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制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1987年考察新加坡,用人单位与员工都按一定比例交纳,建立公积金,用于养老、住房。这给了我很大启发。1989年由体改委牵头,劳动、卫生、计划、财政、市总工会、市人民保险公司参加组成深圳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小组,讨论方案。我故意不称领导小组,而称工作小组是不用向市领导请示,干起来再说。我自封为组长,提出一个思路,参照但不照搬新加坡经验,按工资一定比例提取,建立个人帐户与共济帐户,当个人帐户不足支取时,由共济帐户补充,以弥补工资少或发生大病时抗风险能力弱的缺陷。此后,由体改委副主任陈道贻主持,市场处副处长杨建和主笔,市场处陈坚定作测算,经集体讨论,历时三年,于1992年拿出《深圳市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方案》,深圳市常委会先后讨论7次,终获通过颁布实行。这是我国最早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由职工与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建立社会保险金,分立个人专户与共济基金,用于养老、医疗及住房。后来,这项改革推向全国。
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制订该方案时没有涉及财政对社会保险的支持,更没有研究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这个问题的忽略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以至产生了对改革、对政府、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对城乡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是政府首要的不可推卸的公共责任,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根本体现。但是,至今缺乏认识。我们已制定了十一个五年计划,但一直重生产、轻分配,有GDP翻番的规划和目标,却从来没有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长远规划。
早在20多年前的1984年我写了《试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文,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用产值、速度、产量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经济工作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考核经济工作,结果许多地方工厂盖了不少,生产发展很快,但住宅紧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吃饭难、做衣难、修理难,人民生活问题成堆。”建议“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2000年的奋斗目标”,“从七五计划开始,安排经济发展的秩序能否顺过来,先定人民生活的消费指标,吃、穿、住、用、行以及文教、卫生等社会服务达到什么水平,然后推算工农业各部门的生产指标,最后确定产值、速度。”(11)赵紫阳征求国家计委,能否按此编计划?房维中答复:这种计划没法编。
今天,计划改为规划,工农业产值改为国内生产总值,取消了产品数量指标,然而还是一个生产规划。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而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没有任何指标,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究竟要达到水平没有提及。
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从GDP来看,我国挤进了世界第四位,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而民众感受到实惠不多,看病、上学、住房成了新的三座大山,怨声载道。民众的意见是:“对于一届政府的成就,不要仅关注经济增长,还要看教育、医疗、环保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如果经济的成长只表现在数字上,而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进步,那么数字必然是虚的,毕竟,生活才是真实的。”
今天的各级政府已趋向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在利益分配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工资、福利、盖楼、吃喝、用车、出国;其次是实现GDP增长的投资和改善政府形象的工程;而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旡论在财政支持上、还是制度建设上被严重忽视。以2005年财政支出为例,总额达3。4万亿,行政管理费支出达6500亿,占当年支出的19。1%;经济建设费为9317亿,占当年支出的27。3%;用于抚恤福利、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各种价格补贴共3530亿,占当年支出的10。4%。如此分配,怎么能让百姓满意?
十、30年改革的反思
我国改革从农村承包、城市企业扩大自主权起步,八十年代主要是建立商品市场,九十年代主要是建立要素市场。产品、土地、资本、劳力、企业等资源逐步进入市场,由此带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资源配置效率的极大提高。资源市场化的改革也就给权力带来谋利的机会,除劳动力以外,资源大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里。因此,腐败同改革与时俱进,官商勾结,炒钢材、炒地皮、炒股票、炒企业造就一批批的巨富。资源市场化的改革给民众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有下岗的痛苦。城乡居民生活改善和贫困户的大幅减少,是改革的成果,但教育、医疗、住房费用的大幅提高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无权力、无资源、无关系的大多数人从改革中获得的利益递减,却承担污染拥挤、通货膨胀的恶果,不少人还面临失业、拆迁的厄运。经济增长而伴隨以破坏环境、耗竭资源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贫富扩大、犯罪严重、道德堕落为标志的人与人关系恶化,以精神障碍严重、自杀率趋高、信仰迷失为标志的人与自我关系恶化,使人们对改革的不满日益增加,终于爆发改革方向的大争论。我国改革处于十字路口,倒退、停顿还是前进?
