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创造的三个过程


物理过程,只关注商品的物理属性和商品生产和物理过程,如汽车的生产过程,由铁矿石加焦碳在高炉里炼出铁,铁再加工成汽车零件,零件再组装成整车,这就是一个汽车生产的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中我们也考虑人力的参与,但这里我们对人力的理解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说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机械力是一样的,只考虑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虑人的参与生产的另外一面,如意愿、占有、契约、控制、命令服从等。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是商品生产的真实过程,怎么理解这个“真实过程”?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活动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把经济行为笼统来考察,我们发现它比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要复杂千万倍,但它又必须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核心来运行。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在技术上不可能,则这种商品就不可能被生产出来,比如汽车,如果在技术上不可能或某种原材料找不到,汽车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人类就不可能享受到汽车的便利。进一步,如果生产汽车的技术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问题,如铁矿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该部落认为那座山不能开采,汽车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学把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待定的东西,显然,制度的安排必须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依据!检验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的要求。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生产的组织都是从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来看待生产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如汽车方便我们旅行,粮食用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他的数量特征是物理学概念上的数量,如钢铁多少吨,汽车多少辆,粮食多少公斤,衣服多少件。

工程学过程,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基础,以一个企业为考察单位,以成本和利润为目标,这里价值就是均衡价格。商品生产过程就是获取利润的过程。它的目标就是不断获取利润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符合物理规律,但价值生产的工程学过程的运行方式是:占有、契约、命令服从等。还是以汽车生产为例子,铁矿石归矿主所有,炼铁厂的老板要取得矿石就得向矿主购买,和矿主谈判,订契约,还得组织招工,支付工人工资,生产出铁来又得把铁销给汽车零件厂,然后炼铁厂老板要核算利润,如果收入减支出还有足够的特利润盈余,那么这个厂就可以不断做大,反之,如果不能赚取足够的利润,铁厂老板就当不下去了。

   根据上面说的,很显然,价值创造的两个过程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层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两个层次进行区分呢,我们讨论价值问题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追问真实的价值是什么?另一个目的就是追问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经济行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如何测度?商品的真实价值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不能用价格来计算的,货币的元不能衡量它,人们只能用一些近似的题词来代表它的多少如:汽车的辆,钢铁的吨,衣服的件等。一个人所追求的真实财富其实就是这些真实商品的种类与数量上的最优组合。从而满足他幸福生活的各种需要,比如一个人要出去郊游,他需要一辆汽车,需要一套漂亮的衣服,还要一些可口的食物等。汽车、食物、衣服的种类与数量上的组合就构成了这次幸福郊游的物质基础。同样我们的人生就如同一次郊游,我们的真实需求就是一系列的使用价值的种类与数量的组合,来保证我们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幸福快乐。反过来我们再看一下,另一些作为财富的东西,如股票、存款、债券等,虽然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但它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财富,它只是我们博取真实财富的筹码。它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才能起到博取真实财富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你必须拥有一定的股票、存款、债券,才能获取并保持汽车、食物、衣服等真实财富。和汽食物、衣服等真实价值相对的,股票、存款、债券等就是工程学上的价值,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价值比汽车、食物、衣服是更真实的价值,其实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制度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试想如果我们的金融系统突然出问题了如经济危机,天下大乱,我们的股票、存款、债券的价值还会存在吗?以前有种理论说,货币的发行量必须与社会商品的总价值量相等,发行过多就会导致通货彭涨。那么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价值符号,股票、存款、债券的价值是靠什么来支撑的呢?是这个社会所拥有的真实价值。这样说还不太准确,因为股票等价值并不都是当期都要兑现的,所以应当说股票等工程学价值是靠完善的价值创造的物理体系来支撑的。我们可以用水井和取水人的比喻来说明,水井的出水过程就好比,我们社会创造价值的物理过程,当人们需要水时就去水井取,取了一桶水井就再生产一桶,水井的水永远不会枯竭。作为一个社会,我们也有这样一个财富之井,这个财富之井是全社会所共有,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的人,他手中掌握着一定量的股票等价值形式,只要他能凭借这些价值符号换取他所需要的真实价值,这些符号就是工程学意义上的价值。

   商品的真实价值(即使用价值)就代表真实的财富,真实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商品经济越发达,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整体化就越高,因此在商品社会中,真实价值是全社会共有的,真实财富也是全社会共有的。私人财富其实是博取或换取真实财富的符号!一个社会的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价值创造的真实面目就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最终所使用的真实的价值也毫无疑问就是这种真实价值。工程学的价值,是我们现实中感受到的价值,这种价值的真正意义是博取真实价值的筹码。它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控制生产过程(真实的价值创造过程,或者是真实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原本不需要的但人为制造出来的可以引影响到真实价值创造的东西)中的某一个环节从而控制使用价值的分配。而价值量的大小就取决于你所控制的东西博取真实价值的能力的大小。人们常用货币的元来衡量它的大小,其实这不准确,正象我们说某人的工作能力强,但不能说这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多少元,但又说他的工资应当是多少元来反映他的工作能力。一个人将他的商品标上价时,是对该商品博取社会能力的评估,实现交易就是这种能力的实现。

