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环太平洋所有国家将面对比当前更为严峻能源形势。
中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自2004年开始中国步入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口原油2.5亿吨。
中石油、中石化在2003年伊战后也把手伸到美国后院,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厄瓜多尔,这个被赤道横贯的南美洲小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2006年10月,厄瓜多尔总统古铁瑞斯希望通过授权经营许可及签署合同来吸引价值达80亿美元的私人及海外石油投资。这使得两个经济高速发展面临能源瓶颈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再一次成为海外石油争夺战的对手。 厄瓜多尔也引起中印在海外石油基地的龙象之争老对手。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近两年来已在不少地区表现得相当活跃,如缅甸﹑玻利维亚﹑苏丹和伊朗等。与此同时,印度的国有能源公司也在部分地区表现异常活跃。龙象遭遇麻烦相同,都是工业缺血症,他们饥饿的无以果腹。美林证券新加坡能源分析师阿德里安.罗指出,中印在国际能源收购市场的遭遇战,很明显,与这两个国家的“国情”有着直接关系,“两个国家都是原油净进口国,他们都不得不去想方设法获得外国能源储备。”
中石油、中石化在非洲不惜冒着苏丹的动乱,安哥拉战火寻找石油资源,尼日利亚边境磨擦寻找石油。2005年,中石油在伊朗不怕美国的核控制压力来寻找天然气。中国目前在伊朗境内拥有3座大型油井,并架设了耗资700亿美元的伊中线,这是一条半地下型石油管道。将向中国南方油料短缺的地区提供天燃气,2,5亿立方提供30年。
中国作为一个大胃口的能源消费巨人迅速出现在世界市场,中国迅速飙升的能源需求,正推动着亚太能源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必须寻求海外供应,中国可以利用水电、核电或可再生能源,但现实是,中国将必须使用所有形式的能源,因为中国的能源需求实在太高了。” 如此庞大的进口量,在给世界石油运输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给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带来风险。
中国由于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受困后,一个是中国钓鱼岛(据1982年估计当在737-1574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存量7%);另一个是中国南沙群岛和印尼的纳土纳群岛(占世界总储存量3%的石油和占世界总储存量50%的天然气)。中国在东海问题,南海问题政治空间,外交空间都很小,只能更强的依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些“海外军团”各显神通。
中国和日本争夺西伯利亚石油中,“安大”,“安纳”之争,便可看出明堂来,有钱就改道。在里海地区,欧洲人、俄罗斯人、中国人还有美国政府和各大石油公司,都正为能在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大油田分得一杯羹而展开激战。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等国,美国正筹在建非洲司令部,其主要目标是保护美国人有权使用这里的油田,同时也拒绝中国和其它饥渴的大国介入。 美国害怕中国咄咄逼人地在海外购买一个公司或是油田,保证石油流到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流向中国。中国在石油问题上面临的难题是:在石油问题上依赖中东就是依赖美国。美国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制裁和封锁中国,而中国却很难实行反封锁。
由于21世纪石油将基本被全部开采告謦(连居世界第一位沙特石油也只能够80年的开采量,它储量约362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5%),石油争夺战将很快地白热化。美国的战略重点从1998年就移到亚洲来的原因,亚洲军备从1999年也一路走高。中国已向曾被美国视为最可靠的盟友--沙特阿拉伯,发出的最有争议的石油建议。近几年,北京一直在游说利雅得允许其有权使用这个世界最大的能源储量。作为回报,中国人已提出给予沙特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将会获得的立足点,同时北京还把向利雅得提供武器作为“红包”,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拒绝出售的弹道导弹和其它硬件。
