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绘和谐


这是温馨厚重的民生报告。这是铿锵有力的为民承诺。这是振奋人心的和谐强音。两会期间,张江汀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整整四页的篇幅,为全市人民勾画出烟台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2007年,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部覆盖农村的目标;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10万人以上;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

  美好的前景,令两会代表、委员振奋鼓舞。他们围绕我市如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建言献策。

  全面繁荣发展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代表、委员们认为,张江汀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近两页的篇幅,论述“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说明我市对发展社会事业高度重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的执政理念,展示了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决心。宋黎定代表说:“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成绩斐然:全市幼儿园达到1536所,成立10个市级职教集团,救助困难学生24.4万人次;完成22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47处; 253.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大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为今后我市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医疗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全杰委员说:“当前,要切实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事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就如何发展体育事业、做好人口计划生育、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等,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就业与保障双轮驱动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张江汀代市长关于“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论述,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如何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让更多的决策、措施转化为一件件民生实事,为群众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就业是民生之本。徐诚惠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就业再就业事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今后,我市应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力度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当前,我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依然面临着的繁重的任务。因此,应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当前,应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对投保农民进行补助的新机制,并认真解决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和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

  此外,代表、委员们还一致认为,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应继续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机制,全面建立城市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构建文明稳定的社会环境

  过去几年,我市通过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基层依法治理、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扎实推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活动等,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保持、巩固、发展这些成果,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代表、委员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代表、委员们认为,明年,中央文明委将对全国文明城市进行重评,测评体系将更加完善,标准将更加严格。全市上下应增强危机感、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刘宏涛委员说,我市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落实到领导、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基层,打牢稳定安宁根基。应抓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推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