   再来分析一下土地的价值,一块荒地,在开发前不值多少钱,而一旦开发就身价百倍,那么土地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从博奕角度来看就很好理解,一块土地在被开发前是不准进入地产市场的,就是说它不能用来博取地产界的财富,而只能博取农业财富,因而价值就很低。而地产的财富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价值的物理创造能力的发展即真实财富的增长。随着这种真实财富的长,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叫做“城市生活”的生活方式,为了创造和满足这种“城市生活”的需要,人们需要大量的物质,技术和丰富的商品,在这些所有的城市生活的必要要素中,土地是最具有强力博取财富能力的!因而它的价值就百倍地增长!同样象钻石、古董、邮票的价值

社会学过程。以对人性、对社会的充分理解为基础,正确地评价价值及其来源,以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为目的,引导社会创造出更丰富的真实的价值。其本质就是个哲学问题,是个价值观的问题!很多人对使用价值的理解有偏差。把使用价值理解为纯物质属性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生存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了生物性的生存。更大的意义大于精神的自由。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沦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道具。以住房为例,如果仅从生理的需求看,一个三口之家50平米就够了,但现在人们都追求100平米以上,且要高档装修,显然人们不是追求简单的生理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正因如此,对于使用价值的理解不能用简单的“需求”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不是那种类似用营养学分析食物的价值的方法来理解使用价值。对于使用价值的理解已经上升为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古希腊有个神话,弥达斯国王问酒神的护伴西勒诺斯: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仅从生物性的生存来看,人生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而人类需要用道德、艺术、哲学来充实自己,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有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我们才能理解外界物质对我们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么漂亮的房子而不是象动物那样仅一个容身的洞穴就够了。

   中国有句俗语说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吃饭就是为了活着。是的,我们活着,你争我夺,吃喝嫖赌,爱恨情仇。我们就是在使用着自然的、人造的道具,演译着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不明白人生的意义,我们就不能理解这些自然的、人造的道具对我们的意义。

   正如一些武侠小说,一批武林中人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宝藏,打打杀杀,到最后发现杀死无数生命夺得的宝藏根本不存在。同样,我们在这个世上活得这么辛苦,意义何在?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人生理解成一场戏,不管那个东西有无意义,只要我们追求它争夺它,直到我们的生命结束,如果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经济学是不能独立于哲学,社会学存在的。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不太适用于中国,因为商品的价值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中国还没有解决。

   那么,价值的物理过程,工程学过程和社会学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物理过程是价值的物质基础,社会学过程是价值的思想基础,二者的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没有社会学价值,人类就不能理解人类自身生存的意义,更谈不上正确认识到物质对人类的价值,也不可能把自然的物质加工成适合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形式。相反,没有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人类的思想就只能是不能变成现实的空想。前面说过讨论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认识寻找“真实的价值”,并且前面把真实的价值说成是“使用价值”,这里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社会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物理过程是直观的,社会学过程则无形的,它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它的表现形式是教育、道德评论、舆论、艺术创作、审美评价等,通过这些形式将价值观固殖于人的头脑中,从而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评价。

然而常人对价值、财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解成如货币、债券、股票以及象职位,权力,专利,关系网等,也就是说他们是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这个原因很简单,我们平时就是以工程学的方式来获取价值和财富的,并且我们还必须以工程学的方式来获取我们真实需要的那些使用价值。而思想家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和财富,因为他超越了工程学,站在更高的哲学高度来思考价值问题。

  因此我们说,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是价值的物理基础,社会学过程是价值的思想基础,工程学过程是价值的制度形式。