中国进口原油主要依靠大型油轮运输,油源地为中东、非洲、美洲、东南亚等。但中国并没有建立足够规模的油轮运输“国家队”,两大石油进口商——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没有自己控制的油轮船队。严重依赖国外油轮,90%以上竟然依靠国外油轮运输,而中远承运仅占海上石油进口运输的一成,特别是在中东东行和西非东行航线上,中国船东所承运的份额更少。而这两条航线所在地区局势一直不太稳定,却又恰恰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航线;很显然,在目前进口石油通道单一的情况下,一旦遇到战争、外交争端和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中国石油通道极易受制于人,对能源安全极为不利。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台湾海峡,起码这四个卡口,都可以给中国石油通道造成威胁。
中国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目前还仅仅是筹建阶段,即使建成,中国石油储备才21天,计划2010年才刚刚达到35天,储备石油35天的进口量,就连应付台海冲突也不够。而目前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量。
中国建国50多年,中国没有远洋海军提供的海上通道安全。美中关系如果朝消极方向发展,中国需要为自已担负海上护航的责任。中国由于长期缺乏石油战略的研究,比如中俄石油管道问题、战略石油储备问题、海外油源渠道问题、石油通道问题,参与石油期货市场问题等,吃亏不少。中国刚刚认识到石油安全战略的问题,但在高油价夹逼下,就现抓也晚了。有消息说,2006年中国已做好中国能源部组建工作,编制已批,专事中国能源战略管理及运行。
影响当今世界油价高涨五大因素:1、供求因素,2、OPEC因素,3、美国因素,4、恐惧溢价(对战争、恐怖主义、地区性动荡等风险)5、投机因素:(对冲基金,热钱。)美国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期货涨价,推高金价和有色金属,美元贬值,威逼人民币升值。美国以石油讹诈,代替过去核讹诈。
三条热线
神秘兮兮的国际关糸专家发觉:石油战争热线,全球恐怖活动热线,亨庭顿文明冲突热线,这三条线完全重合。是天意巧合,还是鬼使神差?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各大国首脑、各大智库的专家真有点晕了。有三本书,比较清楚的指出世界发展趋势。卡普兰《乱世将临》,福山《历史终结》,亨庭顿《文明冲突》。*(*亨庭顿不仅是哈佛的政治学教授,还当过卡特总统的安全顾问。)
第一就"9·11"之后中东的海湾腹地,伊斯兰恐怖势力滋生的高危地带,从北非开始,从摩洛哥、利比亚、苏丹到中东,再到西亚,并蔓延到东南亚,这是一个广阔的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和西方是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矛盾的。西方曾发动"十字军东征",向两河流域、耶路撒冷、巴比伦发动讨伐穆斯林、讨伐异教徒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数百年,给双方都留下隐痛。我们说反恐斗争越反越"恐",其实最重要、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还是这个弧形地带,而且温度越来越高。
第二个是南亚、东南亚一带,如印尼和菲律宾。面积不大,人口高度集中,这一带的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教派、边界、民族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积怨,历史纠纷盘根错节。先天的资源紧张与后天的社会、种族、宗教积怨纠缠在一起,使恐怖活动成为该地区的常态。
第三个是原苏东地区,"9·11"可能起到一种启示和刺激作用。苏联解体后,曾经被压制的分裂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重新抬头,例如车臣恐怖分子制造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亚等国出现的刺杀总统、炸公共汽车、炸警车等恐怖事件。原苏联有130多个民族,这个庞大帝国瓦解带来的冲击波,绝对不是几年能够消除的。
布热斯基2004年来华讲演:首先是全球范围内的巴尔干化。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民族冲突,有可能会把大国卷入其中。这个“巴尔干化地区”西起苏伊士运河,东到中国西北边境,北起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南到阿富汗的南部边界。贫困大范围存在,还蕴藏着大量能源。美国现已深深卷入该地区,并占据了统治性地位。这不仅仅是贫富冲突的问题,文化对抗它远远超越军事对抗。如果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获得胜利,那么,人们保卫宗教的战斗也必将开始。战争前线不仅伊拉克,而是在一切伊斯兰国家展开:土耳其、埃及、沙特和巴基斯坦。前线也活跃在西方大都市马德里、伦敦的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