第一、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对与错?
对于目前出现的不公平结果几乎旡人否认,但由此产生的对改革的评价却大相径庭。老左派认为市场化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没错,是背离,但背离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资源全部由国家控制、计划分配,尽管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重工、军工的发展,但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经济比例长期失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人身自由基本丧失,酿成饿死数千万人的大悲剧。他们批评改革的参照系是错的,要求退回已被实践抛弃的老路更是荒谬的。新左派把改革视为学资本主义,这也没错,对从来没有资本主义的中国,这是一种进步,尽管这种进步伴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剝削的残酷。新左派还把改革视为掠夺,有一批人借改革之机进行掠夺,也并非言过其实,但是将资源市场化过程中发生的掠夺等同于改革,那是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起码能力。那就等于说,中国发财的人中有小偷,那么中国发财的人都是小偷。上海出了陈良玉、周正毅,因而上海的发展、浦东的开发都统统不值一提。他们也完全不懂历史,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中的每个进步都伴随有掠夺,而不能因为曾经发生的掠夺而否定文明的进步。我国的财富总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人身自由基本实现,是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可喜的历史进步。这是稍微尊重事实的人都不能否认的。新老左派对改革的全盘否定,导致方向的迷失,最后只能以怀旧、倒退作为归宿。他们对改革的不满值得重视,其中不泛有深刻之处,但找不到出路。他们寄托的希望,要么已经破灭,要么成为历史,要么正在蜕变,全世界找不到一个成功的案例。为什么一当左派,脾气就大,原因就在这里。我所认识的一些老人,过去待人都很和蔼,现在当了左派不是喜欢骂人,就是爱上纲上线,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变了一个人?现在我终于理解,他们是由于郁闷、愤怒和失落。
第二、双轨制渐进改革模式的功与过?
中国改革的成功归于双轨制渐进改革模式。这是摸着石头过河、避免社会大振荡的正确选择,也是应付政治保守派、减少改革阻力的机智策略。可成功的原因往往就是问题的根源。今天,我们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和痛苦。政治改革不动、经济改革先行是双轨制,保障了政治稳定,为经济改革创造条件,但是权力失去制衡,腐败也就泛滥猖獗。鼓励创造财富,忽视财富分配是双轨制,改革之初的政策重点是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效率优先,由此也就带来分配的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急剧拉大。重视资本的权利,忽视劳动的权利是双轨制,以利于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加GDP,由此造成劳动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内需的萎缩。城乡分割,经济、教育、文化、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始终不变是双轨制,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就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一直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经济领域承认个人利益,鼓励为人民币服务,思想领域则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号召为人民服务也是双轨制,形式上是两个文明一起抓,实际上造成说与做、思与行的脱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实行改革开放是最大的双轨制,这是当年邓小平保持平衡的政治智慧,但今天成为冲突的焦点,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反对改革开放的大棒。认真观察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以及相互关系,都是并存着新旧两套规则、两种制度,这是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期的基本特征。不管其他领域,改革先从经济领域起步;顾不上公平和平等,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等等,在改革之初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就需要向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等领域推进改革,保障社会成员公平地分享已有的改革成果,并且进一步获得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的平等权利。成也箫何,败也箫何。双轨制可以使我们成功,也可以使我们失败。如果听任双轨制带来的腐化和不公,继续用旧制度、老办法来解决新矛盾,就可能爆发社会冲突,使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加快向新制度转型的步伐已是当务之急。不过在新的改革中,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双轨制,也就是用新的双轨制来替代旧的双轨制,逐步完成体制的过渡。
第三、社会主义理念的新与旧?
