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宋三江“中美家庭投资差距”观
——兼谈部分国人的消极投资观的成因
近日拜读了
三
美国人拥有十几万亿美元的家庭金融资产,其中有3到4万亿美元存入商业银行,10万亿以上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养老基金、企业年金或保险基金用于投资(其中8至9万亿投资到各种类型的共同基金之上),大约有50%以上的美国家庭受益于基金投资。与此同时,中国人也拥有十几万亿人民币的家庭金融资产,其中90%以上存入商业银行,只有10%投入股票、保险、基金和各种理财计划。这其中投入基金的比例甚至不足2%,从基金投资中受益的中国家庭也不及2%。(宋三江“中美家庭投资差距”http://songsanjiang.blog.cnstock.com
那么,为什么中美家庭金融投资相差如此悬殊呢?作者列举了这样一些观点:
第一,是因为中国人历史上、文化上、个性上都过于保守、害怕投资,不像美国人那样敢于举债消费甚至举债投资。
第二,是因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体系都不完善,所以,人们不得以才选择银行存款。
第三,中国的投资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太不规范,涨跌无序,导致大家赔多赚少,所以国人不敢投资。
三
笔者非常赞同三
在这里,我倾向于用“消极理财”来概括部分国人的投资理财现状。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金融也是如此,国人的赌性与“好赌”的传统有关。其实,“赌”不是理财,却有一些“刺激”,人们相信命运,认为一个人的财运与命和运气相关,希望侥幸发财。此外,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不足以影响人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当然,这也是部分中国人在投资理财方面相对消极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在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资讯不发达,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专业信息,即使获得,也无法做理性的比较。
第二,人们缺乏专业知识,人们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负面信息难以改变,而对银行则无条件地相信,因为他们相信“国家不会让银行破产”。
第三,尽管某些基金的业绩的确非常不错,但是,由于基金历史普遍比较短,还没有连续十年以上的业绩。这种机构信誉与国有银行是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