为形法理法并重派,最实在的名称,应该称乘生气派。

  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质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于山灵水秀之处。

  赣南客家风水人才辈出

  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有云:“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江西赣南等地风水术兴盛之一斑。其次,这一时期赣南等地风水术名流辈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请去外地看风水。杨救贫的高徒除了上述的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赖文俊.“赖文俊,字太素,宋时人。精地理,人呼赖布衣。著《催官篇》,以天星阐龙穴砂水秘,至今传诵。”赖文俊是宁都人,曾文辿之婿,为江西派的第三代传人。他浪迹江湖,以“先知山人”的别号在福建相地,有很名气。

  另外,《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列传的宋时江西派名流尚有刘潜、傅伯通、邹宽等人。他们在风水术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成就。刘潜为南康人,著有《地理诸说》行世。傅伯通师从廖瑀,其术颇精,闻达于朝廷。

  古代研究风水者大多为一些士大夫,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形成文字。宋代形势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综合各种资料,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除上述廖瑀的《怀玉经》、赖文俊的《催官篇》和刘潜的《地理诸说》外,尚有:黄妙的《博山篇》;谢和卿的《神宝经》、《天宝经》;刘见道的《承生秘宝经》;孙泊刚的《琼林国宝经》;胡矮仙的《三十六穴图至宝经》等。

  赣州杨公风水发展到20世纪八十年代,可谓群星闪烁,但是有颗璀灿的星,那就是李定信先生。笔者多次采访过李定信,从他目前风水造诣和业绩来说,可谓是功成名就,但是八五高龄的他,还孜孜不倦地地治学和带徒到野外考察风水。从他从事风水研究的历程来看,不难发现是一种振兴弘扬郭杨风水术的责任感,驱使他耐得寂寞坐冷板凳,从历史文献中整理郭杨风水理论,从国内外风水考察实践中规范了罗盘操作方法。我们可以从李定信的从事风水研究和实践轨迹了解其人其术:

  1、专心系统从事郭杨风水实践研究,自1944年冬起,迄今61年,在国内杨公风不研究者中李定信先生历程最久。

  2、研究罗盘深透,他的著作《中国罗盘49层详解》,是自古至今研究中国罗盘者中最权威和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本专著,对中国风水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在风水界首先批判风水界二大儒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增益郭璞《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及元代吴澄增益的“葬乾、葬坤……等八葬”的错误。

  4、给中国郭杨风水做出了正确的概念,创造性地给郭杨风水乘生气,即对乘龙气作出了现代科学的论证。

  5、校正了《四库术数类丛书》所收入的《青囊奥语》、《天玉经》、《催官篇》《玉尺经》等著作,并加以点评。

  6、总结归纳了杨公风水理论,并由繁入简撰写《客家杨救贫风水术操作规程》,方便学习者在实践中运用杨公风水理论。

  7、目前所撰风水著作十三部之多,同样打破了这个领域的历史纪录。

  杨公风水遗迹择要介绍

  随着风水热的兴起,国内外从事风水研究者络绎不绝来赣州寻找杨公及其传人从事风水活动的遗迹,现择其几处重点介绍:

  一、杨仙岭杨仙岭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乡东北部,西北濒贡江,沿江走向;海拔412米,地域约2平方公里。山上灌木丛生,峰顶岩石裸露。登临山顶,赣县县城尽收眼底。风水祖师杨筠松(号救贫仙人,俗称“杨仙”)曾修炼于此,故名“杨仙岭”。

  一些风水研究者认为,杨仙岭就是杨筠松授徒传术,阐发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地方。山顶曾建有杨仙祠,后毁,仅见遗址,现仍有信徒前往烧香祭拜。

  二、杨公坝根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的记载,杨筠松死后安葬在“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的地方。杨公坝位于于都境内梅江东岸的河滩上,地属于都县宽田乡,现为一行政村。

  它的出名全与杨之死有关。明万历二十年版《宁都县志》记载:“(杨)为卢光稠卜地,道雩都寒信峡,疾发薨,遗命其徒曾文辿等葬之于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六“轶事”亦载:“杨筠松卒于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两书所载均未言及杨筠松之死与卢光稠下毒手有关。其真正死因至今也尚难考证,故存疑。但杨筠松死于药口坝,并由其高徒曾文辿就地安葬,又将药口坝更名为杨公坝,则是明白无疑的。

  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茔墓志”载:“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梦熊竖碑表之。”这块万历碑石,已于1992年由于都县博物馆征集收藏。于都县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的石碑一块。该碑原立于车溪乡黄沙村梅江边,与杨公坝隔河相望。碑文虽多有脱漏,但仍可辨其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愿。

  三.古代赣州城区重要场所规划布局由杨公亲自操作。

  赣州城的祖山是崆峒山,经石船山(今杨仙岭)蜿延至天竺山,直延郁孤台为龙尽气钟。章江贡江汇合处下游的储潭就是赣州城区风水的水口处,天盘测定为壬子火局。

  1、阳宅风水

  道台(今赣州公园)、府台(原地区老百货公司)、县台(原地委)、舟汝王府(今地区公安处)、拜将台(今儿童公园内)均立子山午向,坐戍子火穴。魏家大院,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南市街“亦吾庐”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新扩城的诚信街,西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东立艮山坤向兼寅申,丙申火穴,今之中山路、建春门段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

  2、寺庙风水(赣州城内)

  郁孤台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亥小空亡

  八境台正殿:亥壬山已丙向,坐辛亥癸亥小空亡

  文庙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小空亡

  海会寺正殿:亥壬山已丙向,坐辛亥癸亥小空亡

  光孝寺大门:已丙山亥壬向,坐乙巳丁巳小空亡(因关闭未测正殿)

