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企业的生产力革命


本文为肖耿2006年9月5日,在《新华文摘》杂志社主办的“开创蓝海—2006企业创新高峰会”上的演讲。原文由《新浪财经》独家进行图文直播,本文经演讲者编辑审定。

特别感谢新华文摘,新华文摘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读的刊物。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 比较宏观的问题,今天下午和明天有很多企业家要给大家讲蓝海战略具体操作和实施办法,开创蓝海概念对经济学家是很陌生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很惭愧,我来北京之前,在飞机上读了一下《蓝海战略》这本书,名词不一样,但是讲的东西跟我自己研究的生产力问题关系非常密切。

所谓蓝海战略,在我看,就是在成本降低或者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为客户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生产力的定义。给定成本情况下能够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生产力增长。生产力革命就是蓝海战略目前中国各个企业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从宏观上看情况怎样?这是今天我想讨论的主题。

今天下午,有很多的企业家要给大家讲蓝海战略具体的案例。可是,中国光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有两万四千家。如果你要把两万四千家企业的案例全部听完的话,这一辈子什么事也别做了。怎么样才能知道整个企业界,整个产业界蓝海战略实施的情况?从企业角度看,要知己知彼,如果不熟悉外部环境的话,怎么样设定自己的蓝海战略?我今天讲的就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已经在开始探索蓝海战略。也就是说,在探索把生产力增长作为企业增长、作为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我今天讲的内容没有办法通过一个个案例来了解,一定要通过一个系统的统计分析来看。我这里的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两万四千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年度调查得到的。我们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虽然比较复杂,但结论实际上非常简单的。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前沿技术进步。前沿技术进步使得一个行业里最先进的企业可以达到最高的增加值。另一个生产率增长的组成部分是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效率是什么?技术效率是一个企业实际产出与具有前沿技术企业产出的比例,代表了一个企业在技术上相对前沿技术企业的距离有多少?一般来看,前沿技术进步是整个行业的事情,当最先进的一个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市场时,它就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前沿技术,行业中其他企业相对于它的产出比例就代表了企业的技术效率,也就是说与最先进企业的距离才是你的技术效益。如果你要看技术效益,你就要跟最前沿的企业比较。

从经济分析上来看,如果你们熟悉生产模型的话,这个图是最典型的生产函数,投入多少就会产出多少。当生产函数不断向上推进时,就代表前沿技术进步,前沿技术进步在中国非常重要。但每一个企业的投入产出相对前沿技术生产函数在什么位置,你知道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因为研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每一个企业可能对自己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不知道整个行业和经济的前沿。我和我同事做的工作,就是把行业的技术前沿、即前沿进步搞清楚,找到了行业的技术前沿,每一个企业才知道,它们距离行业技术前沿有多远。

我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发现,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在不断地增长,而且越来越快,从1995年到2002年平均增长超过每年6%。增长被几个因素推动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前沿技术进步,如果每一个企业都变成最前沿的企业,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会非常快,差不多会快一倍。当然,实际上我们达不到这个水平,因为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不是处在最前沿的,甚至与最前沿的企业的距离还在不断拉大。中国的企业家每一年都在努力改进效率,可是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离最前沿的距离还是很远,这就是我从统计数据看到的中国企业生产力的图象。这个图象有一点像医生看病时照X光,你不照X光,哪里知道骨头有没有问题?因为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这就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们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企业正处于生产力革命阶段呢?一方面前沿技术进步非常快,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和最前沿企业的距离还是挺远的。这样就造成了两个压力:一个压力就是,由于全球化、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国最好的企业越来越好,使得整个行业前沿技术水平迅速往前推进。另一个压力是什么呢?由于很多企业都要追赶最前沿的企业,所以大家就拼命地实施红海战略来竞争,红海战略不可避免,问题在于怎样把红海变成蓝海。如果没有红海的压力的话,你就不会跳进蓝海。有了压力就必须跳,不跳就死掉了。在这两种压力下,中国企业目前就必须进行生产力革命,必须改进效率,必须动脑筋、想办法赶超最好的企业。要发挥企业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不是我的专长,而是你们的专长,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蓝海战略,能够在生产力革命过程中胜出。

从统计分析看,中国企业的前沿技术进步由那些因素推动?首先,我们发现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是一个与世界技术前沿连接的一个桥梁,把最前沿的技术带进来。另外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还发现,所有制改革是前沿技术进步内在的动力,在控制了其它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下,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效益比国有企业要高得多,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扩张期也营造了前沿技术进步必要的外部环境,如果经济一直是紧缩,一直是衰退的话,技术进步就没有市场。

我们有一些结论,比较重要的一个结论是,大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投入,但资本回报率会不断下降。我们发现在最近几年,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加人均产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比如说38个行业中越来越多的行业的从依靠资本投入转变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提高人均增加值。也就是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但是我们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另外,我们还发现,成本上涨的速度比增加值增长的速度要慢,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没有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结果比较技术性、比较学术,大家可能兴趣不是很大。下面谈一下中国企业生产力革命对企业、对社会的意义。

