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公投私”是私募基金浮出水面的信号吗?
在管理层大力扶持机构投资者政策的积极推动下,随着中国A股市场大牛市行情的重新爆发,基金行业当之无愧地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行业,基金经理也成为最牛气的职业,基金经理几乎成为“金饭碗”的代名词,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更成为市场的宠儿,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为了提升公司知名度和吸引市场人气,往往采取挖脚的方式向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抛出橄榄枝,明星基金经理们成为了香饽饽,而明星经理们也乐此不彼地玩起快乐的跳槽游戏,在游戏中体验着职位晋升和薪水暴涨的刺激。
这种快乐的跳槽游戏在基金界中越演越烈,业绩排名形成的高淘汰率和不断抛出的橄榄枝使基金经理的岗位变得十分频繁,不少基金经理情愿或不情愿地投向了新东家的怀抱,即使到了2006年行情出现惊天大逆转也没能打破基金基金四处出击的怪圈,据统计2006年有118人次基金经理离任,比2005年的88次基金经理离任高出了34%。
但这种人才的流动在之前只限于公募基金与公墓基金之间,如今这种跳槽的游戏也随着股指的暴涨开始升级版本,因为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跳槽,本不成新闻的消息成为了新闻,原来新闻的聚光灯落在肖华“弃公投私”玩起私募了,“弃公投私”成为了一种风潮,在2006年离任的基金经理中据传90%都转投私募基金的靡下,将一直潜泳于水底的私募资金暴出水面,过去一直为公募基金不屑的私募基金为何增添了如此巨大的诱惑力?我们又如何看待“弃公投私”现象和私募基金呢?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尤其内在因素的。首先,私募资金合法化地位确立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成思危、周小川、吴晓灵、祈斌等重磅人物在不同场合都给人们阐述了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其次,私募基金一旦合法化,在中国黄金十年的强烈预期下,私募基金无疑将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使明星基金们对私募基金的生存发展减少了后顾之忧;第三,私募基金灵活的激励机制和巨大的财富效应让基金经理解除了厌烦的业绩排名束缚和烦恼可以放飞梦想。
目前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收益来源上的不同,公募基金靠收取管理费来获得收益,追求基金规模成为生存发展的法则,不是战胜市场而是战胜对手成为吸引基民的主要促销手段,而私募基金主要靠投资收益来提取报酬,投资收益率取代基金规模成为首要目标,在业绩考核上也不再是战胜对手,战胜市场并获得资产增值成为主要考核目标。
有权威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地下金融的规模高达8000亿元,其中私募基金的规模占到约6000亿~7000亿元。最近,随着股票市场的走牛,亦有言论指私募基金规模已达万亿元。
私募基金在规模上并不逊色于公募基金,一旦在合法化的政策驱使下其浮出水面引发的爆炸效应效应看来要同核潜艇出水等量齐观,那么在公募与私募的较量中私募取代公募的地位也将不会存在任何悬念?核潜艇出水将是今后几年资本大潮中最大的冲击波,市场也必将由“跟着基金走”进入“跟着私募走”的新时代,这一预期好像从“弃公投私”已经露出端倪!
在管理层大力扶持机构投资者政策的积极推动下,随着中国A股市场大牛市行情的重新爆发,基金行业当之无愧地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行业,基金经理也成为最牛气的职业,基金经理几乎成为“金饭碗”的代名词,特别是明星基金经理更成为市场的宠儿,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为了提升公司知名度和吸引市场人气,往往采取挖脚的方式向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抛出橄榄枝,明星基金经理们成为了香饽饽,而明星经理们也乐此不彼地玩起快乐的跳槽游戏,在游戏中体验着职位晋升和薪水暴涨的刺激。
这种快乐的跳槽游戏在基金界中越演越烈,业绩排名形成的高淘汰率和不断抛出的橄榄枝使基金经理的岗位变得十分频繁,不少基金经理情愿或不情愿地投向了新东家的怀抱,即使到了2006年行情出现惊天大逆转也没能打破基金基金四处出击的怪圈,据统计2006年有118人次基金经理离任,比2005年的88次基金经理离任高出了34%。
但这种人才的流动在之前只限于公募基金与公墓基金之间,如今这种跳槽的游戏也随着股指的暴涨开始升级版本,因为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跳槽,本不成新闻的消息成为了新闻,原来新闻的聚光灯落在肖华“弃公投私”玩起私募了,“弃公投私”成为了一种风潮,在2006年离任的基金经理中据传90%都转投私募基金的靡下,将一直潜泳于水底的私募资金暴出水面,过去一直为公募基金不屑的私募基金为何增添了如此巨大的诱惑力?我们又如何看待“弃公投私”现象和私募基金呢?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尤其内在因素的。首先,私募资金合法化地位确立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成思危、周小川、吴晓灵、祈斌等重磅人物在不同场合都给人们阐述了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其次,私募基金一旦合法化,在中国黄金十年的强烈预期下,私募基金无疑将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使明星基金们对私募基金的生存发展减少了后顾之忧;第三,私募基金灵活的激励机制和巨大的财富效应让基金经理解除了厌烦的业绩排名束缚和烦恼可以放飞梦想。
目前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收益来源上的不同,公募基金靠收取管理费来获得收益,追求基金规模成为生存发展的法则,不是战胜市场而是战胜对手成为吸引基民的主要促销手段,而私募基金主要靠投资收益来提取报酬,投资收益率取代基金规模成为首要目标,在业绩考核上也不再是战胜对手,战胜市场并获得资产增值成为主要考核目标。
有权威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地下金融的规模高达8000亿元,其中私募基金的规模占到约6000亿~7000亿元。最近,随着股票市场的走牛,亦有言论指私募基金规模已达万亿元。
私募基金在规模上并不逊色于公募基金,一旦在合法化的政策驱使下其浮出水面引发的爆炸效应效应看来要同核潜艇出水等量齐观,那么在公募与私募的较量中私募取代公募的地位也将不会存在任何悬念?核潜艇出水将是今后几年资本大潮中最大的冲击波,市场也必将由“跟着基金走”进入“跟着私募走”的新时代,这一预期好像从“弃公投私”已经露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