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坊股价从去年10月份开始强势上扬,就是在上周五大盘暴跌时仍然能逆势飘红,原来其背后是有“老外”在“介入”。
本月6日,水井坊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全兴集团已变更为中外合资商业企业。其中,成都盈盛投资出资占集团公司注册资本的51%;Diageo Highlands Holding B.V.(帝亚吉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43%;水井坊工会出资占注册资本的6%。
此次帝亚吉欧支付对价受让股权,折合出资2.03亿元人民币,以平均每股不到2.5元的超低代价获得了水井坊约17%股权。按照水井坊总股本48854.57万股计算,帝亚吉欧间接持有水井坊约8305万股。1月12日,水井坊的收盘价为14.63元,据此计算,帝亚吉欧帐面收益超过10亿元。
在帝亚吉欧未被引进之前,除了水井坊工会持有集团6%的股份之外,其余的94%为成都盈盛投资持有。去年元月份,水井坊就已经完成了股改。股改之后,控股股东全兴集团持有上市公司18913万股,根据当时的股改方案,全兴集团持有的2443万股将于2007年元月18日可以上市流通。按照上周五的收盘价,市值达3.28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全兴集团是为了资金问题引进外资的话,这笔交易可就赔大了。
因此,成都盈盛投资以超低价出让股权确实有点匪夷所思。而帝亚吉欧“以小博大”,当然可算是一大赢家。而且,全兴集团旗下不仅仅只有水井坊这一优质资产,倘若把全兴集团的其它资产算在内,帝亚吉欧真可谓大大地赚了一把。
去年10月,针对媒体的报道,水井坊在其澄清公告中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为拓展国际市场销售、打造民族精品品牌,已与多家国际著名酒类企业(包括英国帝亚吉欧公司在内)就水井坊外销等合作事宜进行商务接触。事实证明,当时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
水井坊的前身是四川制药,在全兴集团借壳上市成功之后,通过剥离资产、出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将全兴酒业100%的股权转让给上市公司。2002年下半年,该公司高管层着手实施MBO计划。同年11月,以董事长杨肇基为首的18名公司高管设立成都盈盛投资公司。后来,通过一系列资本收购运作,盈盛投资持有全兴集团94%的股份,水井坊工会持有6%的股份。
资料显示,为实施总额高达4.126亿元的MBO计划,全兴集团高管委托衡平信托发行2.7亿元信托计划作为过桥贷款。照此计算,此次MBO还有1.4亿元的差额。有业内人士认为,管理层面临的资金压力肯定是促成此次跨国合作的重要原因。但事情好象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是面临资金上的压力,控股股东完全可以通过抛售解禁股份的形式来获取资金,并且其获取的资金数额也要远远高于帝亚吉欧的出资额。全兴集团又何必要舍近求远、舍简单的方式而采取极其麻烦的引进外资呢?
帝亚吉欧公司作为世界著名的酒类经营公司,其品牌知名度、营销能力以及拓展市场的能力勿庸置疑。国内品牌与老外的合作,显然有利于二者的优势互补。市场上国内上市公司与老外合作的也不乏其例。去年3月份,华新水泥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曾向公司第二大股东Holchin B.V.定向增发1.6亿A股,并且将“百年老店”的控制权拱手相让。如果全兴集团是为了与老外合作的话,其实它也可以采取此种形式,而大可不必将“半壁江山”“嫁”于他人。成都盈盛投资的股权转让,确实有点让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