   价值的物理过程是怎样影响价值的工程学过程的?首先,如果某一因素不参与到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那么它就不可能有工程学价值,如风、月光对汽车的生产就没有价值;但也不是所有的参与到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的因素都具有工程学价值,如空气对机器的运转,阳光对农业的生产,风对帆船的航行,它们都参与了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但它们不具有工程学价值。还有人们最关心的,工程学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的问题,从物理过程看,所有参与价值创造物理过程的因素都是重要的,不存在重要程度大小之分,在机器上一个小螺丝和发动机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因为缺少了它就可能导致机器不能正常运转。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寻找到工程式学价值大小的依据。工程学价值的大小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博奕的结果,以房地产为例子,人们追求的使用价值是住房,而要建造住房需要钢材、水泥、地皮、人工等要素,为什么地皮的价值最高?原因就在于地皮的博奕能力最强,象钢材、水泥,如果甲供应商要价太高,建造商就可能去找乙供应商,而地皮则不同,如果建造商看中了这块地皮,别人是不能为他提供的,所以说地皮的博奕能力强,它的价值自然就高。人们常用希度来理解工程学价值,其实希缺的产品之所以价值高,原因就在于越希缺的东西、越是不能被替代的东西,它的博奕能力就越强,所以它的价值就高。也有些东西是希缺的,但它并不具有价值,如冬天阳光,夏季的凉风,为什么它们没有价值?原因就在于它们不能被控制,不能补控制就不能用来博奕,因而就没有工程学上的价值,当然它们的物理学价值是有的,因为它们给人带来了温暖或清凉。

  社会学价值除了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提供评价依据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其中包括生产活动的意义作出评价,劳动价值论就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我们知道人类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认识世界的认识活动,有追求人生意义的宗教信仰活动,有创造充实生活的文化艺术活动,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还有一点是我自己特别划分出来的人类为了获取利益的博奕活动(参见拙作:劳动与博奕—从另一个角度解劳动价值论)。从广义来讲,这些活动的意义都是社会学价值论所应当研究的。从狭义上讲,劳动价值论就是专门研究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劳动对创造使用价值意义!很多人在批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都忽视了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深刻阐述,例如一种说法,用智能机器人替代工人生产出同样的产品时,我们怎能认为工人创造价值而机器人不创造价值?还有用不同肥沃的土地来责问同样的劳动付出在不同的土地上创造的出产不一样难道不是证明土地也创造出价值吗?使用不同的工具也同样使同样的劳动付出获得不同的产品收获,似乎都证明了非人的东西如机器人,土地,工具都是创造价值的。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不仿先来个反问:空气创造价值吗?很多机器在工作时都是要消耗空气的,在空气希溥的地方机器的效率会下降,按照前面的逻辑,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空气同样是创造价值的。除了空气,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如江上行船的风,农业生产的气候等,这些是否都要被列入价值创造的主体?如果列入,这部分价值又该被谁占有?这岂不是很荒唐?那么同样作为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的机器人、土地、工具和空气、风、气候究竟有什么不同,使得有人认为前者创造价值,而后者不创造价值?其实区别很简单,就是前者是被人占有的,而后者是不被人占有的!同样的东西在被人占有时创造价值,而不被人占有时就不创造价值在逻辑上当然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么如果解释机器人替代工人劳动创造出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呢?很简单,当我们谈论机器人替代工人劳动时,我们是在考察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而在价值创造出的物理过程中,机器人,工人,空气都同属于使用价值创造的条件,这时我们说先进的工具,优秀的工人能使生产效率提高,能提高亩产量,能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等。但当我们问机器人创造出来的产品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时,我们又跳到了价值的工程学上来了,价值的工程学是以占有和控制为基础的,它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是取决于通过对它的占有、控制来博取利益的能力的大小。就机器人的例子来说,机器人创造的使用价值显然是归它的所有者拥有,至于它创造的价值的问题,就要看制造该种机器人的技术的普及程度,如果这种技术普及了,那么这种机器人就不创造价值,如果这种技术只被少数人掌握,那么这种技术博取财富的能力就非常强,因而我们说他是创造价值的。但这种创造不是马克思所谈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创造,而是工程学上,经营上的创造价值,更准确的理解是博取财富,是赚钱!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劳动价值的,是谈论人类劳动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的劳动价值不是工程学上的价值,有数量的特征,它应当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但我不同意“商品的价值量是凝含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说法,我认为劳动价值观就是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只有人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主体,这个价值的所有者理所当然应当是它的创造者!比如,一个鞋匠做了一双鞋,这个鞋的所有者当然是鞋匠,但这双鞋的价值多少,则取决于鞋匠用这双鞋博取财富的能力。这里我抛弃了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说法,鞋匠的劳动就是鞋匠的劳动,没有一个无差别人类劳动可以来计算这双鞋的价值。鞋匠的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对鞋匠劳动的尊重,鞋匠们的团结,以及政治上对劳动者的支持。再看看资本,从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看,机器厂房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必要因素,我们之所以不认为资本也创造了价值,是因为它是物,它不能和人的活动相提并论,它没有创造价值的动机,也没有分享价值的要求。然而资本并非是纯粹的物,它背后有资本家,而资本家有创造价值的动机,也有分享价值的要求,但为什么没有人说说资本家创造价值却说资本创造价值?显然是因为资本家没有直接参与到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而且从资本家的活动来看,他的所得和他的付出是太不相称了。所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资本家的所得是利用资本博奕所得,而不是劳动创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