  寿量寺正门(指原大门,非今大门)和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亥小空亡

  3、城门风水

  东门,原名东门,街称东门街,有城门二道,内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外立子山兼癸,坐庚子土穴。

  小南门,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

  南门,原称南门,街称南门街(1931-1932年李振球部驻赣州,南门改为镇南门,街称文清路),建有三道城门,内立丑山未向,坐已丑火穴,中立丑山兼癸,坐己丑土穴,外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中道城门刘伯温(?-1375)为制赣州火灾,在墙面砌了一个大坎卦。

  西津门,甲山庚向兼卯酉,坐穴丁卯火穴。

  北门,(刘伯温扦)巳山亥向兼丙壬,坐穴乙巳火穴。

  涌金门,丁山癸向兼午子,坐穴戊午火穴(现为申山寅向)。

  建春门,申山寅向,坐穴丙申(现仍为申山寅向)。

  上述坐穴定向全部是依据杨筠松《青囊奥语》的“颠,颠倒”及“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而订的,凡属卢光稠扩城而建者,为杨筠松亲自布局,含寿量寺在内。其余清初以前所建者,均为杨筠松徒裔所建,阳宅和阴宅都属内外四局,寺观庙宇均坐穴小空亡。此属中国风水源于赣州之佐证一也。

  四、风水塔在风水观念的影响下,明清时期,赣南各地普建风水塔,构成了一道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据文物工作者的调查,赣州市下辖的十八个县市区,现有明清时期的古塔达40余座。这40余座明清古塔,没有一例属于佛教意义的塔,而全都属于堪舆学意义上的风水塔。

  风水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口塔,另一类为文峰塔。水口塔往往建于河流侧畔,起“培文明,障水口”的作用。如,赣州城北的玉虹塔(又称白塔),位于章贡两江合流后的赣江西岸,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其主要功能便是镇水,人们祈盼依靠它来使赣州城免遭水患。1995年5月,玉虹塔的地宫出土了一个重达76.5公斤的特大铁元宝,上面铭铸着“双流砥柱”四个大字,正是这种功能的最好诠释。

  又如,上犹县营前镇的“龙公塔”,位于营前墟东面桃岭之侧峰的水口旁,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系本里陈蔡两姓“为培文明而障水口”,在上犹县令龙文光的倡议下共建的,故后名龙公塔。

  文峰塔多位于村落或城镇周缘的峰峦顶部,起“补缺障空”、光大人文气象、满足人们希冀文运昌盛的心理需求的作用。如,瑞金县城的南面山峦,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至清代乾隆年间,按照风水观念的要求,或由官府,或由乡绅,先后于峰峦巅处沿弧状排列建起了三座文峰塔,构成了“笔架凌霄”的胜景,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传承杨公风水任重而道远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涵,不认识风水就不能够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而研究中国风水不从源头着手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中国风水的源头在赣州,杨公风水是一份极其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传承杨公风水需要在挖掘整理杨公风水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学研究风水,然而,风水之学不能只靠科学分析,还需要进行哲学、美学、研究,只有对风水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才可以得出真正科学的结论。基于此,传承杨公风水任重而道远。所幸的是,风水研究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二00六年第一期《中国国家地理.风水专辑》,以“风水,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这一醒目标题,邀请专业人士,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风水的真实面目和价值,并通过个案的阐释,给人启迪。

  第一.由于地球气场不断变化,作用于人类生活所造成的好坏吉凶,即风水中所说的“地利”与“凶煞”,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加以改变。传承杨公风水为现代人建筑服务,就是以其理论为指导,利用大自然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或设法避凶,也即化煞,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第二."天人和谐”是追求人类理想生存环境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和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全方位发展,需要人们认真地分析和处理人的本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我们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中,趋吉避凶纳福这一古代风水思想,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风水理论仍有参考价值。

  维护古城风貌。历史文化乃城市之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所在。中国古建筑的绝版珍品,在人迹罕至的所在会保留的相对完整些。文物是一个民族的遗脉,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而城市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开发热有增无减,疯狂的建设速度,导致旧有城市格局和不少古迹被破坏。赣州古城是一代代客家人在杨公风水理论指导下建设的一座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城市,素有“宋城博物馆”之称。其中宋代砖城构筑的古城墙、通天岩摩崖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保护古城墙和维护通天岩原貌上走过不少弯路。古城墙因万安水库加固,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当官者不顾文物保护人士的建议,把旧城墙砖挖掉破坏或外面砌上仿制砖,搞得这一古城墙不少地方没有古味和沧桑味,不伦不类。至于后来在古城墙边大兴土木,幸好被新来的市委书记鄱逸阳制止。通天岩文物众多,它以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而著称。共有石龛279座,是古石雕艺术中的瑰宝。通天岩现存古刻128品,居全省名山胜景古刻之首。其题刻字体丰富,刻工精美,是古石刻书法中的珍品。这里岩深谷邃,幽泉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为赣南游览和避暑胜地。但是前几年开发者在山脚下建起一座偌大的如来佛坐像,还在山腰上建起一座俗称发财庙的建筑物,并在一处设有鬼宫,搞得一个清静的禅意之地乌烟瘴气,降低了原先的文化品质。这说明正确处理城市开发与保护古城风貌的关系至关重要。保护古城区的格局不受现代化开发建设的损坏,这是各地值得注意的问题.再就是,重建被破坏的古建筑,也要按照原先的风水布局,否则就徒有其表,没有风水文化的内涵.

  http://www.gzyyf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