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是一所傻瓜培训学校!”


 

“电视是一所傻瓜培训学校!”

为了将孩子劝离电视,我常说这样一句话。就像为了劝阻孩子嚼口香糖我常将其叫做“鞋底糖”一样。对口香糖的厌恶缘自一条新闻:游客在天安门广场唾弃的口香糖残留物成为一项严重污染,管理部门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加以清理,而残留物的持续产生给清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口香糖污染的产生自然是缘于人们文明程度和行为规范的问题,但口香糖本来就是一种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的产品,产品性质已蕴含着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电视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像口香糖那样的“问题产品”。无论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还是作为一种娱乐手段,电视都有着显著的技术和效率优势,有着其它手段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电视也确实是一个内涵诸多问题的“产品”。一切技术进步都服务于人的成长,但是,同其它技术进步一样,——如熊彼特所说,技术进步是一阵创造性毁灭的风——电视在促进人的成长的同时,也在损害人的成长。尤其是在电视成为一种高度普及的信息传递和娱乐消费手段之后,其对人的成长的损害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和严重。

 

电视破坏人的智力成长。电视时代,在人们智力成长过程中,电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电视是人们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电视对人们思维习惯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相对于传统形式,电视的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出负面的性质。

电视对阅读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就知识积累来看,阅读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即使电视和书籍可以为人们提供相同的知识,阅读仍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阅读过程中人的自主性——不仅是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过程控制的自主性——给主体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扩展空间。因此,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具有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特点。随着电视的普及,作为消遣和娱乐的观看电视占用了人们大量闲暇时间,阅读时间被挤压,阅读的情景也被破坏。即使人们抱着获取知识的愿望观看电视,电视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手段的有效性也非常有限,通过电视获得的知识具有肤浅、散在和碎片的特点。

电视画面的连续性破坏了人们思维的连续性。看电视的时候,目不暇接的信息强制性地扑面而来,人们没有时间对其进行充分的有意识的整合。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外界刺激产生后,人的心智需要有至少半秒时间的感觉闭合,才能对相关信息作出起码的把握。少于半秒,人的心智很难对外界刺激作出完整反应。电视画面的连续性拒绝给人足够的时间对信息作出反应,人的思维不得不在持续变化的画面中捕捉刺激点,由此,思维具有连续的中断性。思维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后,大脑必然自动寻找和努力把握兴奋点。思维在点与点之间的连续跳跃影响人们对相关信息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因为一旦人的思维停留在某一点上,必然要求放弃随后涌现的大量信息。于是,人的思维的深刻性遭到彻底破坏。

在电视信息传递中,观众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能被动接受电视所提供的信息或者知识。事实上,电视传播既不可能针对个别观众设计内容,也不可能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受众的感受和要求及时调整,由此失去了一般信息交流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电视传播由此而具有了强制性的特点。即使有不断换台的机会,也不改变观者的在电视面前的被动。观者的被动性和电视的强制性对于有效甄别信息及积累知识是一个严重的障碍,对于观者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危害性。实际上,在观者缺乏对信息来源的自主选择的情况下,电视霸权使人逐渐失去自主判断能力。

电视在损害的人思维的同时损害着人的语言表达,而对语言表达的损害又进一步损害人们的思维能力。一方面,电视画面持续的信息冲击使人的思维中断,从而剥夺了人组织语言的资源;另一方面,当人习惯于接受图像信息之后,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下降,组织语言的能力也相应降低。于是,电视强化了人们表达的口语化,并使表述日益浅薄化。这样一个自我强化过程的结果是人的语言和思想的平面化,——电视作为一种技术也具有了货币一样的夷平效应。

 

 电视破坏人的情感表达,削弱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人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世界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电视的普及,电视对人们闲暇时间的控制,不仅破坏了人们情感自然发展的环境,也扭曲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感悟。

人类情感的自然发展需要吸收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电视普及为家庭一般消费品后,不仅成为成人业余时间的伴侣,也成为孩子的保姆。就孩子的情感成长而言,需要的是一个真实、自然、广阔、复杂的环境,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才能为孩子情感的自然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当电视成为保姆之后,孩子自然成长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这样一个简单的虚幻空间能够为孩子情感成长提供的养料相当贫乏。在电视的怀抱里,孩子的情感很难发展完善,很难获得情感成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通过电视获得的情感经验往往是虚幻、残缺和碎片化的。事实上,电视对孩子情感成长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性和持续性的培养还有着直接的破坏作用。电视信息传播的连续性迫使观者的注意力不断移动,很难在某一个点上驻留,因此,电视的连续性也加剧了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和不连续。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注意力更容易分散,情感也更容易变化。

