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臆想与文艺“复”兴


 

两百年压抑的梦想与奢望

《大国崛起》在CCTV播了以后,可谓举国振奋,似乎中国作为大国指日可待。何故如此?因为每一个国人都有一个大国的梦境。19世纪以前中国人闭眼看世界,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地之间、四海之中”唯我独尊,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意淫,在此之前的任何时代,从希腊到罗马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后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沙俄,都有一个更强大的,起码与中国比肩的国家屹立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端,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从19世纪初,中国就国运不济,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更使国破家亡,使的泱泱大国到列强争食、任人撕裂,这种心理的落差的确使人难以承受,于是能做的就是回忆回忆再回忆,恢复光荣,寻求强国兴国,每一个中国人都望眼欲穿成了强烈的梦想。这种梦做了两百年,几乎到了疯巅的地步,于是梦想成了幻觉,直到今天。当看到一些闪光的地方就自信的放大,争强好胜、事事攀比,比体育、比GDP…..看到比别人强了就认为自己真的筑梦成真了,于是大国之声不绝于耳,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自卑的表现,不是自信从容的风度,多少有点精神分裂。

 

文化血脉断裂,大国气色显得虚弱和苍白

 

国运沉浮是条曲线,也是条抛物线,都有生长、强大、衰弱、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盛不衰,连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样的弹丸小邦尚能风起一时,连罗马那样横跨欧、亚、非的帝国都能土萌瓦解,这个世界没有永久的日不落帝国。

在历史的长河里,崛起只不过是一朵稍瞬既失的浪花,常规的发展才是正态。

七个大国除了荷兰的现代金融制度、英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对世界有着建设性的价值外,其他国家的崛起之日就是对它国的略夺之市时!这样的大国于世何益?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经济的强大和武力强大,这种强大都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苏联就是个例子。

文化的强大才是国家的根基,是可以持续成功的保障,没有文化的根基,仅经济和武力的强大只是昙花一现,不可久远,就象一个人,如果心脏有病,无论如何着装威武,都显得气血乏力。

中国文化本是很强的文化,但经过两千年的“官府专制改造”使其惰性有余,活力不足,既硬如此,还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一场五四、一场文化把其血脉剪断,使中国成为“伪”文化的重灾区。

 

 

 

文艺“复”兴,我们适当其时

 

复兴,确切地并不恰当,当为振兴。

中国最需要就是文化的振兴,把传统优良的信码激活,摒弃其不良的糟粕,重新梳理,重新整合,正本清源,为国人“存孝悌 、立纲常”建立国家秩序,疏导民心问背。

   儒家文化不可取代,因为在国人的心目中,儒家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还没有什么文化强大到可取代儒家文化的地步。

文艺复兴,我们正逢其时。我们既要复兴伟大的光荣,辉煌的文明,更是要复兴我们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个性张扬”和创造力的培育。文艺复兴并不是新发明,它其实应当是一场文化大整合,以现代宪政文明为基体,儒家文化为核心,兼容道、佛优良文化,并蓄世界现代文明成果,创造出新儒家文化。

有了这股清流,我们精神就会得到更新,我们心灵就会得到滋养,我们才能真正健康起来。

 

 

国家还没有诀别失败的阴影

中国的发展令人振奋,两百年压抑的冲动和能量积累得到了暴发和释放,中国经济成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但这个火车头跑在无轨的铁路上,经济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有匹配的政治体制,而我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未来什么样,谁能作出清晰的描绘?

邓小平先生就说:社会主义是个啥样子,谁能说得清楚?总设计师都还迷糊,你能讲得清楚?

中国还没有摆脱拉美化的可能,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威胁着国家的安全,比如:阶层矛盾加剧,维系双方平衡的软力量缺失,大动乱的可能尚未排除;潜规则、黑规则显化为社会的主流规则;整个国家精神疲软;经济发展隐患重重;国民信心不足!

 

2007123在博客中国《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