为什么生产力这么重要呢?蓝海战略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经济增长持续性增长只能通过蓝海战略和生产力的增长才能维持,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达到10%,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其中一个部分由于一次性的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很多一次性的改革可以去除去很多障碍。比如,我们放开价格,价格放开的时候会带来一次性的效果。允许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效益高,这种效益的提高一次性就完了,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变成了民营企业的,这种制度变化带来的一次性增长就没有了。一次性的改革在过去二十多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高增长率的源泉。

第二个对增长率的贡献是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目前来讲是最有生产力的,我是63年出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出生的这批人目前只有40多岁,精力充沛,又有经验,在各行各业正在发挥很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社会人口结构既没有老化,也不是太年轻,这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这个贡献也许是2%、3%。

第三个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自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每年可能会导致GDP增长3%。美国在过去一百年、两百年每年维持大约2—3%的增长,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率在不断地增加,也就生产力的进步。中国要维持长远经济增长一定要在生产力方面下工夫,也就是说在蓝海战略上下功夫。

生产率增长了以后,对我们带来一些什么影响呢?当劳动生产率增加的时候,每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每一个职工创造的增加值越来越高,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工人工资会不断增加。

龙秘书长今天在讲话中提到,外商投资企业要善待民工。他有一个疑问,全社会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但是我们民工的工资增长那么慢,几乎没有增长,20年前差不多是一百美金,今天差不多还是一百美金。中国政府最近有意识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按照正常情况下,如果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的话,工资一定会不断增加的,工资不断增加的话,就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者是人民币升值。因此研究生产率持续增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中国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一定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一定会有人民币升值,这是大环境,企业必须看清楚这个大环境。

为什么民工的工资涨不上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为什么不愿意给民工更高的工资?所有的企业都想赚钱,都想以最低的工资雇最好的工人,在美国是这样,在香港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的。工资涨不上去有一个深刻的经济规律,就是因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中国剩余劳动力太多,导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由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的。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是多少,打工仔的工资差不多是这个水平。打工仔要做选择,留在农村还是进城市打工,如果进城打工更好他就进城打工,不行就回农村。所以提高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中国民工工资的关键。大家都想提高民工的工资,他们很辛苦,他们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市场在竞争,你要是不来的话,家乡还有一位老乡也要来打工,在竞争的情况下,工资就降下来了。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是有办法解决,这也是我想特别呼吁的。中国存在剩余劳动力谁都知道,龙部长知道,你们知道,我也知道,但是中国还存在剩余资本,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中国银行有的是钱,存款多得很,贷不出去。中国每年生产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中有一部分用于消费,有一部分用于投资了,还有一部分花不掉,怎么办?让老外去花,我们的净出口一直是正的,一直很大,我们的净出口就是剩余资本。

为什么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动力能够同时存在?如果有剩余劳动力又有剩余资本,为什么剩余资本不雇佣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和GDP增长?不是说中国没有企业家,在坐的都是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多得不得了,但是企业家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什么呢?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金融,因为金融业,包括资本市场,的任务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就是降低把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结合的成本。中国有很多很多好项目没办法上,为什么?从银行、资本市场拿不到钱,发改委不批,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没有办法有效结合,中国不是投资太多,是因为有很多投资项目没有效率,有效率的投资项目不够。

国内媒体都在讨论固定资产投资太高还是太低。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在上海浦东建五六十层的高楼时,我们必须在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钢筋混凝土全部投进去,可是这个大楼要用一百年甚至更长,你说固定资产投资是高了还是低了?它必须在三个月之内投进去。中国的高速公路也是这样,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将超过美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必须建成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可网络建成之后将可以用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中国在现在这个阶段不应该考虑固定资产投资是高还是低,关键的是看有没有效果。如果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有效率的,我们不担心它是高还是低,再高也应该投。

我在中国去了很多地方,到了大城市,如果乘地铁的话,任何一条地铁只要一完工,马上就是满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盖得太少了!挤得不得了。中国很多基础设施项目还需要继续投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一套体制能够决定哪些投资项目是好的哪些投资项目是没有效率的。

因此,政府就担心经济过热,担心经济过热是对的。但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我们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民工也找不到工作,银行里的存款找不到出路,这叫过热吗?西方经济学定义经济过热是什么都买不到,公司找职工找不到,买东西要涨价,可中国没有通货膨胀,失业率非常高,因此,中国实际上并不是经济过热,中国需要一个更有效率的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

中国的资本市场进步非常大,可是你们知道印度有多少家交易所吗?两百多家!中国有多少家?两家,主要有一家,只有上海交易所比较重要。美国在纽约至少有两家交易所相互竞争,中国则没有竞争。没有竞争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

你们知道印度有多少家移动电信公司吗?中国有两家,但是只有一家是有影响力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规模很小。由于通信业等关键行业垄断造成高成本,使得其它所有的行业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经营成本大大增加,使得投资效益大大降低。

中国实施蓝海战略的时候,每个企业可以想办法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找蓝海战略,但是整个中国经济由于制度、政策的制约,使得所有的企业在实施蓝海战略的时候,碰到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需要为企业创造一些外部环境,使得企业在创造蓝海战略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这当中最重要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软的制度基础设施,也就是产权基础设施。产权基础设施包括怎样制定、执行、界定产权,也就是许教授刚才讲到要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建立一套好的政府,能够使我们的企业在实施蓝海战略的时候有更好的环境。谢谢大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