在虚幻环境中形成的情感经验必然是虚幻的。缺乏现实基础,人们在电视情景下获得情感经验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当人们根据这样的理想寻找现实的对应物并遭受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对情感本身产生怀疑。“人世间再没有真情。”人们的这种抱怨中,所谓“真情”其实只是电视的虚构,而且,沉迷于电视的美好幻象的人们很难下决心也很难有耐心去寻找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蕴藏的真情。毕竟,现实的世界是复杂的,在这样的世界里跋涉是有成本的,其结果是不确定的。而且,电视强制性传递的信息由于其连续性没有给人足够的时间实现心智在不同情感形式之间的从容转移,在各种激烈而且矛盾的情感和情绪的不断冲击之下,人可能会变得麻木,可能会安全地选择一种使自己最少受到伤害的情感表达形式。担心失去就不愿投入,不确定回报就不愿奉献。人们对待情感也越来越理性和势利,麻木、无所谓甚至玩世不恭成为通行的态度。当一个人面对韩剧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感历险,时而大悲而泪水涟涟,时而大喜而神采飞扬,情绪和情感在巅峰和低谷之间来回跳跃。最后,因为身心疲惫,因为相对于电视理想的现实世界的复杂和不堪,自我保护的措施只能是建立一种肤浅而易变的情感结构。

通过电视获得的体验不仅肤浅、虚幻,而且是单向度的。人们对世界的体验的获得,需要动用全部的感官。尽管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捕捉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但其他器官对人们获得对世界的完整体验必不可少。观看电视过程中,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下,人们只是动用了视觉和听觉。用进废退,当某些感官长期被闲置,其感觉和感知能力必然下降。同时,某些感官的闲置也意味着人们获得的对世界的体验是残缺的。比如,通过电视观看足球比赛,尽管比现场观看更清晰,更经济,但是,其缺陷也非常明显。电视终究只是一个有限的窗口,同现场相比,所提供的信息是局部和平面的。在现场,观者可以获得包括足球的更充分的感受,阳光、风雨、混杂的气味、嘈杂的喧腾,甚至对比赛过程的某些参与。而在电视看球情况下,观者除了视觉和听觉冲击之外很难获得更丰富和深刻的收获。现场感的复杂和厚重无法显现,电视观球具有了单向度的特点。长期在电视单向度视野的训练下,必然形成人们单向度的思维和情感。

电视在破坏人们的情感表达及扭曲人们对世界的体验的感悟的同时,也在疏离着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扭曲人们的社会存在。

电视世界的主宰只能是电视而不是观众。不仅观者获取的信息是电视强制灌输的,观者的情感表达其实也是电视设计的结果。人们随着电视情景变化的肢体、表情和情绪变化具有在电视导演和主宰下表演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人看电视而是电视在看人。但是,人们看电视的时候,都将自己置于一个唯我独尊、唯我存在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可以随意选择空间,也可以随意割离时间。在想象的王国里,每一个观者都可以成为国王,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人们痴迷于电视,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电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和表现自我的场所——电视满足了人们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当人们沉迷于电视提供的虚构场景时,现实世界的单调、乏味和复杂令人畏惧,人们更愿意通过视觉构建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大费周章。于是,电视在水泥森林隔离人们肉体的同时隔离了人们的精神。电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港湾,人们不仅将电视作为了解社会的窗口,甚至将电视视为社会。于是,现实的复杂世界在窗口后面隐退了,电视使人成为井底之蛙。

 电视使人们更加热衷与虚幻世界的交流,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退化了。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电视寻找感情寄托,于是,反复在窗口出现的人物成为明星,成为寄托情感的对象。偶像崇拜在电视时代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既满足了崇拜者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避免了人们在现实世界寻找情感寄托的复杂成本和高度的不确定性。这样,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变成了对明星的单向关系,现实的情感追求让位于缥缈的偶像崇拜。即使人与人之间存在情感的联结,这种联结或者具有功利化和暂时性的特点,或者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在电视的环境中,思维被撕裂,情感被扭曲,意义被拒斥,人越来越失去感悟世界和体验生命的能力。电视破坏了人的智力成长和情感发育,在降低人的智商的同时降低人的情商。——电视使人成为傻瓜!在电视的强大影响下,人们变得敏感而浮躁、孤独而冷漠、浅薄而无知、思维破碎又心理麻木、自我中心又妄自菲薄。

电视是消费社会的产物,更是消费社会的构建者。在人们消费电视的同时,电视也在塑造自己的消费者。电视努力构造一个自我满足的世界,通过塑造出自恋的消费者,电视的自我繁衍得以实现。消费时代是一个不需要理想和信念的时代,效用成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一切事物作为效用来源并不具有性质差别。理想和信念在消费时代不再具有意义,有意义的只是效用的满足。在一个迅速流变的世界,这种满足的迫不及待使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于是,充斥着肤浅的娱乐、煽情的感伤、幼稚的游戏、恶俗的调侃的电视成为生活的主宰。

电视在弱智化观者的同时也在弱智化自身,其结果是整个世界的弱智。

 

关于电视的文字写到这里,客厅里传来:

“《看了又看》[i]开始了!”

唉,傻瓜培训学校扩招了。



[i] 韩国长篇电视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