四项基本原则中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解正确,才知道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共产党领导,以及还要不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一直把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经历了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探索,可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前进一步,连目的与手段、目标与途径的简单关系也弄不明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开悟了。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的理念。自由资本主义强调自由交换、自由竞争,反对第三者的干涉,主张看不见的手。但由于人与人的秉赋、条件、关系、资源、机遇等等因素的差异,竞争的结果必然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理念由此而诞生,社会不能放任不管,必须运用看得见的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主张劝说、示范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暴力革命,推翻现存制度,消灭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统统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它们的真假取舍统统以是否实现和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公有制是借公共利益为名,由少数人做主,而剝夺了绝大多数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人身自由,是一种十分落后、虚伪、专制的经济制度,被社会主义实践所抛弃是正常的。按劳分配,实行劳动产权,是正确的,但不能以此否定土地、资本、管理、科技等其它要素的作用,真正按要素来分配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暴力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时是需要的,但一旦转入和平时期,就应实行法治和民主,决不能以不受法律制约的暴力来治党、治国,那必然造成灾难。打着人民民主的旗号向少数人专政,而不需要法律、不需要程序、不需要证据就可以定罪,今天的人民,明天就可以成为敌人。可是现在仍有人怀念那以整人为乐趣的专政,还说这是社会主义必须的,不知统计过没有,这种社会主义能有多少人喜欢?至于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看是不是真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是真的,一定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不需要叫着、喊着要坚持;如果是假的,就一定会到民众的质疑和反对,这时候才有坚持的必要,但一定不是真正的共产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怎么才算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呢?经济上实现公平分配,推行劳动产权制度,保障工人、农民的正当权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政治上实行民主法治,保障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决策,建立协商民主与竞选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思想上实行独立自由,保障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畅通利益诉求渠道,鼓励思想道德追求。文化上实行继承创新,吸收西方的人文精神和中国的传统美德,创造和谐、幸福的人类新文化。这就是中国的新社会主义理念。
第四、中国改革中的左与右?
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各国政治中都有不同含义。我国对左与右的理解,一般是急燥冒进为左,守旧保守为右。大跃进、人民公社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就是左倾。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反对合作化,主张新民主主义,就是右倾。这样延续下来,主张社会主义就是左,也不管主张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学习资本主义就是右,也不管学习的是资本主义的那一部分。自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左,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右。
我经过分析思考,这样来划分中国改革中的左与右,实在名不符实。这涉及到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性质的判断。我国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革命成功,使中国获得独立,结束了半殖民地,但没有改变封建专制,中国是一个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封建专制社会。邓小平为了发展生产力,引进了资本主义,还只是早期资本主义。政治领域的反封建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大大提高了生产力。2006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21万亿,财政收入突破3。7万亿元。2007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3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按生产力水平,我国完全有条件达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初步实现公平分配和初步建立民主政体,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受阻,被挡在了社会主义门外。坚持改革、推进改革,就是为了落实、保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就是要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派才是真正的左派、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啊!而那些高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人,他们所要坚持的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封建专制主义,是守旧、倒退、复辟,是典型的右派啊!他们说改革开放就是资本主义,改革派中确实也有主张全盘西化的,即使如此也比你们主張的封建社会主义进步得多啊!主张全盘西化,比起坚持封建主义,最多是犯了急燥冒进的错误,也是左派;而你们还要走回头路,坚持搞一党一派的专制,才是右派!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这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
注释
注1:《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注2:赵紫阳1981年2月19日上午和天津市委负责同志的谈话
注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8-249页
注4:《腾飞的构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6、7、8页
注5:《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对策研究论集》学林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02-318页
注6:《经济学消息》1992年10月15日
注7:《深圳特区的崛起与中国的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32页
注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注9:《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对策研究论集》学林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357、365页
注10:《深圳特区的崛起与中国的现代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98页
注11:《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对策研究论集》学林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56页
“中国善网”:http://www.chinashanwang.com
我的博客:xujingan.blog.sohu.com
jinganxu.blog.163.com